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不老实,找家长
提前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李二陛下心情又愉悦起来。至于房二,只要不是逃婚打皇家的脸,倒也算不得什么。 等这小子回京,少不得一个侯爵;官阶嘛,起码得四品啦! 李二陛下盘算着,露出了笑意。赏罚分明嘛,这些封赏晋升是徐齐霖该得的。 正在此时,外面宫人禀报,晋王殿下求见。 对于李治这个小儿子,李二陛下是宠爱的,一直留在身边。但懦弱的性格,也使李二陛下根本不考虑李治继承皇位的可能。 太子李承乾令人失望,可还有洛州的李四胖呢,按顺位排序,也轮不到李治的份儿呀! 李治来到殿内,施礼如仪,也没的屁事儿,就是类似于请安问候。虽然是亲王,可只管吃喝玩乐,连个工作都没分派。 父子二人闲聊了一会儿,李治随口说起了昨天在四哥府上饮宴的事情。 李四胖又回京过年,也是慰籍看望老爹,邀兄弟姐妹相聚,也是正常。 但李治却提起了席间李四胖对徐齐霖的夸赞,并感慨说没有徐齐霖在场,酒宴的气氛便没有去年欢乐。 李二陛下捋着胡须说道:“说到去年的事情,朕就想到了兕子噎食。现下,还心有余悸。” 李治呵呵笑道:“饮宴前,四哥还特意吩咐,不要乱说笑话。可见,四哥也是害怕再出事情。” 李二陛下呵呵笑了起来,说道:“青雀出外就藩已有两年,成熟了不少,对兄弟姐妹的感情也不见淡薄,很好,很好。” “四哥既有文才,又有治政之能,儿臣钦佩不已。”李治说道:“亦当多向四哥学习。”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说道:“稚奴能有此意,朕心甚慰。” 正说着,宫人进来呈上奏疏,却是太子李承乾的。 李二陛下有些奇怪,自从李承乾患上腿疾后,他便准其不必朝谒,安心在东宫静养学习。 这快过年了,李承乾上奏,难道是提前拜年,还是有什么事情。 打开奏疏只看了两眼,李二陛下的脸色就变了。恼怒、气愤等情绪交替涌出,差点拍案而起。 李治也看出父皇的情绪变化,却一时不知如何反应,有些战兢兢地起身站起。 李二陛下看了一眼幼子,勉强压下心中火气,强笑道:“没有他事,稚奴先退下吧!” “是,儿臣告退。”李治躬身施礼,退了出去。 李二陛下的鼻孔内重重喷出气息,拿起奏疏仔细看过,重重地拍在桌案上,大声道:“马上宣中书侍郎杜正伦入宫觐见。” 宫人都擅察颜观色,眼见陛下有发怒的迹象,连忙答应着,跑去宣杜正伦。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与京兆杜氏同宗,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 作为李二陛下的班底人马,杜正伦可谓是仕途坦荡,顺风顺水。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徵上表举荐杜正伦,称其才能古今无比,遂被擢升为兵部员外郎。 贞观二年,杜正伦又改任给事中,负责记载《起居注》,成为李二陛下近臣。 贞观四年,杜正伦进拜中书侍郎;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一同上疏奏事,并蒙李二陛下设宴嘉慰。 贞观十年,杜正伦再次出任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并赐爵南阳县侯。 不仅成了侯爵,杜正伦还是太子的老师,可见李二陛下对他的信重。等到李承乾即位,他可就成了帝师。 对杜正伦委以重任,正是因为他的忠直。李二陛下认为有忠直之臣辅佐,太子李承乾一定能好好成长,成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 但李承乾却越来越是不争气,干的那些事情也不可能不被李二陛下所知。 为此,李二陛下单独召见了杜正伦,跟他说:“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换成后世的白话文,就是“太子足疾那是小事儿,可与小人亲近,就没有了好的名声。你好时时规劝,让他改掉坏毛病。要是他不听,你就来告诉我。” 杜正伦得到了李二陛下的密嘱,也真是尽心竭力。可李承乾已经变成了问题青年,任凭杜正伦操碎了心,磨破了嘴,他只当耳旁风。 于是,没招儿没招儿的杜正伦使出了撒手锏,把李二陛下的话说给了李承乾,意思很明确,“你再不老实,我告诉你爹去。” 这和后世老师找家长,应该是一个套路,很多熊孩子就怕这个。可李承乾不一样,他竟然上表抗辩。 这样一来,就让李二陛下很难办了。虽然对李承乾不满,可这还没表现在明面上。李承乾的抗辩,便把父子矛盾整个掀开了。 好啊,我虽然是太子,还是你儿子,可你对我不满,你派人监视我,有你这么当爹的吗? 李二陛下估计很想说:我就是对你的行为不满意,派人监视、规劝也是为你好,你咋就不懂俺的苦心呢! 但事情哪能那么简单,李二陛下更不能让外人知道自己已经对太子不满,不信任他了。 所以,李二陛下只能牵怒于杜正伦。你特么的大嘴巴,把老子给卖了。 后人总是说李二陛下的教育失败,什么虎狼教育错,什么纵容宠溺错。可要摊到自己身上,还未必就比李二陛下强呢! 就说后世的家长,有多少被叛逆得胡天胡地的熊孩子给搞到要疯。这个教育专家说了得引导,那个专家说要和孩子交心,可真的都管用吗? 杜正伦急急忙忙赶到时,李二陛下还余怒未息,劈头就问“因何向太子泄吾密语”? 杜正伦愣了一下,躬身答道:“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你那个破儿子,油盐不进,咋说都不听,我才用你的话吓唬他。要是他害怕了,不是挺好嘛! 李二陛下当时就翻了眼睛,可一时却说不出别的话来。 杜正伦也很无奈啊,你当初让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是咋说的?什么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能坚持正道,有这样的优秀品格,才委以重任,教育太子。 话说人杜正伦在开始的几年干得也不错,可谁知道李承乾突然就变成了问题青年,越来越是不堪,还特么的谁的话也不听呢! 要说杜正伦也是本着教育好太子的初衷,是个负责任的老师。要是睁一眼闭一眼,任由李承乾向歪里发展,可能也没这破事了。 李二陛下重重地喘了几口气,不想当着宫人的面说太子李承乾的不肖,更不好深责杜正伦。 “告退吧!”李二陛下摆了摆手,挥退了杜正伦。 虽然没有疾颜厉色的斥责,可李二陛下还是要给杜正伦处分,“漏泄禁中语”可是实打实的罪名。 杜正伦前脚回家,后脚便接到了谕旨,外放为谷州刺史。 从此以后,杜正伦便一直在老少边穷的地区晃悠。先是谷州刺史,后是交州都督,最后李承乾谋反事发,这倒霉的哥们又被牵连,流放驩州(现越南境内)。 消息传得很快,主要是太过突然,李二陛下竟是连年也不让老杜好过。好歹是朝廷重臣,却一下子就被赶出京师了。 李四胖在京城,甚至是皇宫里,也有耳目,自然也比别人更知晓内情。 嘿嘿,这个太子哥哥还真是作死不解释,连杜正伦那样的忠直大臣都被他给坑了。 可是,父皇如此处置,岂不是会吓着旁人,谁还敢劝谏李承乾?没人管了,李承乾岂不是作得更疯? 想到这里,李四胖嘿然笑出了声。 正象徐齐霖所说的那样,自己根本不用去争,就做好自己的本分,稳稳地等着太子哥哥败势,皇位便顺理成章地会落到自己头上。 争即是不争,不争即是争。果然是至理名言,某到现在才算是彻底明白,领悟通透了。 在书房内正暗自偷笑,有侍卫进来禀报,驸马都尉柴令武在外求见。 李四胖想了想,对侍卫说道:“就说孤宿酒头痛,正在静养,不便见客。” 侍卫领命而去,李四胖撇了撇嘴,没本事儿的往上贴,有本事儿才不象柴令武这样死皮赖脸呢! ……………. 京师发生的事情,徐齐霖并不知道。反正,跟他也没多大关系,知道了也只会鄙视李二陛下。 自己儿子教不好,就会牵怒别人。你说要把李承乾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时时监督的话,或许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 不知道后世那句专家说的话嘛,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些想法和结论,徐齐霖早就有,可这不是他能管、该管的事情。李承乾是肯定要完蛋,李四胖能扶就扶、能帮就帮,只要不是渣男李治上位就行。 此时,徐齐霖在书房内正与快活回来的冯智戴说着重要的事情。 冯智戴已经看过徐齐霖给他的资料文件,上面是棉花的种植成本和产量,以及纺织成品售出后的价格。 按理说,这些可都是商业机密。徐齐霖之前并未答应冯家要植棉的想法,但现在却给他看这些,显得有了一些变故。 迎着冯智戴有些疑惑的目光,徐齐霖伸手点了点文件资料,似笑非笑地说道:“冯兄看过这些数据,有何想法?” 冯智戴回答得很快很短,“利润丰厚,且是一项能持之长久的产业。”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比之海关关税,却是有所不如啊!” 咦?怎么又扯到关税上了,难道是市舶司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 冯智戴眼睛一亮,说道:“齐霖此话差矣!海关关税应是朝廷收入,冯家乃是大唐忠臣,如何敢计较多少?” 徐齐霖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只有你我二人,倒不必如此谨慎小心。实话对冯兄说吧,朝廷对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迟迟不允,乃是考虑到了冯家在岭南的一些特殊性。” “冯家虽在岭南,道途漫长,可却是大唐之臣,并无特殊。”冯智戴赶忙辩解,一副唯恐招祸的表情。 徐齐霖翻了下眼睛,觉得这冯智戴在京城呆得太过胆小了,可这也有人家的无奈。 沉吟了一下,徐齐霖说道:“朝廷已经允准,拔付棉种在岭南种植。除此以外,大盈库的棉纺工坊也将派出好手,协助冯家建织造作坊。” 冯智戴心中一喜,胡乱拱手向几千里外的陛下致谢,但也知道后面还有事情,便先开口问道:“那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的事情呢?” 徐齐霖淡淡一笑,说道:“若冯家真是出于忠心,便再次上奏吧!” 原来如此,利益的交换,算是对收回关税的补偿。 冯智戴松了口气,这话好听不好说,双方心里明白就行。 “多谢齐霖从中斡旋。”冯智戴起身,深施一礼,说道:“解朝廷之虑,宽冯家之心。” 徐齐霖呵呵一笑,起身相扶,说道:“这事某没出什么力,全是陛下英明,体谅耿国公拳拳忠心。” “是,是,陛下英明。”冯智戴连连点头,说道:“某这便派人传书家父,过几日也便动身回京。” 徐齐霖说道:“安心陪某过完这个年,便可带上棉种回去,今年莫要耽误了种植。某这里给冯兄再挑上几个好手,去岭南指导种植。” “又要多谢齐霖费心安排了。”冯智戴去了心事,精神状态都大有不同,笑得畅快。 徐齐霖却还有事情,说道:“冯家有海贸,可多引进外国作物。比如水稻,好象是南洋小国,什么占婆或真腊,或其他国家,有良种可一年两三熟。”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在宋朝时引入中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