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近距离忧伤在线阅读 - 第四十四章 异常平静的分手

第四十四章 异常平静的分手

    两人的恋情十分得浓烈,但分手却极其冷静和理性。

    在他们分手后,女生看得出刘一莎的忧伤憔悴,男生看得出沈毅的压力重重。但是,沈毅在女生眼里是对刘一莎太冷漠无情,刘一莎在男生眼里是一直被许多人喜欢的人,失恋不过是小菜一碟,无所谓的。而刘一莎和沈毅给对方展现的又都是平静。所以,刘一莎和沈毅各自默默地心痛着,他们不知道对方也很痛,别人也不知道他们很不舍。

    刘一莎虽然只用一句话稍微表达了希望仍然在一起的心意,但她毕竟努力过,她压力小多了。而沈毅不能表达自己希望继续的心,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刘一莎就是心里有爱也希望给予爱情的人,沈毅就是心里仍爱着,但主观游移、客观受压,只能拒绝给予爱情的人,拒绝给的人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愿意施予的人。

    沈毅在刚和刘一莎交往时,就说过,他们是相似的两个灵魂,谁变成谁的可能都有,刘一莎选了个轻松的变成了女孩,他变成了一个心理失衡的男孩。结果,等两人迅速分手时,沈毅仍然选择了一个压力大的身份,还是让刘一莎做了轻松的人。

    刘一莎从小自己管自己的学习。刘一莎的父母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们没有能力管刘一莎,另外也是农村家庭的散养方式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照顾上,都不是那么细致地管着孩子。刘一莎自初中起住校,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了。所以,在刘一莎的成长过程中,独立自主一直是她很重要的特点。对于爱情的处理,她自然要独立自主的。尽管在暑假时,得知父亲不希望她留在长春,她也在日记里分析过,自己有可能为了家庭而放弃沈毅,但是她很明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她那么爱着沈毅,舍不得。刘一莎有和家庭做抗争的勇气,结果怎样不重要,但她会抗争的。

    沈毅和刘一莎在独立自主性方面有很大差异。沈毅的母亲是小学老师,一直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沈毅的父亲在县政府工作,对沈毅要求很高,很严格,沈毅最怕的人就是父亲。沈毅对家庭有很深的依赖。在沈毅的父母反对他和刘一莎交往时,天性使然,他不会顺从的,但是成长经历让他不可能凭空产生那么大的抗争勇气。在父母摆出很多两人交往对刘一莎未必有利的理由前,沈毅也认为父母讲得很对,他不能耽误了刘一莎。

    刘一莎知道沈毅有不得已原因,她不怪他。两人是和平分手,而且是出奇的平静,惹得别人很好奇。他们其实是用此前3个月的爱之高峰体验,度过分手后的寂寞。他们分手时知道彼此相爱,分手不会改变他们内心相爱的结果,所以平静。

    马斯洛研究过高峰体验,“心绪烦乱的人不会有高峰体验,只有情感健康的人才会有高峰体验。经历的高峰体验越多,精神世界就越是健康。高峰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潮,一个完全宣泄和释放的机会。没有高潮,人类怎么能够得到休息与拥有平和的心境?没有高潮以及各种形式的高峰体验来提供一种完成感,我们就会总是感到自己处在游移不定的中间状态。我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坚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刘一莎自高中起已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是她的好友、导师、心理治疗师。通过日记,她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她对精神生活特别看重。当心理不适时,刘一莎能通过记日记得以疏导郁闷。通过日记的方式,刘一莎学会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更把她从优秀的书籍中读来的人生哲思转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且,刘一莎文笔很好,她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比如,当和沈毅恋爱时,她通过与日记的“交流”,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沈毅,喜欢他什么样的气质。而现在失恋了,刘一莎仍然把日记当成知心朋友,知无不言,苦恼、纠结都被呈现,关键是通过日记的梳理,她能知道什么人、什么事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应对的方法也自然在笔端流露。

    她还在日记里自我辩论,她支持自己继续对沈毅情感自然流露,又在情感得不到满足时,认为自己不应该奢求,要改变和沈毅相处的方式。

    她回忆自己怎么处理对高中暗恋时情绪的应对,知道对自己渴望但却得不到的东西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她自我提示,暗恋未果后,不也碰到了让她满意的沈毅嘛。她其实在暗示自己,初恋的纠结也会过去的,今后她仍然有能力找到适合的另一半。她没有把失去沈毅当作天要塌下来的事情,她舍不得的是对这段感情投入后的状态。

    刘一莎甚至在日记里感谢沈毅给了自己挫败的感觉。刘一莎成长之路一直是顺利的,家庭和睦、上了很好的小学和中学、顺利考上了大学,她的人生没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以她漂亮的外貌和受人喜爱的性格,若是和其他男生谈恋爱,多半是会被一直宠着的,然后毕业后结婚,过可能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和沈毅的恋情居然夭折了,这对刘一莎是很重要的失败,她居然感谢这个失败来得不算太迟,让她得到历练。

    所以,得益于写日记的这个良好习惯,刘一莎不仅有效的进行了情绪宣泄,还积极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给其他人的感觉是,她失恋后,也没见和谁哭诉,也没见和沈毅恶言相向,而是异常的平静、淡然。这在同学们眼里,甚至沈毅眼里都显得有点不可思议。而年龄小、成熟度不够的沈毅则沉默了很多,悲伤写在脸上。

    有一次,刘一莎的同桌吴越峰在路上单独碰到刘一莎时,问刘一莎:“你跟沈毅分手了,好像你没什么变化的,你是不是随便玩玩的?”刘一莎听了后,只淡淡地笑笑,她想:没想到同学竟然是这么想自己和沈毅的关系的,我就表现得这么无所谓吗?

    爱读书和爱写日记(特别是记录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想法),这两个行为看似简单,但其实很少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发生。有的人博览群书,但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最多是做读书笔记,只写对书中内容的想法,和自己不产生关联;还有的人写日记主要记录每日发生的事情,不过多掺入个人情感;也有的人写****,但可能他不太读书,或者读书的范围和种类不丰富。

    而刘一莎不仅有姣好的外貌,更有丰富的心灵,她读各种经典书籍,还从中学时代起就记录自己的心灵成长过程,并总将经典与个人的感受进行关联并记录这种体验。多年的积累,让刘一莎成长为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分手后的沈毅经常在宿舍看小说,缺课。当然,他也有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那就是音乐和阅读。沈毅喜爱中国民乐,自己也会吹笛子、拉二胡。他用随身听放一些民乐。音乐对调节沈毅的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

    音乐对情绪的疗伤作用要遵循一个原则,悲伤时不能直接听欢快的乐曲,首先要听低沉、伤感的乐曲,使自己的情绪状态进入音乐,与音乐同化。然后再选择平静、安静的音乐,随着音乐进行想象,使情绪逐渐平静、放松。最后再选择欢快的音乐使自己能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使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

    沈毅不懂音乐治疗的原则,但他知道自己某个情绪下想听或者想拉什么样的曲子。他对收听民乐有广泛的爱好。情绪低沉时,他会翻出收录了《江河水》和《汉宫秋月》的二胡曲目磁带;情绪平静时,他会听二胡名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和竹笛名曲《牧民新歌》;情绪好转时,他又爱听二胡名曲《彩云追月》《雨打芭蕉》或竹笛名曲《帕米尔的春天》。而沈毅对乐曲的选择恰恰是符合音乐治疗原则的。

    不仅听音乐,沈毅还在周末回家后,长时间的拉二胡,释放情绪,他仍然不自觉地遵循了音乐治疗的原则。哀伤时他拉《江河水》,平缓时拉中抒情中包含向上精神的《红梅随想》,情绪好转时拉欢快、充满异域风情的《葡萄熟了》。

    懂音律的沈毅,在适合的音乐的抚慰下,心绪也调节到了平稳。

    在宿舍时,沈毅就用抄《孟子》让自己心静,《孟子》他记得远没有《论语》熟悉,所以边抄边学习的方法能让他心静。3万多字的《孟子》连着抄要抄5个小时,在宿舍没有那么多时间时,他就分两天抄完。等心情比较难受时,他就再抄。另外,也会反复阅读《周易》,强化了无论命运如何安排,都要泰然处之,不能怨天尤人,他希望自己相信分手的决定对他和刘一莎都将是最好的结果。

    音乐浸润了心灵,书籍滋养了心田,贝多芬说过“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所以,分手后,沈毅尽管沉默寡言了很多,但也是异常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