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2章 请叫我安先生(二十四)
“三十七文钱,足足三十七文钱啊。要不是我家阿莽聪明,阿爹又要被那些狡诈的山下人给坑了!” 阿爹拍着挂在腰间的钱袋子,里面鼓鼓囊囊,全都是铜钱。 他太兴奋了,黑瘦的脸上都笑出了褶子。 “不错、真是不错,我家阿莽这书啊,真是没白读!” 阿爹不懂什么科举,自然也不知道读书还能做官。 但他却亲眼看到了读书的好处,别的不说,至少不会被人坑了。 想想刚才那个小伙计红成猪肝的脸,随后更是连掌柜的都出来作揖赔不是,直说“小伙计算错了帐”,还当众斥责的小伙计,并按照真正的价格,把钱都给了自己……阿爹又笑出了声。 阿莽却有些失落,“阿爹,这次被我戳穿了,以前呢?哼,那些人还不定坑了咱们多少钱?!” 四七二一? 那些人还真是够机灵,他们这般念口诀,就是有些读过书的人,一时不注意,也会着了他们的道儿。 也就是阿莽刚学会乘法口诀,正是新鲜的时候。 且他本就想着在父亲面前露一手,便格外关注小伙计报的账。 如此,才发现他的猫腻! 小伙计为何会这般做?固然有他奸诈的一面,更多的,就是欺负他们山民不懂算数。 阿莽越想越悲愤。 “……以前就算了,谁让咱不懂这些呢。” 阿爹沉默片刻,旋即又恢复了刚才的兴奋,“不过以后咱就不怕了。哈哈,我家阿莽读了书,也是懂那些弯弯绕的人了,以后啊,不管走到哪儿,都不会被欺负!” “嗯,我以后一定好好跟着先生读书。” 阿莽帮自家挽回了损失,也格外亢奋,他用力握了握拳头,暗自下定决心。 一文不少的要回了自己应得的钱,父子两个都各自高兴着。 回到寨子,阿爹更是见到人就说:“哎呀,还是读书好啊,孩子们读了书,以后再也不会被山下人骗了!” “我告诉你啊,我家阿莽今天可厉害了,当众戳穿了那个狡诈的山下人,还给我多要回了三十多文钱……” “必须读书,别的不学,算数啥的必须懂!哎哟,咱们以前被坑了多少次啊,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阿爹口沫横飞的说着,阿莽站在一旁,被夸得小脸都红了,但小胸脯却挺得高高的。 无他,他自豪啊! 蒙寨的人听了他的话,也都纷纷惊奇。 家里有在私塾读书的人,暗自决定:嗯,下次去城里,也带上自家的崽! 就这样,蒙寨上下渐渐都切身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 而安妮却继续用事实告诉他们:读书,不但能给家里挽回损失,还能赚钱! 安妮教完了简单的算数,又开始教授孩子们如何辨认山里的草药,并且怎样炮制,并如何在城里售卖。 山里物产丰富,草药也格外多。 以往,采草药都是那些祖传的药农,但整个蒙寨,也就两三个人懂。 安妮看着大片的草药无人采摘,而蒙寨的普通百姓又过得贫困,便有意识的教导学生们。 她也没有教授太过深奥、专业的知识,只是将山里最普通、常见的草药,一一教授给孩子们。 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实践,几个年龄大些的孩子,开始试着自己采摘、炮制,然后趁着私塾休沐的时候,偷偷拿去城里卖。 还别说,这些草药虽然最常见,可需求量也最大。 或许卖不到什么天价,但量多了,所得的钱也比较可观。 孩子们赚钱了?! 就是去山里采采药、回来晾晒一下,就能赚回银钱? 赚得钱,居然不比他们苦哈哈在山里打猎赚得少?! 最关键的是,采药什么的,并不耽误干活,孩子们顺路还能弄些柴火、野菜回来。 不耽误事儿,还能赚钱,还不累人,这、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儿啊。 蒙寨的父母们又沸腾了。 他们已经不满足在自己寨子里炫耀自家孩子的能干,出去走亲访友,亦或是赶集偶遇,他们的话题就只有一个—— 我家伢子可有出息啦…… 我家闺女力气不大,却能赚钱…… 我家…… 说得多了,整个蒙寨都出了名。 很多跟蒙寨比邻的寨子,也都纷纷打听。 毕竟蒙寨人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改变进行着。 人家过得好不好,从衣服、气色都能看得出来。 蒙寨发达了! 而再细问一下原因,居然是因为家里的孩子读了书! 读书啊,那可是富贵人家的专享,他们穷苦老百姓,连读书的念头都不敢想。 都是底层寨民,怎么蒙寨的人就能读书? 又有人刨根问底,一番追索才知道,原来蒙寨有位安先生。 唉,可惜安先生只有一个啊,要是她也能来自己寨子就好了。 安先生无法分身,但孩子可以跟着先生走啊。 于是,有些跟蒙寨有姻亲关系的人,开始打探消息,并小心翼翼的询问:不是蒙寨的孩子,能不能也来私塾读书? 安妮:…… 能啊,必须能! 她的目标可是成为人人敬仰的先生,桃李满天下! 唯一觉得别扭的是阿蒙,他倒不是怕其他寨子的孩子来占蒙寨的便宜,而是不想让安先生暴露在人前。 跟安先生相处的时间越长,阿蒙就越发现先生学识渊博、深不可测。 她仿佛就像一座宝藏,总能在你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施展出你意想不到的本事。 比如卓筒井。 因为有了阿舅,蒙寨就无法彻底控制卓筒井,这种神奇的取盐办法,还是慢慢的流传开来。 阿舅其实也想保密,但他也有姻亲,也有生死弟兄,那么大一个井放在寨门口,且每天都有大量的盐巴产出,他周围的人如何看不到、听不到? 就是府城的那位袁刺史,也听到了风声,似乎正在研究对策。 周围的寨子都知道了卓筒井的厉害,个个想方设法的把卓筒井弄到手。 阿舅见势头不可阻挡,干脆来了个趁势而为,狠狠的要了许多好处,然后准许周围寨子的头人,带着匠人就近研究。 不要小瞧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只要给他们机会和时间,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卓筒井虽然精巧,却也不是不可破解。 各个寨子的匠人们凑在一起,集思广益、相互激发,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还真仿制出了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