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立场
蒋全义追随吴争时间略微晚了些,可他在应天府,一样对吴争“劫富济贫”的作为耳熟能详,事实上,蒋全义在了解吴争的心性之后,对此举是赞同拥护的。 这下蒋全义微笑起来,这事值得干。 可那边祖大弼脸却变色了,他心里惊愕,抢民众,虽说名声不好,但后果还是可控的。反之,如果抢了商贾绅纨、豪门达户,那可问题严重了。 不管是明朝还是清廷,没有听说敢这么做事的,要知道,平常为官一任,到了地方,先得去拜会当地乡绅,以寻求他们对自己任上政令的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强龙不压地头蛇,否则,必被群起而攻之。 当然,吴争权位太大、太高,不需要寻求淮安地方势力的支持,可道理是相通的,哪怕是皇帝,权力再大,也需要下面人的捧哏,有道是“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一旦真下手抢了这些“社会菁英”们,这淮安城还待得下去吗?加上之前泰州卫在城中见了血,那还不得立即引发骚乱? “万万使不得……王爷,卑职至淮安城不足三月,一到就拜会各乡绅达人请宴,以换取他们对我驻守此城的支持。就算此后因粮食缺乏,卑职下令收拢市面上的粮食,那也不敢轻易去动这些人的米店、粮铺……。” 吴争笑了笑道:“你只管回答本王问题就是。” 祖大弼一噎,只好道:“其实城中乡绅达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战前就离开淮安,有的去了凤阳,有的渡河去了清河、宿迁等地……王爷,这事真不能干,真要干,还不如抢普通民众呢。” 吴争笑着摇摇头道:“人不在正好,有道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家业在就行……这样,蒋全义,你去衙门查看户籍名册,然后按图索骥,查抄各家米店粮铺……当然,拿了多少都须和人讲明白了,留下凭据,就说本王暂借,到战事了结后,凭此据找本王要帐即可。” 蒋全义哈哈大笑道:“得令。” 吴争面色一正,道:“记住,不是抢……是借!” 蒋全义心领神会地点点头道:“我理会得。” 祖大弼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二人,这不是与天下人为敌吗?在祖大弼看来,天下人所代表的就是这些“社会菁英”,与普通民众半毛钱关系没有。吴争此举,确实刷新了他的观念。 等蒋全义离开去办事了,吴争笑着对张着嘴巴久久无法合拢的祖大弼,道:“祖指挥放宽心,本王不是不讲理的人,这些人的粮食与其埋在地窖里,不如先借本王使使,以解燃眉之急,对吧?” 祖大弼呐呐道:“他们没有犯法……至少不至于抄家,不管是按明律还是清律,住宅防伪皆是铁律啊!” 住宅防伪,意思就是他人非法进入你家,你有权利行使暴力,甚至击杀也不算违法。 这条律法起源于汉刘邦,他为迅速收拢民心,壮大自身,将此条定为九音律中极其重要的一条。 也就是说,就算是官府,也不可私入有主的民宅(这条律法一直被沿用,直到后世才被废除,但好笑的是,“a国”继承了这条律法并沿用至今)。 很显然,吴争是不知道这条律法的,才有着后世记忆的他来说,战争一启,所有辖下之地的人、物皆可征用。 吴争大手一挥,哂然道:“本王没说是抄他们的家,就是暂时借用一下米粮……到时还他们就是了。” 祖大弼默然,他无语了,这叫借吗? 或许吴争借是真心,可一旦动用军队,还能叫借吗? 吴争显然没有这种自觉,随即岔开话题,问道:“祖指挥使难道就没有想要对本王说说心里话的兴趣?” 祖大弼闻听,心中一叹,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避不了,也不能避。 “卑职正要禀报王爷。” “那就讲吧。”吴争指了指座位,“坐下讲,从头讲。” “谢王爷。”祖大弼一拱手,慢慢坐下道,“其实摄政王……多尔衮此战的布局,卑职也难窥全豹,王爷知道,卑职只是个降将……。” “不,你与别的降将不同。”吴争毫不客气地打断道,“你是清廷散秩内大臣兼汉军镶黄旗副都铳,正二品实缺啊。” 祖大弼心中泛起一股苦涩,强笑道:“王爷言重了,职衔虽高,可卑职终究是个汉人。” “唔……。”吴争点点头道,“能明白这点就好,那就不必本王啰嗦了。本王知道,你降清也算是迫不得已,而且降清之后,除这次淮安城之战外,也没太大劣迹……。” 祖大弼苦笑起来,当时分属两个阵营,转眼之间,抗敌倒成了罪过了。 吴争看着祖大弼道:“你别觉得委屈,迫不得已降清,本王能够体谅,可为清廷如此卖命,这就说不通了。” “王爷容禀,这黄河以北,甚至是王爷眼下所待的淮安城,已被清廷统治了五年之久,五年哪……卑职兄弟以前也盼王师北伐,可实在等不了这么久……卑职有家人需要养活。大同之战,卑职力挽狂澜击图鲁什重伤,后锦州之战,大弼斩杀了清军巴图鲁穆克谭……王爷,松锦之战我军败没后降清,实为大弼此生大憾,可无论从何处论,我自信无愧于前朝……。” “不!”吴争再次打断道,“有过战功,不等于可以遮掩你降清叛明的过错……前朝或许有对不住你或者你兄弟之处,可你们更对住这天下,更对不住你们身上所流淌的汉人血液。” 祖大弼刚要张口反驳,被吴争抬手阻止,“本王没有空闲,与你纠结前朝之事,眼下战事紧迫,你先讲讲多尔衮的部署吧……知道的讲,不清楚的也讲,知道什么,全都讲出来。” 祖大弼重重地叹息一声,他心中明白,淮安城这一战,自己让泰州卫伤亡很大,吴争对自己的成见已深,不追究已是幸事,再多说反而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