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原始崛起在线阅读 - 第444章 准备

第444章 准备

    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希夷人之间的事,他其实也有责任。但是成王败寇,既已做了,从不后悔。

    “这样,巫女你派人去约顾茜,我猜她就在希夷山。”苏阳非常笃定,若顾茜都没来,黑巫不可能干巴巴从建木跑来,相隔数个太阳日的距离,换了他也不会。

    “另外有一事,管好你的人,我不希望有人背叛太虚。让你的人推选一个长老出来吧。”再次给希夷人长老席位,也是大势所趋,他做到仁至义尽,以后自然可以翻脸无情。

    巫女怔了片刻,才点头说:“可以。”

    “成,那就先这样,有消息了告知我。”

    随后他把事情通报了长老们,让双巫去与大长老解释,以及图腾的事情。

    他这边储备材料,组织人手开设铺设水泥坝子了,有了这个,至少雨天时脚下不会泥泞,冬天时也方便扫雪。

    只要材料跟得上,每人每天至少能铺五十平,甚至是百平米的面积,飞一般的速度,只是比不上混泥土,或许到第二天,就会生长苔藓。

    不过现在没什么环境污染,雨水的腐蚀力比较小,应该可以多坚持个一年半载,等到时候在涂抹翻新就成了。

    “杭盖,你们看清楚了吗,当成刺矛来练习。”

    他举着一根棒子往地上杵,把地面敲打坚实,差不多平整就可以了。

    一亩面积的坝子,大概可晾晒八千斤左右的谷子,没办法,收割后就要抢时间晾晒,如果运气差,遇到雨天,甚至还需要动用风扇,吹上整夜,不然有可能发芽。

    今年种植超过千亩,稻城与有熊氏各占了一半,若按照去年的收成,用他的科学办法,一亩可得大概九十斤谷。而今年,他估计稻城的收成会高比少,因为悉心照料,阳光充足,也更接近水源。

    假使保守估计亩产百斤,千亩就是十万斤谷,那么至少需要十二三亩的晾晒面积,甚至是一公顷,约合一万平米,真的不是小工程了。

    但以铺设速度来说,动用几百个成年人,一天就能搞定。当然,考虑到熟练度,以及材料跟不上,花费的时间肯定会多很多,所以现在开始铺设,等到收割时,肯定能搞定。

    晾晒有了计划,收割时最为方便的是齿镰,用途单一,却很给力。如果使用齿镰,每人每天能收割一亩地以上,若换成体力好的壮男,两亩都不是问题,也就是用,动用千人,一天就可收割完所有稻谷。

    然而他无法锻造一千把齿镰,甚至是一把都搞不定,这玩意就跟梳子一样,只是齿很密集,顶端锋利,并且是弯曲的,所以叫做镰刀。

    以青铜来说,即便是建模做得好,也难以浇灌,即便灌溉出来,开封又是个大问题。

    没办法,只能用外物来替代,稻谷的秸秆里面是空心的,一节节的,硬扯的话,很难扯断,要知稻草是能用来搓成绳索使用,可见坚韧程度。

    同时不能浪费稻草,所以收割时要从底端来上一刀,一跟稻草比较细,当播种时一个坑可不止一颗谷子,生长出来是一堆堆的,成年人单手抓不过来。

    去年有熊氏就种植了几十亩,劳动力多,收割后就近晾晒,方便简单。

    今年就比较麻烦了,为此至少准备一千把收割用具,他也正在为此发愁,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苏阳并非事到临头才考虑这些,在这之前已经让人研制,最后确定使用一种特别改良过的陶器,弯曲带齿,虽然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进行收割,但是相比其它东西,效率绝对大大提高。

    关键成本低,可以轻易烧制出来,另外在收割时随身备几根竹刀,遇到一些难隔断的,就上竹刀。

    竹刀其实非常锋利,不是用质地坚硬的楠竹,而是选用竹竿比较大,竹纤不厚容易破裂那种,选外面的竹片外加一点里面的竹白,把边锋削薄,要非常薄那种,能轻易割裂皮肤。

    只是竹刀不耐用,且必须用新鲜的竹子,一旦水分流失,就不锋利了。不过可以提前把竹刀削好,然后泡在水中,可保锋利程度。

    原始时期很多事都只能用原始的办法去解决,哪怕是他作为现代人,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提升整个文明程度。

    解决了收割工具,还有运输,目前能用的,也只有箩筐与背篓,孩童老人以及体弱者用背篓,壮男就用大号箩筐。

    他倒是想把秸秆与谷子分离,奈何设想一下,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无论是脚踏式的打谷机,又或是滚筒式的脱谷机,都非常难。

    前者的结构复杂,用青铜难以浇灌出来,即便能做到,耗费时间也太多,一台打谷机,每天只能打下千斤谷左右,他不可能打造几十上百台,青铜都不够用。

    后者相对简单,但是那样一来,就把秸秆废掉,滚出来就是废草了。

    所以说,不是他想不到更简单的方法,而是做不到,悲剧。

    回到笨办法,动用全族一起运输,到时候连石灰场也会停掉,四千多人一起加入进来。好在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收割稻城,再来收割有熊氏,光照气候不一样,两边稻谷成熟日期会相差几天,正好两边兼顾,合理分配。

    他速度规划好收割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而后就去了窑场那边,龙窑已在修建。

    苏阳花了好几天来指导完成收尾,这只是一个小型龙窑,有着之前多次建窑的经验,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等龙窑差不多搞定,就等着选个好日子试烧,那边第一批石灰坝子开始铺设。

    只见把石灰河沙,以及一些小石子混合在一起,用耒耜调拌均匀,接着便火速装进半开口的簸箕中,用挑的方法运到铺上位置,然后给倒出来。

    跟着便有人开始进行抹平,过程就是如此简单,人倒退着往后面抹,若想使其夜间干燥快,不沾露水,以及防止雨天,可以等到半干时在上面盖上一些稻草,最后干燥后拿掉稻草就行了。

    过程中,当然少不了出状况,好在有苏阳盯着,到了傍晚时,看着成果,感觉相当不错。

    没急着继续铺上,一边继续准备材料,等过了两天,他试验石灰地面的硬度以及耐用度,也还行,只是经不住大力破坏。

    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