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屠刀集在线阅读 - 千古谁识汉灭赵11

千古谁识汉灭赵11

    十一、韩信战赵事迹简析

    由于汉赵战争的历史记载基本上是完全采信了韩信事迹,而菜九以上用功,基本上一直在拒斥这种采信。菜九对韩信史料的不信任已成为一种坚定信念,所以在重建汉赵战争全景的工程中,花费点笔墨清理一下全景式的韩信事迹也是应有之义。实际上,韩信战赵史料应该是韩信史料中最坚实的部分,言之凿凿且丝丝入扣,尤其是有《秦楚之际月表》为佐证,简直无懈可击。怎奈菜九的抵触情绪已走火入魔病态到了偏执,所以还是要以病态的偏执来处理一番,看看鸡蛋里是不是能挑出骨头来。不知结果会不会令人大吃一惊——岂止是鸡蛋里挑出骨头,甚至于都能骨头里挑出鸡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史料中的韩信破赵相关记录。

    《秦楚之际月表》:(汉二年九月)汉将(韩)信虏(魏)豹。(汉二年后九月魏)属汉为河东上党郡。(汉三年十月)汉将韩信斩陈馀。汉灭(赵)歇。(汉三年十一月代)属汉为太原郡。(常山)属汉为郡。

    由于《淮阴侯列传》是目前战赵史料的主体,我怀疑《秦楚之际月表》的相关记载对这个主体多有迁就,故而形成现在的记录。仅举地名一事,即可看出迁就或漏洞。《高祖本纪》称定魏地为三郡,其中就有太原,怎么代也有太原郡。当时太原又作晋阳,确实属魏地。代有太原应该是汉定天下以后,汉先迁韩王信于西魏地,其地属韩,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韩王信之国不叫韩,叫代。所以此太原为郡,当是韩王信叛后,汉将此地立为郡,与陈馀之代没有关系。陈馀之代,直到韩王信叛后,都归陈豨管辖,与太原没有关系。所以彼代非此代,月表为误记,当以《高祖本纪》为准。

    《高祖本纪》: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赵王歇。其明年,立张耳为赵王。

    此史料将魏王豹之反也定于汉三年,韩信破赵又在定魏之后。与《秦楚之际月表》的时间不合。魏王豹之反的过程比较复杂,汉的反应也需要时间,部署开战也需要时间,在汉三年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击魏在汉三年,整个《秦楚之际月表》这一时段的记录全部要置疑。而且本史料丝毫没有提到韩信与代的关系,估计是没有关系,理由详下。

    因张耳与韩信共同伐赵,将两个传记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里面有什么瑕疵:

    《淮阴侯列传》: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这段韩信事迹是与破魏连写的,没有明确标注为汉三年。《高祖本纪》没有提及韩信击代。击代应该不是韩信的作战目标,韩信至多是在魏地战败了入侵之代军。所以司马迁没有把握确定韩信对代的征服,也只用了含糊的笔法,笼统说信之下魏破代。如果韩信的任务里有攻代,在张耳那里应该提到。如果张耳不是与韩信同时出发的,韩信传的提法就大有问题——相当于强行给张耳加了一条击代的功劳。拙作《重审韩信罪案》的文字可用作此问题的参考,略如下:“定代后击赵,从井陉开始,亦甚可疑,其途径是从代入赵方便,还是从魏入赵方便,这种问题可以请行家一议。如果从魏入赵方便,则定代极可能没有韩曹二人什么事,完全是陈豨的功劳。从现有地图来看,从魏太原方向东向进攻井陉似乎更顺利一些。很难设想,汉军要将一支大部队先从魏运动至代,又从代迂回到魏,再东向进攻赵国。所以,更可能的情况是,汉之击赵与击代是同时进行的,应该是平行战役。虽然陈豨的功劳簿只有简略的“别定代”,因韩曹二人的事迹不甚合理,则极有可能定代应当全是陈豨的功劳。何况《功臣表》记韩信功劳曰“别定魏齐为王”,而不提定代,因此,菜九又大胆推测一下,汉灭代一役,无关韩信什么事,是否存在将陈豨一人之功分属于韩曹二人的可能性,值得深思。”后作《清理陈豨乱象》时,又论证定代与韩信无关,破魏也非韩信为主导的。现在看来击魏之举很可能是为了击赵取道过境。另外,《重审韩信罪案》据其部队源源不断调给刘邦一事,定韩信为练兵高手,现在看来这一条也不能完全肯定。

    《张耳陈馀列传》: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

    张耳之遣在定魏后,表明此前张与韩不在一起。如果张耳人在关内,在汉二年后九月灭魏之后赶去与韩信会合尚需时日,估计不是旬月能到。如此,将韩信与赵接战的时间定于汉三年十月,感觉实在太紧张了。如果汉三年灭魏,则张耳与韩信会合的时间更得往后推。此史料未提击代。杀赵歇与《淮阴侯列传》(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有异。《淮阴侯列传》擒赵王歇与击毙陈馀在同一役,不如张耳传在襄国准确。韩信事迹中没有到襄国,实际上是到了,前面提到的周緤有前往襄国迎接韩信兵源的功劳,即证明了这一点。其实韩信在所谓的破陈馀之后,在赵地仍然有军事活动,即《樊郦滕灌列传》的灌婴于邯郸迎韩信军,则韩信应该参加了对邯郸的作战,但不知为靳歙二次战邯郸的哪一次。依菜九的菜鸟之见,以第二次为宜。因为第一次是汉对赵的强力突击,靳歙由北向南包抄邯郸,估计拿下较顺利。第二次为汉已攻克的邯郸失守,估计敌手较强,所以在邯郸形成会战,几支汉军合力聚战,再次攻克邯郸。无论哪一次,都证明了韩信的所谓井陉口之战不是定赵的决定性战役。从地图上看,井陉到襄国,正好是由西向东的一条直线,也许韩张的作战就是直捣黄龙式的掏心战术。因为赵军主力及主帅在赵之南部与汉激战,老巢空虚,有机可乘。另外,此传的叙述方式,在时间顺序上更像汉三年定魏地,同年破赵,次年张耳王赵。

    《淮阴侯列传》的破赵之战的主角似乎是李左车,基本上是围绕着李左车在作文章,李左车提建议,韩信寻对策,悬赏捉拿李左车,问计李左车,通篇都是李左车,估计这是司马迁生前市面上就有的成文篇什。比如陈馀已为代王,此传作成安君,表示原文如此,司马迁直接采用,要是司马迁加工,就会作代王馀或赵相馀。必须指出的是,李左车事迹唯见于此,受到韩信如此推重,后来毫无踪迹,这种奇谋远胜张良的人,现应在那个乱世里大显身手,可惜没有,仅此一见,岂非咄咄怪事。所以菜九以为此人或者为杜撰出来的人物,后世居然还有冒充李左车之后人的事,真是超级搞笑了。这样有鼻子有眼的作品,像极了出自蒯通策士流之手。韩信事迹之假,菜九已在多个文字中论述过,将此现象归咎于蒯通,灭赵一役也不例外。蒯通编造韩信假史的动机,菜九在《重审韩信罪案》及《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中有过论述,此不赘述。

    当然,也不能因为李左车仅此一见、且没有再立功,便断言此人不存在。先来看看《汉书高帝纪》这么一段记载,估计是李左车传说的下半段或与此段出处甚密的传说——“信使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与之”。这种包打天下式的谋划既不现实,也确实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被司马迁舍弃不采用。司马迁不采用自有其理由——在《史记》中,只有刘邦从韩信处调兵,从来没有给韩信添过兵,韩信对楚汉南方战事更是毫无作为。对李左车为韩信同样不靠谱的献计,司马迁没有加以甄别,所以保留了下来。李左车为韩信的那些进策,实际上根本行不通。比如燕和齐,李左车以为只要韩信“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说策后有“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然后不再说齐国的事。燕是如何与汉结盟的真实情况,除了这种传说,没有丝毫痕迹,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可李左车的计策。燕国再不济,也不会因为你韩信在赵地潇洒地休息,就乖乖地从命。何况赵地战局是如此复杂,井陉战后,韩信还是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大致摆平,又如何能“案甲休兵,******,牛酒日至”。齐国的“从风而服”就更是无从谈起,现在人们都知道齐国是汉多路人马全力征服的,至于郦生的说降,充其量只是说其与汉结盟,与向汉投降根本不是一回事。须知,这种情况下列国之间最多也就是结盟,不战而降,那真是休想。所以李左车的献计献策不可靠。

    《淮阴侯列传》: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楚数使奇兵渡江击赵。

    张耳之王并非韩信为其申请到的,只是恢复其原来的地位。而且恢复的时间为下一年,即汉四年。

    至于赵军主力屯兵井陉口一事,验之于前面所说,赵军主力与赵代的主心骨陈馀都不可能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所以韩信与赵军主力、主帅交手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其故事绝对是假历史。

    欲否定韩信战赵事迹,还必须面对韩信的实际地位问题。《淮阴侯列传》称汉拜韩信为左丞相,这有《曹相国世家》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为证。但《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均不言韩信有此职衔,只称将军。《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根本没有记韩信有此衔,其所记丞相只有萧何。怎么理解韩信战魏赵时的官衔,估计应该是一种荣誉称号,而非实授。菜九在《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一文中已经否定了韩信拜大将记录,但主张刘邦与韩信特别投缘,所以有刻意提拔重用的手段,击魏赵当为此手段之实际体现。菜九以为,韩信在击魏赵之前,没有实际功劳,但因为与刘邦关系好,受到破格重用。以曹参配韩信,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因为曹参也是刘邦最为倚重之人,且地位非常高,破秦之后即被封侯,地位远在韩信之上。所以菜九将此搭配视作为辅导。经过击魏一役,韩信算是大考通过,所以曹参不再跟随。与刘邦投缘之人,当时应该有卢绾、陈豨及二韩信,除卢绾外,都是有真才实学者,所以刘邦重用他们,所得的回报亦相当可观。没有任何实际功劳的韩信一下子被委以重用,在实际中会发生吗?这可以用卢绾故事为参照,卢绾什么贡献也没有,官拜太尉,是武官中的最高职阶。刘邦出于政治考虑,也让卢绾经受战争考验,两次让刘贾辅佐,但卢绾都没有交出合格答卷。故而《项羽本纪》在提到卢绾、刘贾扰梁地一役,只提刘贾而不提卢绾。这是有案可稽者。但并不妨碍卢绾继续高官厚禄,最终被封为燕王。刘邦安排韩信进攻赵之中线,由于汉赵已在南线开战,赵军又有侵魏侵燕之举,估计国内空虚,守备不强,所以此安排应该是一种照顾。关于韩信的实际功劳,可以参考拙作《重审韩信罪案》及《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此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