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汉明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敢拼才会赢!

    北伐军士兵敢拼,这其实是心里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释放。

    被压抑的久了,一旦爆发,其力量是无穷的。

    吴争一直在宣扬、鼓励、纵容这种民族自豪感,因为对于体格而言,北人要强于南人这是事实,穷山恶水环境滋养出的人,体格自然要强于相对生活安逸的南方人。

    这也是明末以来,朝廷需要用三倍、五倍乃至十倍的兵力去守辽西走廊,最后依旧因技不如人而亡国。

    东北地区有着天然的地形屏障,左有大光安岭,右是小兴安岭,南面是长白山脉,这就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口袋形,中原王朝想要进入东北平原,只有辽西走廊一座独木桥。

    华夏数年的历史中,也仅有唐元明清四朝,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管辖范围之内。

    但元本身是蒙古人,清更是从东北起家,不足以类比。

    也就是说,数千年中,仅有唐、明两朝,真正控制并派驻流官统治了东北。

    哪怕是强汉,也只是向西域扩张,并没有涉足东北。

    其余各朝,不仅无法进军东北,反而从始至终,受东北少数民族的袭扰,苦不堪言。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北的地理环境制约,路途遥远不说,千军万马,仅一条道,一旦大军行动,必被沿途阻截,根本无突袭的可能性,反倒是后金皇太极,联合了蒙古人发动了一场千里奔袭凌河城之战,一举击溃了大明千辛万苦才构筑起了凌河城防线。

    而北人的体格,先天强于南方人,不占地利,又力不如人,进入东北就会很难。

    唐、明两朝做到了。

    唐有黑水都护府,明有奴儿干都司,故盛唐、强明之溢美之词,绝非虚妄。

    可惜明末,明军战力下降迅速,一直打败仗,从义州(大凌河),不断地南退,锦州、松山堡、锦西、宁远,直到绥中、山海关。

    每个城池、要隘的丢失,都有一场可歌哥泣的血战和无数的亡灵。

    到了清军入关时,明军几乎是闻风披靡,这就有了一牛禄清军,敢悍然进攻府城的咄咄怪事。

    所以,吴争一直“纵容”着北伐军将士不留俘虏,这并非是吴争野蛮嗜杀,而是此时南方人的“恐满症”,绝非是听听捷报可以扭转的,只有亲手杀过,才能无惧!

    此时北伐军面对的虽然不全是满旗军,大部是从北面而来的汉旗军。

    这些汉旗军虽然是汉人的皮,但早已不认自己是汉人,对汉人手段之凶狠,比满人犹过之而无不及。

    北伐军无惧,泰州、吴淞二卫战至今日,大小不下十数场恶战。

    听!

    已经有士兵引爆了腰间的手雷。

    被炸出的缺口,瞬间被人潮合拢淹没。

    但有了第一人,就会有第二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敢于死,方可活!这是吴争在军校为新兵演讲时,一而再、再而三所强调的,但这时,吴争自己都放下望远镜,扭过头去了。

    四、五年过去了,还需要士兵用这样的方式去牺牲,吴争感到揪心的内疚。

    他不禁暗骂,“小安子,再不赶来,少爷就踢烂你的屁股!”

    ……。

    之前说过,沛县地形独特,东、南两面临水,东是泗水,南是泡河。

    泡河上有桥——飞云桥,此时早已被北伐军攻破。

    可泗水上没有桥,沛县城也就没有东城门。

    所以,多尔衮加固沛县城墙时,只加固南门和南城墙,西、北方向本就是清军所占各府,自然不可能出现敌人。

    正因为如此,吴争想到了一个可趁之机。

    那就是让宋安集合徐州长林卫、收揽当地人做向导,并给了宋安三百人和一些虎蹲炮,令宋安悄无声息地向东迂回,从泗水横渡,进攻沛县东城。

    如果是府城,这点兵力绝对是不够的,但沛县原本就城小墙矮,只要能顺利渡泗水,就可趁敌无备,对东城进行突袭。

    吴争之所以此时敢打这种消耗战,就是为了拖住敌人,为宋安率部突袭东城,创造机会。

    陈锦恐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吴争会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他连城墙上的守军都调出城外,发动对北伐军猛烈一击了,哪会顾及到这个绝不可能出现敌军的东城方向?

    然而,就象是听到了吴争肚中的骂声般,宋安率军终于在东城发起了攻击。

    在南门城战斗最激烈、残酷的时候,在陈锦心中又燃起反败为胜希望的时候,宋安率部攻入了东城。

    几乎是没有任何成建制敌军的阻截,宋安率三百北伐军、一百多长林卫登上了东城墙。

    此时陈锦的内心是崩溃的。

    敌人竟然从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看着正在鏖战的前方,陈锦做了一个决定,分兵防守,将原城墙上的守军再调回去。

    清军的编制是相当不明确的,譬如刀兵和枪兵,弓兵和弓骑,兵种是兼顾互换的,也就是说,上骑是骑兵,下马是步兵,还可以客串一下弓弩兵,这与北伐军完全不同。

    当然,这并无贬低之意,相反,是说明清军的单兵技能非常全面,但往往做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的。

    譬如,清军士兵往往在开战后,疯狂地前扑,更崇尚个人的武勇,但如果被打一记当头闷棍,士气会下降地很快,简单地说,习惯于打顺风仗。

    他们不屑于明军的阵法和配合,直至清军入关,有无数明将降清,清军依旧看不上汉人的兵法。

    不过想想也是,再好的兵法,不也被他们打败了嘛。

    但此时陈锦调弓弩兵回城墙阻击从东城来的宋安部,调的兵力并不多。

    因为前方吃紧,双方已经打成胶着,调动的这支弓弩兵,实际上就是清军的预备队,他们承担着阵线一旦某处出现缺口,就顶上去。

    陈锦所考虑的是,如果任由这支小股部队出现在南城,势必造成军心涣散,既然入城的北伐军数量不多,或许调这支预备队上城墙,可以阻击入城之敌,以安军心,两害相权取其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