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无
:感谢书友“无霸猪”投的月票。 另外,金声桓还考虑到东门是王得仁部驻守,与王得仁多年上下级关系,金声桓自信只要自己不走脱,王得仁总得给自己一分薄面,不至于赶尽杀绝。 所以,金声桓对此次突围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 只要骑兵突围成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加上六百骑兵,道墟二千守军抵挡明军半个时辰,想来应该不难,而这半个时辰,足以让曹娥江对岸清军援兵到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六百骑兵出城门突围,几乎没有遭到明军的阻击。 在听到东门守军回报,六百骑兵顺利出城门,往东北方突出之后,手指紧张地直发抖的金声桓终于心中大石落下。 看来王得仁还是顾及到一些往日情分的。 只要道墟粮仓不失,自己就有了与吴争讨价还价地余地。 不急,慢慢来嘛。 金声桓渐渐平静下来。 ……。 都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金声桓真能如愿以偿吗? 恐怕未必! 吴争两世为人,可能小吴争是个热血少年,可大吴争那可是已为人父的小市民。 别的不说,就说从小受的教育,那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平民百姓嘛,大都是受这种教育。 如今的吴争混合了大小吴争的心性,时而激昂时而蹉跎,时而大义凛然,时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唯独一样,他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舍生取义,他从来不干,想都没想过。 心里唯有存着的,就是不让鞑子得逞,占了这花花江山。 其实从令王得仁领兵前往道墟,张国维就看出了吴争心中的小九九,只是不好点破罢了。 吴争麾下文人没有,可武将就不少,就算没有名将吧,冲锋陷阵的悍将绝不缺。 何以轮到王得仁这样一个刚归附的降将独当一面,还让池二憨辅之? 只是吴争说的也没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派池二憨辅助王得仁,还真不是防备王得仁,这话是真,但说是要靠王得仁去过道墟粮仓认得路,这话就半真半假了,吴争和池二憨宋安,包括在沥海交战的厉如海,那都是本地土著,哪个不知道道墟,哪个不对周边地形熟稔,就算不是了如指掌,也闭着眼睛不会走错了路。 所以,派王得仁去道墟,不过就是想调走王得仁。 这才好对东门进行部署嘛。 毕竟不好对王得仁直说,老王啊,你旧上司怕是要出城透透气了,你可不能效仿旧时关公,私下放了金声桓啊。 更不能说,老王啊,你旧上司说不定就求到你头上,怕你为难,我放你几天假去旅旅游吧。 吴争哪会不知道金声桓想不到道墟粮仓这个必争之地? 从嘉定府逃生,吴争从没有自认是个智谋天下第一的伟人。 也不曾想过,靠着自己的才智能让天下智者俯首听命,娇躯一振,四方拜服,这世上哪有? 换你,你肯拜服吗? 吴铮什么都不突出,大学上得也不是名校,除了自认长得还差强人意这唯一一点聊以自尉外,别的吴争从来没有想争第一。 所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吴争一直以来所信奉和遵行的原则。 但在此时,有一点吴争很自信,那就是这些年的阅历和比此时人多的历史常识远知灼见。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所以,从得知道墟粮仓,开始筹划搬空粮食开始,吴争就没有想过这事会瞒过金声桓去。 既然瞒不过,自然得筹划应对之策。 调走王得仁,便是应对之策。 而有池二憨在,王得仁更做不了小动作。 这就是吴争的心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绍兴府东门,就是上虞方向,张国维和王得仁就是从那方向来的。 在绍兴和道墟之间,有个小镇叫皋埠。 这地名的来历就无从可查了,但它也是从驿站慢慢发展成小镇的。 人口不多,地形也简单,除了连绵数里的房屋之外,没有什么令人记忆深刻的特征。 当金声桓的骑兵穿过小镇时,明军骑兵就等在那。 对,就这么堂皇勒马等在那。 一千多骑兵,是池二憨从平岗山带来的。 此时,由宋安率领,平静地凝视着来者。 他们的目的不是歼灭,或者阻击,而是逼降。 当然,如果这支小骑兵队有胆敢于一战,那么绝对不会让他们看到太阳出山。 这是吴争的交待,宋安肯定执行不误。 隐藏偷袭没有必要,就是这种坦荡,让金声桓的六百骑兵放下的武器。 没有丝毫悬念,三倍于敌,以逸待劳。 想顽抗吗,请便。 想突围吗,不许。 唯一体面地生存之路,就是投降。 ……。 出乎吴争张国维所料,北面沥海战局突然发生了变化。 并向着坏的方向发展。 谁也不曾预料到,已经“溃退”的清军总兵柯永盛会率部突然出现在沥海。 吴争他们猜不到,厉中海,鲁之域包括陈胜,就更意想不到了。 沥海的战局本来就是力量平衡的对峙之局。 连兵力都差不多,可一旦有外力加入,那战局平衡自然被打破。 事实上,柯永盛所率四千多人,那是清军精锐。 能将周大虎部几乎打残的军队,怎么可能不是精锐呢? 柯永盛一到沥海,就率军直接从明军与清军的交合部横向切入,并由此向明军顺势发动了突击。 明军猝不及防之下,纷纷溃退。 若不是在沥海城中的陈胜迅速调兵接应,稳住了明军阵脚,那今日绍兴府的局势就得重新改写。 厉如海鲁之域部经过两日奋战,突出十里地的成果,顿时化为乌有。 战场局面再次回到战前状态。 沥海城被清军三面合围,二万明军只能困守于城,一时无力进取。 而柯永盛的战场官职最高,顺理成章地接替了清军的指挥权。 沥海城中的陈胜,眼见清军实力大增,一时无法想出有效的破解手段,眼见战局陷入僵持,只能派人经水路送信给吴争,禀报沥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