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误判
PS:感谢书友“缘醒”投的月票。 如今,长江以南,包括闽粤之地皆已落入大西军、北伐军手中。 闽粤十万大军非死即降,此变局引发了西北那路,以吴三桂为首的降清明军,因此而心神大乱。 这一乱,陕甘、蜀北的大顺军残部,等于有了一口气,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也对,这些降清明军本来就是墙头草,还能要求他们对清廷忠心不二吗?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于是清廷立即改变战略,下令西北一路清军迅速东返,战略收缩,只要离京城够近,自然就能管得住。 可这样一来,地盘就越来越小,岁入也就越来越少。 都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清廷此时除了要养满蒙八旗、汉八旗,还接手了过百万投降的明军,之前占了大半华夏土地,尚能周全,可如今,怎么养活? 除了节流,还得开源,可源哪是那么好开的? 正在这时,有人主动送来了“开源”之道……江南商会。 多好,只要将银子放进去,一年至少是六七成的利,一年半下来,利息就回本了,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安全的赚钱途径吗? 当然,还是有的。 劫掠嘛,哪怕是改了说词的劫掠,满人之前没少干。 可现在不一样了,满人要坐天下了,还能这么干吗? 就算真憋不住,那也只能偷偷摸摸干、变着法得干,可那又有多少? 分到利益相关方,还是僧多粥少啊! 江南商会不同,它规模大,大到了足以容纳天下所有浮财的地步,那就是一巨大的吞金兽,而且还能屙银子。 所以,不管洪、范二人怎么忌惮、仇视江南那个叫吴争的年青人,也不管他们视江南那个亡明的鬼魂——建兴朝怎么个不顺眼,可没人和银子过不去不是? 这二人所代表的利益群体,都不想打这一仗。 因为这仗一开打,江南商会必定受到波及。 两面禁运,日进斗金就变成日散斗金了。 别说红利了,怕是连本金都得亏光。 清廷的禁运令一下,大将军府便已经开始反制,北货不来,南货不运,南北商人虽然往来自由,可没货怎么搞? 这是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代,有货,不怕卖不出去,这也是评书中,一个卖油郎挑一担油,卖上一天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两银子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江南织造司的“汉袍”等服饰供应开始收紧,才短短两个月,京城各衣铺就变着法的涨价,新款的“汉袍”,价格已经翻了两番,简直就是“洛阳纸贵”啊。 当然,如果在赚钱和清廷的生死存亡中选择,洪、范等人自然是选择后者的,再贪婪那也得有命花啊,总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还有自己吃饭的家伙吧。 可洪、范同样坚信,他们所获得的情报不会错,判断也不会错,大将军府已是外强中干了。 吴争底子太薄,崛起不过短短五年光景。 江南经过连年战争,就算商贸繁荣些,可民众恋财不事生产,仅靠商贸远不足以奠定扎实根基,只要战端一开,百业凋零,粮食就成了紧俏货,但凡储备不足,就算商人想从周边购买,恐怕也买不到了,就算能买到,那也是价格打着滚地往上涨。 而这,对于根基始终未扎实的大将军府,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那么吴争还敢孤注一掷,以麾下二十万北伐军打一场至少持续三、五年的大战吗? 洪、范二人一致判断,这是不可能的。 满清,不,当时还是金,想染指明地,那也准备了近十年,为此还特地先与蒙古诸部落联姻结盟,再平了高丽,然后才敢大举犯明。 再则,随着北方豪门、大户疯狂地往江南商会投银子入股,江南商会的股本构成比重,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始向江北倾斜,虽说还不足以掌控江南商会,但二人判断,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了。 朝廷穷归穷,民间富得流油啊,当然,这民间,指的绝非民众的民间,而是豪门、大户的民间,包括洪、范为代表的朝廷汉人重臣们。 这仗能打吗?这一打,可不就将自己的银子扔河里了嘛。 与济尔哈朗入宫前,洪、范二人已经与之私下沟通过了,三人取得了一致认同,那就是吴争不可能在眼下发动北伐,他一切的作为,无非是想敲竹杠、勒索,朝廷要做好唯一的心理准备就是,凤阳府以南的土地。 可凤阳府以南的庐州、安庆二府,还是朝廷真正能掌控得了的吗? 在李定国的大西军进驻湖广以上麻城时起,庐州、安庆二府被大西军和建兴朝卫国公的建阳卫东、西夹击着,就已经成了孤悬于外的突出部。 一旦李下国和夏完淳什么时候心血来潮,说占就占了,阿济格能拿二方怎么样,无非是顿足捶胸,徒叹奈何罢了。 不打,不能打! 这就是三人私下达成的共识。 既然南面无力北伐,只是摆了个架式,那么给点好处,平息了战事再说。 往后怎样,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嘛。 可这三人,又都各怀鬼胎,谁也无法做了别人的主,只是暂时的利益趋同罢了。 晋商突然地转向,投入济尔哈朗的怀抱,这让洪、范二人已经心存芥蒂。 这让二人及他们所掌控的汉臣,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可这事不能明着说啊,如同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难不难受? 所以,三人仅仅是因事站到了一处。 反过来,洪、范二人就根本不知道,济尔哈朗此时心中,真正所想。 ……。 时值深夜。 郑亲王府高耸的门楼,灯笼一个接一个地熄灭。 只留下朱漆大门两侧,各挂着两个大灯笼。 门楼前已经空无一人,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想打个秋风,靠近大门十丈之内。 那一定会被射成一只炸了刺的刺猬。 可奇怪的是,王府以西的一条小巷子,突然转出一乘绿呢小轿,直奔王府门前。 更古怪的是,仅无一人守卫现身阻拦,甚至连门房都不露面。 小轿到了门楼前,一人从轿子里探身出来,径直上台阶,敲响了王府大门的铜门环。 “嗒嗒”数声之后,大门被打开了一条缝,从轿上下来那人也不说话,就从门缝里闪身进去了。 大门随后“嘭”地一声紧紧被合上,门楼外载人来的轿子,也在一转眼消失在了来时的小巷子里。 仿佛,无人来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