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十三章 杀鸡儆猴
“王爷若是担心敌军攻势凶猛,我军不能挡……我刘放愿为王爷马前卒,率衡阳卫力抗那……啥来着,鞑子的名字太怪异,刘某记不住……反正就是敌酋,若我刘放往后退一步,王爷可砍了刘某脑袋,如何?” 啧啧,当了将军就是不一样,会问“如何”了。 要说人心复杂嘛,堂堂吴王之尊当面,岂容一个杂牌将军大放厥词? 但,所有人都在沉默。 理由只有一个,刘一手说出了他们心中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也对,北伐军确实补给困难,但还到不了无弹药可用、无粮食裹腹的地步。 要说江北久屈清军淫威下的汉人百姓,大部分还是心向王师的,就算不主动献粮箪食壶浆,那拿现银购粮还是肯的。 这一不问青红皂白全线撤退,确实让一众将领心中憋了一口气,这些带兵的悍将,只是迫于吴争的威望,不敢渲泻罢了。 刘放这货向来不得人心,也是,拿手下士兵的性命染红的官帽,被北伐军所有将领鄙夷。 但刘放的来意,那是清楚得很,这货率军还没至淮安城,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宣扬着他要身先士卒、甘为反击先锋的意愿。 于是乎,所有相关人等,皆大开方便之门,让刘放得以顺利直达吴王面前,痛陈心中块垒。 吴争的脸色阴晴不定。 许多时候,权力,就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摸不着、看不到,但可以用心去感觉。 权力,来得不易,失去,却非常容易。 就象是民心,说它不存在,那它却确实存在,可说它存在,也不完全是。 你在乎它时,它除了锦上添花,其它没什么作用。 可你不在乎它,那时不时地就会给你挖上一个出乎意料的坑,大坑! 吴争是有思想准备的,冒襄的谏言,吴争也深有同感。 但吴争自绍兴府发迹始,就一直拟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汉族已经伤不起了! 北伐军加上大西军,确实已经有了实力与清军正面一搏。 但,需要承受的伤亡数量,不言而喻,越近顺天府,须承受的伤亡越大,这勿容置疑。 吴争一直羡慕李自成可以施施然入顺天府,也羡慕多尔衮可以捡漏。 可如今不一样,清廷的内部倾轧,重演不了崇祯上吊时,京城城防的那一幕。 吴争绝对不想,拿将士的命去填这样一个坑,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汉族至少在一个甲子内,恢复不了元气,没有几代人的繁衍,人口上不去。 好赖的办法,吴争都用了,譬如释放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譬如释放囚禁三年之久的博洛,再譬如放弃原则地善待江北商人等等。 这一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分化敌人内部的团结。 作用是有的,可远远达不到吴争企望的程度。 而济尔哈朗突然的衰弱,使得博洛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方式崛起,完全出乎吴争的预料,很大程度上,让吴争付出的努力,化为乌有。 所以,吴争需要鉴于现状,进行战略调整,强攻不成,那就引蛇出洞。 蛇不好引,需要饵。 假饵、轻饵还不成,需要真饵、重饵! 那就是土地、人口,甚至于鲜血、生命。 下饵的过程是痛苦的,会发生动乱,甚至政变。 可吴争是个赌性大的人,一旦决定,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所以,吴争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杀鸡儆猴! 这只鸡是现成的,是他自己哭着喊着闯进来的。 可事到临头,吴争的心,还是软了。 对刘放刘一手,吴争是嫌弃的。 这就是一个运气好到了极点,却不懂收敛、低调的混子。 可反过来说,吴争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或许是知识多了些、人品好了些、长得帅了点,其实根子里,吴争自己何尝不是一个运气好到了极点,也不懂收敛、低调的穿越来的混子? 杀刘放,那等于杀了自己,这时吴争心里,就有这么一种感觉。 杀刘放,等于扼杀了无数想象刘放一样,一朝建功立业的年轻人的热血。 吴争能做这样的事吗? 不能! “妄议军事、无端指责本王,本该斩无赦……只是鉴于之前立有微末之功,本王不忍斩杀……贬为哨官,以儆效尤,来人……将这厮叉出去,打三十军棍!” 没有人为刘放求情。 不是人情冷漠,实在是刘放不得人心。 当门外军棍击肉的声音传入屋内,所有人的脸色木然而空洞。 吴争冷厉的声音回响在室内,“当本王不识事吗?未经通传,便如入无人之境……规矩何在?军在?” “鲁进财。” “卑职在。” “即日起,降为副团长,入第一军史坤团中效力!” “卑职……遵命!谢王爷不杀之恩!”鲁进财跪在吴争脚前,磕了一个头,倒退而出。 “陈胜。” “末将在!” “身为都指挥使,不能约束下属,纵容骚乱……。” “末将知罪。” “知罪就好。”吴争冷冷道,“将所部交于孙嘉绩,去通州蒋全义所部当个副职吧!” 陈胜眼睛一红,强捺着低头道:“末将……遵命。” 室内一片死寂,再无人敢出声。 连嫡系心腹都成了儆猴的鸡,谁还敢反对? “怎么?”吴争扫视着麾下将领,“受不了丁点委屈?何况还不是委屈!” “转进怎么了?军队就只能打胜仗?” “民众、士兵不知道,你们也不清楚?孙嘉绩,你说说,你部储备弹药情况如何?” 孙嘉绩出列,施礼道:“我部人均弹药尚不及战前配备之三成,虎蹲炮炮弹,每门炮不足三发……野战、攻城重炮更为不堪……能用者不足二成,不能用的大部分都是炮弹断顿了……。” “听见了吗?”吴争扫视着,“军工坊十二时辰连轴转,尚不能满足各卫作战之需……况且,我军一过江,补给耗费就翻了一番,江北可不象江南,有着新建直道和铁路……诸位是想让士兵上刺刀与敌人铁蹄对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