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皇帝承诺
“多久?” “五年。” “等不了五年!” “臣是说五年之内拿下燕京。” “好,我就给你五年时间。若五年之内拿下燕云,我便依祖训封你为王!”赵看着对方,眼神异常坚定。 “封王就不必了。” 杨丛义推辞道:“皇上还记得当年在镇江渡口,臣跟皇上说过什么吗?” 赵思绪翻动,但没有回答。 杨丛义正道:“当年在长江边驻防,对岸就是重兵集结准备渡江的完颜亮,那时臣告诉皇上,臣这一生的梦想就是北复中原、夺取燕云!而皇上说,只要渡过劫难,不论如何都会尽力助臣实现梦想!臣此生的梦想一直没变,所以臣不需要功勋,也不要封赏,如今能有机会去实现这个梦想,臣就很高兴很知足。” 赵想起了长江的那段往事。 片刻之后,还是说道:“我支持你收复燕云、统一天下,那是我应该做的事。你若能收复燕云,不管是我还是朝廷,都该给你封赏,都该给你庆功!收复燕云封王的祖训世人皆知,不要王位,你想要什么?” 面对赵的疑问,杨丛义忽然轻松下来,笑道:“臣若能顺利收复燕云,只想离开汴京,无拘无束,带着家人游遍大宋山山水水,等老了,走不动了,便选一座山,老死山中。这便是臣的心愿,也是臣最想要的!” “若你真能收复燕云,而我什么都不给你,还将你赶出汴京,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你还是实际点,不要说梦话了。”赵根本不信他的所谓心愿,退一步说,就是信,也不可能答应他的要求。 杨丛义轻轻叹了口气,而后颇有些无奈的说道:“皇上,说实话,臣不喜欢汴京,更不喜欢临安,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待在朝堂上,不喜欢听他们吵,也不想跟他们争。若臣真能收复燕云,皇上想怎么封就怎么封,但臣希望给臣一个闲职,如果到时候还要让臣在朝堂上受罪,那只能辞官,遁入山川之中了。” 赵听着,看着他没有说话。 “不过,这一切都还为时过早,能不能顺利收复燕云都还是两说。”杨丛义将话题一转,欲言又止。 “哦,有何困难?” “打仗要大量军需粮草,这些年国库并不丰盈,粮草没有积蓄多少,军械更没有制造,这只是一方面。”杨丛义稍稍停顿了一下。 而后郑重的说道:“最麻烦的是,朝中如今支持北伐的人不多了,几年不打仗,就已经开始享受太平生活了。除此之外,臣更担心皇上北伐的意志被朝臣动摇,若臣在外统兵,而朝中满是流言和猜忌,北伐便不可能成功。臣想直捣黄龙,收复燕云,但不想重蹈岳飞覆辙,做那无用之功!” 赵沉默了。 先前他用周振向河间府发动进攻,就受到了朝中巨大的阻力,结果北伐成效并不好,北方形势变得复杂了,朝中反对、弹劾之声更盛,他想保周振都保不住,不得已才匆匆将周振罢免,召回杨丛义。 汴京已经快跟临安一样了,奢靡享受之风日盛,谁还顾念北方的故土,谁还记得百年前的祖训? 当年他从临安带出来的主战派大臣,五六年太平日子过下来,便失去了往日的进取之气,个个位高权重,却只顾享受,不想承担半点责任,不愿做半点实事,得过且过,推诿扯皮。 但这初定不久的汴京又离不开他们,因为地方主官多数是他们的人,没有他们在朝中坐着,维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汴京将很快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这种结果,如今的汴京承担不起。 燕云无论如何必须收复! 不论朝中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有多大的压力,统一不了燕云,没有绝高的声望,将来如何完好无损的收服江南百州民心。 赵早已下定决心,杨丛义此话一出,让他的北伐之心更加坚定。 “你放心,有我在,一定保你在外安然统兵,直到收复燕云!”赵看着杨丛义,给了他想要的承诺。 而后接道:“你我相识十几年了,当年在鹜州选将营,我便知道你我志向相同,都想收复北方故土。这么多年,不管期间发生过什么,我都没有怀疑过你收复北方的初心。只要我在,绝不允许有人让你步岳飞后尘!” “多谢皇上,臣记住了!”面对皇帝承诺,杨丛义没有多说什么。 “还有何要求,只要我能做到,你只管提。”既然已经决定将北伐大业全权交给杨丛义,赵便不再有任何顾忌,只想给他提供一切便利。 “北伐只靠将军冲锋不行,必须要有懂地方懂朝堂的文官随行,因为很多事离不开他们。”杨丛义回道。 “你就直说吧,你想要谁,想让他们去往何地?”一旦做出决定,赵便不再拖泥带水。 皇帝这么一问,杨丛义便不再藏着掖着,只听他说道:“那臣就斗胆直言了。虞允文要主川陕,夺河东、关中,没有他配合不行。沈缙要主山东,北伐物资很多要从山东进入,也只有山东能提供。张孝祥要主大名府,北伐军所需的军需粮草他要就地筹备,负责所有物资后勤供应。辛弃疾要主潞州、辽州,夺取太原府的前沿阵地,需要他去经营。有他们全力协助配合,取河东、关中不会有多大问题,取燕云也有更大的把握。他们几个都是积极的主战派,以前跟臣也认识,有他们配合,臣信任他们!” 赵听完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想了一会儿之后,方才回道:“虞允文虽然经营过川蜀,可他如今年事已高,还愿不愿意去川蜀主政,尚未可知。沈缙可以调回山东,张孝祥也可以外派大名府。但辛弃疾应该还在江南吧,没听说他来过汴京,既然你点名要他,我会派人把他找来。” “臣跟虞大人还有些交情,臣可以自己去请他入川。至于辛弃疾,他确实还在江南,也不知道如今在何地任职,他官职不高,找他就不劳烦皇上了,臣请人去找就好。只是到时候,如果朝中有人不待见他,还请皇上无论如何都要将他保住,因为也许将来收复北方之后,他还能在稳定北方、稳定民心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好,辛弃疾我会替大宋保住。至于虞允文入川蜀,你还是不要参与了,我亲自跟他说。如何?” “多谢皇上!” “还有要求吗?” “回易船队臣可能还要借用一部分,到时候还请皇上不要多心。” “只要账目清楚,你只管调用。” “是,多谢皇上!” 杨丛义初回汴京的这次进宫面圣,耗时三个时辰,谈国事谈家事,甚至还陪皇帝逛了逛御花园,留在宫中与皇帝一起用了御膳。 几天后,赵接连下达几道诏令,全是十分重要的人事调整。 首先是户部郎中张孝祥以户部侍郎外任大名府知府兼京北路安抚使,十日之内赶往大名府赴任,原大名府知府调回汴京待命。 接着礼部侍郎沈缙外任益都府知府兼山东路安抚使,十日之内往山东赴任,原益都府知府回汴京待命。 然后便是如今已年届六十官、居兵部尚书的虞允文,依皇帝诏,他将在一个月内启程,赶赴川蜀,任川陕经略使兼制置使。 三人的先后任命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 朝中原先的主战派,随着宋金议和,多数转为了主和派,而皇帝这次下诏外放地方的几个朝臣都是当年在抗击金国南侵和北伐之战中立下偌大功勋的人。 虞允文不必说,当年在太平渡一战,让他一个文弱书生,名震天下,从此由文入武,几经辗转做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参知政事,位同执宰。如今把他调任川陕,让他独揽军政大权,所谓何事,众人心里疑窦丛生。 沈缙虽无虞允文那般大的名气,也无虞允文那样的进士及第出身,但他在北伐中以回易处副使之身北上山东,以一己之力收拢山东数十万义军,从金人手中夺取整个山东,并迅速安抚山东九个州府数百万百姓,后又协助北伐军夺取大名府等地,配合京北大名府,截断真定府、河间府与汴京完颜亮之间的联系,直接促成宋金议和,完颜亮撤出汴京。 在朝廷不清楚山东情形的情况下,他以山东节度使之名统管山东三年有余,声望极高,自成一方势力。 当初就是担心山东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才以礼部侍郎之职将他调来汴京,如今又将他放归山东,绝非好事。 在朝臣看来,虽然沈缙在临安任回易处副使之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但他隐瞒身份,擅自北上山东,招揽数十万义军攻城掠地,又任职三年节度使,便已不是纯粹的文官,为山东太平,天下稳定,必须要加以提防和钳制。 这次皇帝忽然下诏,又将沈缙放回山东,怎能不让朝臣议论? 至于张孝祥,虽然年纪不大,但由于他是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第一名,状元及第,名气不低,原本他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可由于他在北伐期间治理地方州县政绩突出,从此青云直上,特别是迁都汴京,入了朝堂,更是接连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