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变故
“嗡嗡嗡。” 考虑清楚了之后,徐牧正准备拿起电话,找家里边拉点投资。 却见手机嗡嗡振动了起来。 拿起一看,却是自家老妈打来的电话。 连忙按下接听键。 “小牧呀。你工作怎么样了。” “挺好的。” 徐牧顺口说道。 “你看看,要是工作不好做的话那就回家来帮忙吧?” 母亲接着说道。 徐牧一愣。以为是自己接错电话了,连忙重新看了看手机。 按照道理来说,自己母亲是希望自己在外边闯荡一下,一般是不会说这话的呀。 为什么今天这么反常。 徐牧有些懵逼,不由问道: “啥情况,怎么突然就叫我回家了。” “还不是你爸。他之前不是想开个福利养老院嘛。说国家有补贴。能赚钱。 然后这段时间一直在打听这事。 接着不是电视上说什么灵气复苏嘛。你爸也去了解了一下。 说是现在是个好机会呀。城里边人多,就算有灵气也不够人吸两口的。 还不如在乡下搞一个大点的类似养老院或者健身房啥的,以后专门给这些有钱人来住。 乡下的灵气总应该比城里的新鲜多了吧。 所以你爸考虑了一下,就准备把客车给卖了,然后去承包一座荒山过来投资。 你说这不是疯了嘛。咱们没技术,没资本,没名气的。真把钱给全投进去了,万一失败了咱们全家人不是得喝西北风呀。 我也劝不住他,关键你弟也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所以我这不是找你回家来商量商量,看这事怎么样,能成吗?” 徐母一口气说完,虽然表面上是带着反对的意思。 但母子连心,徐牧已经听出自家母亲的心动了。现在打电话只是让自己知道这件事,然后回家帮忙。 说不得依照徐牧父亲那急性子,怕不是徐牧还没到家,这事便已经确定下来,荒山都已经承包好了。 徐牧越想心里越急,完了,健身房开不了了……投资人都没钱了还开个屁的健身房。 “没事没事哈,你先拦着点我爸,我给他打个电话说说。这事等我回家再说啊。 我现在就去买票。” 徐牧急迫之下,也顾不得和母亲说太多了,挂断电话就给父亲打了过去,让他先别着急,等自己回去在商量。 电话对面的父亲满口不乐意,说着什么在拖着就晚了啥的,直到徐牧说今天赶回家,不会耽误太多功夫的才犹犹豫豫的答应了下来。 挂断电话,徐牧立马打开了12306app,在上边订了一张最近时间的票,然后随便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往火车站赶去。 由于时间很赶,怕路上堵,徐牧扫了一张共享单车,便飞快的往火车站蹬去。 好不容易赶上了火车,徐牧长呼一口气,这才放松下来。 “其实这个想法也不错呀。” 徐牧静下来后,仔细想想父亲的这个投资想法貌似也挺好的。 首先交通便利这一点,徐牧家乡那边也勉强符合。 毕竟那边的路啥的都修的挺好,而且高速路因为要联通另一个省市,所以也修了起来。 虽然和徐牧的老家不沾边,但徐牧家可以去高速路那边的乡镇去投资呀。 也不一定非要在老家那里投资的。 而且,选择家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竞争力没有明昆那么大。 明昆虽然说是南云省的省会城市,但里边资本太多了,徐牧即使有着国术,但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 但在老家那边就说不定了。 因为那条高速路链接了另外一个省市,而南云又因为山多林密,路不是很好修。 所以国家投资了很大的一笔,建了一个世界第一高桥。 建成之日还上过新闻的。 吸引了许多地方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去那里探险旅游啥的。 也算是半个旅游景点。 名声这一块,以及人员这一块是暂时不缺的。 地点就不用说了,那边虽然是不算太出名的旅游景点,地也被炒过一段时间,但不太靠近商业中心的地还不是特别贵的。 按照徐牧之前自己合计的,地理位置,名气,以及人员。现在已经有了两样。 那为什么还不去做呢? 而且相比起城市来说,徐牧不得不承认自己老爸说的挺有道理的。 乡下比城里空气好这是事实。 同理去推断的话,乡下的灵气比城里的好貌似也不是说不过去呀。 徐牧乐滋滋的想着。 “嗯,我在好好合计一下。” 徐牧打开行李箱,拿出了笔记本。再次写写画画了起来,准备做一个详细的计划。 没办法,在那个美容院呆习惯了,现在变的做啥事都喜欢提前列个计划表格,方便给老板看…… 1,地方得够大,能够停车; 2,交通便利,最好是高速路出口不远; 3,有自己的特色(能让人不远千里赶去学习的特色); 4,想办法做一个品牌,打响名气; 5,设备设施完善。 …… 不知不觉间,火车在徐牧的写写画画中停了下来。 徐牧伸了伸懒腰,尽管着急,但并没有去和别人挤着下车。 拿起自己写的计划大概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暂时没发现什么错漏之后便满意的放下了。 接下来,便是如何说服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下了火车,徐牧又拦了张出租车往客运站赶去。 发现现在刚好是父亲排着班,便大大松了一口气。 没有多说,给父亲递了一个眼神,示意晚上回去商量,徐牧便径直走到车上坐下,闭目养神。 这一路紧赶慢赶还是挺累的。 …… 晚上八点,一家人吃了饭围成一圈坐在了客厅里。 徐牧开始给家人说自己的想法,并透露了一下自己觉醒了国术异能,得到了三种国术。 并且以后会逐渐增多的。 由于国家并未限制,所以网络上经常爆出各种各样神奇的异能,所以家人们也没有太过震惊。 而是平常一笑,由母亲骄傲道: “看来我生的种,都不一样呀。别人千难万难觉醒不了的,我家的俩儿子都觉醒了。” 觉醒这个东西吧,由于华夏人口众多,再加上现代网络发达,所以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 以前听到消息时还会很羡慕的说上一句: “哇,某某觉醒了。” 现在看到消息时,只是很平常的:“哦,他觉醒了呀?” 甚至可能看都不带看,讨论都不带讨论的。 毕竟现代人吧,还是向钱看齐的。既然国家都说了灵气复苏的真正大世在五百年后,自然这东西也就不是那么令人羡慕了。 不过,不羡慕不代表着别人不想觉醒,这中间的道理可别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