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皇帝们的奇葩事在线阅读 - 241 绩效考核

241 绩效考核

    周朝有部书叫《周官》,是一部记载官员绩效考核的书,类似于现在的KPI,但是,这套制度从周康王之后,就逐渐不实行了。

    如今,司隶校尉崔林提出,国家官僚体制的考核标准不统一,军队里的裁员和增员也没有标准,存在随意性,而如今,不像尧舜禹的时候,君王和大臣都是圣贤,可以不必考核,绩效考核还是非常必要的。

    附和的是黄门侍郎杜恕:官员政绩三年考核一次,确实是完善的制度,但是具体的细则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失传了。

    但是,那种考核原则是可以参考的,细则是根据时代不同而不同的。

    下面我想说的是,首先,如果法制是万能的,那么尧舜就不需要后稷、契这样的贤臣辅佐,商、周也不需要伊尹和姜尚了。

    其次,反过来说,纯粹靠圣贤之道,也不是尽善尽美,因此我认为州、郡应该进行任官考试,考四门科目,然后征用。晋升也是如此,要靠政绩来说话,如果不晋级,也可以增加工资收入。

    各州郡也应该自定考核细则,切实实施,有赏有罚,制度化,而非人治。

    第三,三公九卿以及皇族内职大臣,这些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也应该实施绩效考核,国家大事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撑起来的,所以只能靠绩效考核来公平地赏罚官员,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官员却没有相应的处罚,而尽忠职守的官员遭到诽谤却不明不白被罚,那么公道何在?

    除了绩效考核,司马光在最后跳出来补充发言:治国首要是用人,但识人连圣贤君主都觉得很难,如果仅仅依靠绩效考核,总有人利用考核的规定钻空子,所以,用人最根本的还在于领导的水平,领导必须公平、明智,假如不公平有所偏私,也不明智,那么绩效考核恰恰成为许多人的保护伞。

    作为一个领导,如果真的能不以亲疏贵贱左右自己的判断,不因为自己的喜怒好恶来做决断,那就会向公平贴近。因为领导者要听别人意见,但最后决断还在自己,考核的绩效是相对客观的,也是死的,但审察却要靠自己,从绩效考核的结果判断其真实性,是否真的有效,那就是领导者的水平和功底了,这纯粹是一种经验,非常微妙,说不出口,也写不出来,所以如果领导者不公不明,那么绩效考核的内容再详细,考核条目再繁杂,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