第一百九十一章 强国之心
李世民顿时一惊,面露犹疑的向刘洎问道:“贿赂突厥这件事,你可不可以不记入史书?” 刘洎反问道:“难道陛下不能确定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代明君还是亡国之主?” 李世民满怀感慨的说道:“朕怎么甘心做一位亡国之主?可是朕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数十年战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国家啊,朕如同行走在黑夜里,眼前的路都被黑暗笼罩着,几乎看不到一丁点的未来?胸怀大志、知耻后勇、励精图治,朕自付能够做到,经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朕都不怕。可是突厥毕竟是个异常强大的对手啊,突厥西到西域,东到高丽,北到漠北,南部和我大唐并州接壤,疆域比我大唐还大两倍,控弦露刃之士四十余万,如此强敌,朕害怕天不助朕啊。” 刘洎朗声说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刘洎所说的乃是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典故。破釜沉舟,讲的是秦朝末年,项羽率领八千子弟渡过黄河营救被秦军四十万围困的赵国都城巨鹿的故事。项羽与秦国有世仇,为了能够击败秦国,渡过黄河之后,项羽下令凿沉所有战船,打破做饭用的铁锅,只带三天的干粮和四十万秦军激战九次,场场大捷,最终击垮强大的秦军的故事;而卧薪尝胆则讲的是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灭国,越王勾践睡觉躺在柴草上,吃放睡觉之前都尝一尝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励精图治,仅仅十年后,越国不但艰难复国,而且吞并了强大的吴国。刘洎整段话表明只要有志气,老天是不会辜负的,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的,借此来鼓励大唐皇帝李世民。 刘洎的话让李世民以及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深受震撼。 刘洎继续说道:“只要陛下胸怀大志,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我大唐文武百官、大唐百姓必然会竭尽全力支持陛下,如此不出三年,臣相信,我大唐必定可以击败突厥,一雪今日之辱。” “不出三年?”李世民惊讶道。 刘洎肯定的回答道:“对,不出三年,我大唐必定可以彻底击败突厥,洗刷耻辱。” 李世民备受鼓舞,意气奋发的说道:“你照实记吧,在史书上记下这一笔。朕决心已下,以大唐府库的财富贿赂突厥,以退强兵。朕已经没有路可以再退了,只能埋下头往前走了,直到让这个濒死的国家站起来,彻底击败突厥。有这么一个大包袱时时刻刻压着朕,对朕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吧,朕如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想法设法去做勾践,让大唐强盛起来了。” 大殿内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眼睛湿润,满含激动的对大唐皇帝李世民说道:“臣等愿意竭力辅佐陛下,成就大业,让我们的大唐尽快的强盛起来。” 大唐皇帝李世民也双目含泪,说道:“朕愿与众卿共建大业,共造辉煌。” 待众人起身,李玄缓缓的走到了李雄和长孙无忌的近前,递给二人两本小册子道:“希望这两本书,能够帮助宗正卿和长孙大人组织民众,袭扰突厥。” 众人知道李玄是神仙中人,身上有诸多宝贝,便纷纷围拢过来,一探端详。 李雄缓缓的打开了小册子:一本赫然是《人民战争》,讲述的是如何发动、组织、武装民众,利用全体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保卫民族;另一本则是《游击战》,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赫然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 大唐皇帝李世民沉吟道:“人民战争?老百姓的力量?老百姓能有什么力量啊?他们那么柔弱,他们怎么能够抵挡住突厥人的进攻呢?朕这次让观德王和无忌前往关陇,是指望他们发动各自族内的族兵,拖延突厥人的进攻的。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还是让他们远离战争好了,莫要白白的送了性命啊。” 李玄听后顿时目瞪口呆,他看了看李雄和长孙无忌,发现李雄和长孙无忌也十分认可李世民的想法。李玄觉得他和这些人真的有很大的代沟,他只能开口解释道:“这两本书上所讲的都是弱者图存之道。《人民战争》所讲的乃是战略,而《游击战》所讲的则是具体的战术。两者相辅相成,极有成效。请陛下和众位大人莫要小看了百姓们的力量,每一个百姓都犹如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可以随手抹去,可是如果千千万万的百姓们有组织、有目的的联合起来了,那可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意的抹去的了,那就是奔腾而下的大洪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啊。只要观德王、长孙大人按照这两本书上写的去做了,那突厥的四十万大军又如何?他们就会彻底的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艰难跋涉而无法脱身,最终被百姓们形成的洪水围困淹没,直至彻底的销声匿迹,声讯全无。 李玄的话让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惊,大唐皇帝李世民更是沉吟之后,质疑道:“永安王所说有理,只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真的会拥有那么令人畏惧的力量?” 李玄肯定的回答道:“百姓们的力量的强大,是不可估量的。臣敢担保:只要观德王、长孙大人按照《人民战争》、《游击战》上所写的去实施,我大唐的百姓们肯定会让突厥人们吃尽苦头,不堪其扰,急切的盼望着能够尽快逃离关陇之地,回到草原的。” 看到李玄说的如此理直气壮,大唐皇帝李世民满含期待的说道:“好,朕和众位爱卿就一起拭目以待。” 之后大唐观德王、宗正卿、陇右李氏皇族主事李雄;吏部文选司郎中、关陇贵族主事长孙无忌;鸿胪寺卿唐俭还有十余位信使,陆续离开了帝都长安,前去完成各自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