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提到江南,冯智戴似乎更有话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岭南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 顺便,冯智戴也把和大盈库的合作赞扬了一番。不管是白糖产业,还是胡椒基地,更有今年镜子的海贸。 “共利共赢嘛,冯兄不必如此夸赞。”徐齐霖笑道:“这是某向来的主张,冯兄应是心中最清楚的。” 冯智戴连连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某对齐霖的经营钦服备至。此番前来,还是有求于齐霖。” 徐齐霖知道要说到正题了,便笑着说道:“冯兄不必见外,说求太客气了。有话自管讲来,某能做到,绝不推辞。” 冯智戴端起酒杯敬了一下,说道:“敢问齐霖,这棉花在岭南能否种植啊?” 能啊,那太能了。你不认识黄道婆吧,那就是在海南跟黎族人学的棉纺,后来在松江发扬光大的。 徐齐霖抬头看着冯智戴,却没有马上回答。 按照徐齐霖的设想,明年把棉籽全在河西种植,数量比今年要多上几十倍。但要向全国推广种植,棉种却还是不够,要到高昌去收购。 也就是说,要到后年再种一季,才具备向其他地方输出棉籽,推广种植的条件。 算下来,哪怕是三年或五年的时间,想在全国推广,也面临着棉籽不足的困难。 棉花的暴利是眼见的事实,那些前来河西租地种植的权贵富豪就是冲着棉花来的,要可劲儿地种,徐齐霖也是满足不了。 冯智戴突然问起岭南种棉花,徐齐霖不得不谨慎对待。 因为,李二陛下已给他下了谕旨,棉籽不准买卖,都要控制在大盈库手中。在河西的粮棉种植比例,也要严格控制。 虽然棉花能挣大钱,可粮食依然是国家稳定的支柱,河西也还是要供应西域驻挥的后勤基地。 所以,徐齐霖也下了官府文件,不管是自家的土地,还是租的,粮棉比例至少要保证六四开。 根据田亩和产量的计算,六四开的种植比例,不仅能保证河西粮食的自给自足,还能向西域输送近百万石,也就满足了李二陛下的要求。 其实,规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必须实施的政策,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在河西先施行,也有李二陛下考察摸底的意思。等到向全国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有个依据。 口中食,身上衣,这是社会稳定的两大基石。而吃食,却要比衣服更重要。 冯智戴见徐齐霖没说话,笑了笑,伸手端壶给徐齐霖倒上一杯,说道:“想必朝廷另有规划,某倒是让齐霖为难了。”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半晌才嘿然一笑,说道:“实不相瞒,朝廷对棉花种植确实有规划。但冯兄所问的,却不在此列。棉花嘛,在岭南可以种植。” 冯智戴稍微松了口气,举杯再敬,说道:“不知这棉花要放开种植的话,需要几年时间?”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这个,某却不知。在某算来,少说也要三五年吧!” 停顿了一下,他反问道:“冯家有意在岭南植棉?凭耿国公的名头,上奏朝廷即是啊!” 冯智戴苦笑摇头,说道:“齐霖有所不知,此时非彼时,家父生恐朝廷见罪,哪敢再向棉花伸手。” 徐齐霖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冯兄请详说。” 冯智戴叹了口气,闷下一杯酒,才把请奏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被三次拒绝,弄得冯家疑神疑鬼、心神不宁的事情讲了一遍。 “冯家乃大唐忠臣,请设市舶司也出于至诚,奈何陛下再三不允——”冯智戴很是苦恼的样子,“不知其中利害,让冯家不得安心啊!” 嘿,还有这样的事儿呀!送礼送不出去还挺难受,拒礼清廉的李二陛下又是怎样的心思呢? 徐齐霖捻着酒杯,陷入了沉思。 设立市舶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皇帝连这点威权都没有,那还算是大唐嘛? 但李二陛下没有准奏,可能是出于稳定的需要。出动大军征伐高昌,自然不希望别的地方出什么事情。 在李二陛下看来,征伐高昌明年就能完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晚上一年,影响不大。 可区别对待却让冯家忐忑不安,李二陛下越是拒绝,老冯就越是琢磨这里面有事儿。 怀疑自家的忠心,怀疑自己是在试探,担心准奏之后自家会造反,朝廷还没准备好镇压?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意外,都是没学会徐齐霖的换位思考造成的。 李二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冯盎也有个人的心思。本来没啥事儿,可误会就在胡思乱想中产生了。 这特么的谁也不怪,要怪就怪人的心思太复杂,最难揣摩。 熟知历史的徐齐霖,知道冯盎多半是忠心,造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李二陛下不知道呀,管你是真忠还是假意,拖上一年最保险。 冯智戴远地儿跑来,棉花只是个由头,真实的意图却是想从徐齐霖这里得到些消息。毕竟他在京城,虽是大撒钱财、广结善缘,可却没有结交到哪个重臣。 当时的人们地域歧视还是很重的,冯家堪称南霸天,可却和胡人一样被称为“胡越”,野蛮不开化的篾称。 连许敬宗嫁女入冯家,还被人戳脊梁骨,骂他贪图“酋长”的彩礼。看见没,什么南霸天、耿国公,在人们眼里,就是个“酋长”。 而徐齐霖却没有这种观念,与冯智戴相处也是亲近随和。更重要的是,徐齐霖深得陛下信重,有些事情,他更懂陛下的心思。 被冯智戴的又一声叹息唤回了思绪,徐齐霖觉得这事儿吧,好象也能解开,就是需要个中间人。 想到这里,徐齐霖开口宽慰道:“冯兄不必愁恼,这事吧,肯定有解决之道。陛下绝无疑国公之意,国公也是赤胆忠心……” “如何解决,还望齐霖教我。”冯智戴眼睛一亮,好象就等着徐齐霖这句话似的,急不可待地追问道。 “这个——”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待某三思,认真考虑后再给冯兄答复。” 冯智戴略有点小失望,便好歹还不算彻底失望。调整了下情绪,与徐齐霖把酒言欢,暂把此事放下。 反正得在甘州过完年再走,又是住在徐齐霖府中,还怕得不到他出的主意? …………… 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等于把关税收归国有,绝了冯家的一大进项。 对于冯盎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封疆大吏,李二陛下肯定是安抚为上,也就是给冯盎适当的补偿。 可这个补偿却不好拿捏,人家已是国公,家资豪富,从官阶到赏赐,都很令李二陛下感到头痛吧? 而冯智戴提到了棉花,却给了徐齐霖一个灵感。早晚要推广种植,何不先给冯家干上两三年,利润就作为收回关税的补偿,两全其美呀! 本来徐齐霖就想着把棉纺产业作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之一,冯家就在广州,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就是说,徐齐霖除了棉花种植外,还会在纺织技术上与冯家共享,织造出品种多又精美的布匹,通过海贸让冯家获取暴利。 这个进项抵那个进项,看似是手套换兜子,但性质却迥然不同。 冯家把关税大权交还朝廷,这是理所应当。谁让你是大唐的臣子呢,把着不交岂不是篾视朝廷威权? 冯家能过棉纺出口获取暴利,这也是理所应当。没偷没抢,正当经营,这钱赚得也心安不是。 而且,这棉纺产业是个长期而稳定的进项,不同于一次性的赏赐,或许更能让冯盎满意。 对于朝廷来说,这般处置并没有失去什么。既收回了关税,增加了财政收主,又安抚了冯盎,可谓惠而不费。 徐齐霖就本着这个思路,连夜写了个长篇奏报,第二天便派人以加急的方式送往长安。 当然,徐齐霖还告诉了冯智戴,让他安心等上几天。至于奏报中的详情,却是不予告知。 冯智戴稍微安心下来,由徐齐霖派人当向导,四处游逛,好好领略了一番地方风物。 现在的甘州,与大唐各地一样,也实行宵禁制度。但在城外的商贸区,却没有这个限制。 随着甘州特产的名声愈发响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地商贾前来交易。镜子、丝绸、瓷器、茶叶等紧俏物资的配给,也使胡商趋之若骛。 高昌虽然封闭了道路,也只是北道中断,但丝绸之路并未完全断绝。 走西域的商贾可以走南道和中道,南道翻越险峻的阿尔金山、中道则穿越罗布泊无人区。 伴随着巨大的利润,艰辛和危险在丝绸之路上也是司空见惯,但钱财的诱惑,并未使冒险的商贾为之减少。 一面镜子不用运到欧洲,只在大食便卖出了五六十两黄金,还是小的玲珑镜。即便是在西域的于阗、疏勒、龟兹等国,镜子也能挣到翻倍。 而镜子最大的优势是体积小,随身携带个十几面玲珑镜都不成问题。这个优势再加上暴利,一下子使镜子成了胡商争抢的最大商货。 徐齐霖多鬼呀,光买镜子可不行,咱得搭配着来。或丝绸,或瓷器,或茶叶,你得买够规定的数量,才卖给你平价镜子。 可即便如此,胡商依然热情高涨。搭配的也都是紧俏商品,运到中亚不愁卖,到了欧洲更是疯抢,就是要多准备人员和驼马,多付出辛苦而已。 商贸的活跃,使甘州城外的商贸区几经扩建,已经快赶上主城的面积了。 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酒楼、客栈林立,南腔北调汇聚,热闹和繁荣的景象,让冯智戴都看得目瞪口呆。 关键是这里没有宵禁,已经形成了夜文化。如同长安一样,很多主城富户都在这里有宅院,就为了夜游享受。 “嘿嘿,竟然能听到乡音?”冯智戴感慨地摇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又看向那倚楼卖笑的风尘女子。 哪里繁华,哪里人流如织,哪里就少不了风月场所。而在这里,胡姬却是最多的,汉女也有,却是很少。 也难怪冯智戴听到岭南口音而感到奇怪,发出感慨了。 “那位可是甘州的花魁。”向导咧着嘴笑道:“能文会诗,在长安或江南还算不得出挑,可与胡姬一比,可就是独占鳌头了。” 冯智戴点头,说道:“现下的甘州还只是对商贾有吸引力,日后会有更多歌伎前来,那她可就要被比下去了。” 向导说道:“跑到这讨生活也不容易,却也是个有眼光的,只要两年,挣下的钱也够她另从他业了。” 停顿了一下,向导继续说道:“徐丞答应陛下三年内建个塞上江南,看来两年也差不多了。” “徐丞之才能,令人钦佩。”冯智戴有些感慨,说道:“日后封侯拜相,前途无量啊!” 向导颌首赞同,伸手指点着说道:“那家酒楼却是长安搬来的,店主与徐丞颇有些渊源。冯先生若觉得吃不惯本地饮食,可去那里。” 冯智戴举目一看招牌,笑道:“醉宵楼啊,在长安有多家分号,名声也甚是响亮。某知店主与徐丞乃是同族,却没想到把分号也开到这里了。” “可不是只此一家是长安的分号。”向导说道:“冯先生留意招牌,便知道有很多商铺在长安的东西市颇为有名。来得早的,占了好地;来得晚的,也只好向官府提议,继续扩建。” “难道徐丞对扩建并不赞成?”冯智戴有些疑惑地问道。 向导想了想,说道:“或许和暂署肃州刺史有些关系吧,把好处都留在甘州,朝廷也不会同意。” “某倒把这事给忘了。”冯智戴一拍脑袋,说道:“想必徐丞是有所考虑,或在肃州再建一个商贸集市。” 向导耸了耸肩膀,对此并没有多大的热情,说道:“本来两年便好,多了个肃州,徐丞怕是要三年才能回京述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