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北斗七星高在线阅读 - 第九十四章 传言

第九十四章 传言

    王武俊请裴度坐下,端起茶杯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然后喝了一口,问道:“鲁郡公在信中可提到为何陛下会言及此事?”

    裴度说道:“鲁郡公信中确有提及,陛下听说王大夫在参与商议四镇称王之时,曾表示之所以与朝廷对抗,是因为陛下在分割成德土地之时有失公允,非论功行赏,内心并不愿裂土称王。”

    王武俊听了马上说道:“寡人,不,本官当时的确说过这些,也确实是肺腑之言。”

    裴度说道:“大夫这些话传到各位将领耳中,包括李(抱真)仆射、李(晟)大夫、马(燧)仆射等纷纷为大夫向陛下上奏折求情,表示当时陛下不该怀疑王大夫的忠心,如今私自称王纯属其它三镇胁迫,劝谏陛下赦免大夫之过。”说到这,裴度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陛下虽然意识到是自己先前的错误造成了如今的局面,但之所以不能公开赦免大夫,恐怕是不知道大夫如今已经称王,是否还存有当初手刃李惟岳之时的忠心。所以,陛下才和鲁郡公私下聊天时说到了那番话。正因为鲁郡公将陛下心意写信告知了李仆射,这次解赵州之围,李仆射才建议李(晟)大夫和张(孝忠)仆射特意绕开了恒州去攻打涿州。如今李(抱真)仆射自己对恒州象征性地出兵,其实目的是让王大夫能以此为借口脱离朱滔的裹挟,免得将来被朱滔吞并了您的恒冀二州。”

    王武俊听了马上抱拳说道:“裴先生回去替我向几位大人感谢,我王武俊本是胡人,蒙陛下信赖执掌恒冀二州,平日里时常惦记该如何替陛下治理恒冀的百姓,陛下胸怀天下,肯定也不会忘记我。可如今我与其它三镇歃血为盟,让我在朋友面前食言多有不便,只要陛下降诏明确赦免四镇之罪,我王武俊愿意第一个倡议去王号并归顺朝廷。如果其他三镇还不归顺,我愿率兵为陛下讨伐他们。如此,我既对得起其它三镇,也不负陛下圣恩。”

    裴度听了王武俊的话,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说道:“王大夫的肺腑之言,下官一定带给李仆射,让李仆射上奏章求陛下降旨赦免四镇之罪”。

    王武俊十分高兴,说道:“今日听闻裴先生到我恒州,我还以为先生是说客,没想到却是我小人之心度李仆射君子之腹了,真是惭愧。既然李仆射不嫌弃我王武俊是个胡人,把我当作朋友,我无以为报,发誓今后与李仆射化敌为友。另外,我再给李仆射透露一个消息。先生回去告诉仆射大人,淮西李希烈近日已经答应与我们四镇联手,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不日可能就要从濮州撤军,转而对中原有所行动。”

    裴度听了王武俊的话,心中大吃一惊,脸上却不动声色地说道:“好,王大夫所托之话,下官一定转达。”

    ……

    裴度回到昭义军大营,简单叙述了说服王武俊的过程,然后将李希烈已经与四镇结盟称王,准备在中原行动的消息告诉了李抱真。

    李抱真听了也是十分震惊,自四镇之乱以来,李希烈目前在中原地区的兵力一家独大,如果李希烈叛乱,无论他往哪个方向发兵,周边州郡都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实力。这其中最危险的当属山南东道和东都洛阳,山南是江汉粮道,洛阳是大唐东都,政治意义不同于一般的州郡,而且洛阳还是长安东面的钱粮通道和安全门户,无论哪里被他占了,都会造成形势的急转直下。于是李抱真赶紧提笔谢了一封急奏,派快马立即送入长安。

    ……

    长安。

    宰相卢杞收到李抱真的奏折知道事情重大,一刻都没敢耽误,直接进攻呈给了德宗。

    德宗看了奏折心乱如麻,河北战事自开战以来,花费钱粮无数,几经反复,至今才刚刚重新取得平衡态势。因为最近各地秋粮尚未征收入库,目前河北官军的军粮已经不能正常供应,虽然魏州一线目前官军形势占优,因粮草不济,各军士气低落,已经不能在魏州方面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易州地区今年刚一入秋天气就变得特别冷,冬衣还没有着落……这些都令德宗捉襟见肘。如今李抱真的奏折又说李希烈也与叛军同流合污,德宗真是寒了心,自己一力主张提拔的他,可他不仅不对自己感恩戴德,反而往自己的心头捅刀子,连这样的人都能忘恩负义,这满朝大臣还能有几个值得信任?莫非每个武将一旦手中握有兵权以后,都会心生贰心?如果真是这样,今后还有哪个将领可以信任呢?德宗看着卢杞,说道:“李希烈再生叛乱,朕已经不知道该从江南还是该从西北调兵应对了。”

    卢杞答道:“陛下,李仆射奏折言称从王武俊处获悉李希烈已经与四镇联手,臣觉得朝廷应该先预先防备,可派人密切监视李希烈的动向。因目前李希烈并未举兵,陛下如果现在就调兵赶往中原,明显让天下人觉得陛下不信任李希烈,如果李希烈本来只是拥兵自重而并没有反意,如此一来不是逼他造反吗?”

    德宗听了觉得卢杞说的有道理,就说道:“李抱真奏折上说让朕在汝州和襄州加强防备,保护东都漕运和江汉粮道,如今襄州有李承驻守,朕比较放心,只需派梁州刺史贾耽(字敦诗)给他做副手即可。而汝州刺史李元平虽是远房宗室,但朕对他不太了解,记得昔日还是爱卿力荐李元平担任此职,此人是否可堪大任呢?”

    德宗这么一问卢杞,卢杞心中有些犹豫。这个李元平祖上也和唐高祖李渊是亲戚,但是到了德宗朝早就平民化了。加之李元平长相又很猥琐,硕大的一张白脸上五官长的却极为渺小紧凑,更关键的是,他的脸上一根胡子也不长,这与当时官员每人一副美髯相比,简直就像个太监一般。如此的长相自然难讨吏部官员的喜欢,混迹官场大半辈子还是一名五品官,眼看自己老年将至,如再不能受到提拔就该致仕(退休)了,干脆把心一横,用半辈子的积蓄贿赂了德宗面前的红人宰相卢杞,来谋求一个地方大员。当年卢杞得到如此重金,于是在德宗面前鼎立推荐李元平,说他既通经史,又熟读兵书,有将相之才,况且又是宗室子弟,为李元平谋得了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别驾兼任州事,后来又正式任命为汝州刺史,使李元平当上了身着紫衣的从三品大官。看德宗盯着自己要答案,卢杞只好硬着头皮说道:“李元平此人一向自诩熟读兵书,此番正可得到施展,臣一会再给他发一封公文,再次提醒他一下,应该没有问题。”

    德宗听了,心中有些不悦,说道:“应该没问题?李希烈还应该不会造反呢?当初朕就是听你这个宰相说他有将相之才,朕才安排他到汝州去的。”说道这里,德宗对身边的俱文珍说到:“把翰林学士陆贽和待诏王伾叫来。”

    俱文珍赶忙去找二位,德宗沉着脸对卢杞责怪道:“宰相还不赶快去给李元平写信,留在这里干什么?”

    卢杞一看德宗生气了,赶紧告辞离开了。

    不一会,陆贽和王伾一起走了进来,德宗对陆贽说道:“外面传言淮西李希烈有反叛之意,爱卿以为这种传言可信吗?”

    陆贽马上答道:“臣以为李希烈对自己的义父李忠臣尚且忘恩负义,很难保证对朝廷忠心不贰。且自平定梁崇义以来,越发骄纵,从襄州撤军之时还纵兵抢掠。陛下多次命他出兵淄青平叛,他以各种理由停在许州迁延不进,所以臣觉得,传闻可信,陛下一定要对他预先防备。”

    “爱卿认为他会背叛朝廷?那爱卿说说,如果他真的起兵反叛,朕该如何防备?”

    “臣以为,淮西叛乱必然先取中原,汴州方向有李勉大人,他只有可能西向攻取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和汝州,进而觊觎东都洛阳,切断漕运。所以,陛下应该提前往汝州和襄城调派兵力。目前河朔战事胶着,附近各道兵力都不宽裕,江南只有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辖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苏州、湖州、杭州、歙州(she今安徽黄山市)、衢州】麾下之兵可用,其余诸镇只可隔江自保;山南东道刚刚历经梁崇义之乱,自保尚且兵力不足,恐无余力出兵平叛;宣武军那里压力并不大,陛下可将朔方唐朝臣调到汴州李勉麾下听令,如此既可防备李希烈,又可兼顾淄青。细算下来,如今急切之间可用之兵恐怕只有京畿附近的神策军了。”

    德宗听了后仔细想了想,说道:“拟旨,密诏山南东道、永平军、东都畿、镇海军诸镇严防淮西李希烈反叛。梁州刺史贾耽调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神策将军刘德信授神策行营节度使,领神策军六千进驻襄城,唐朝臣率部进驻汴州隶属于李勉,诸镇一起防御淮西。”

    翰林待诏王伾马上提笔迅速记录下来后,赶到翰林院去正式书写。

    陆贽又说到:“陛下,臣以为河朔藩镇虽乱,与淮西相比尚可称为‘疥癣之疾’,如果实在中原吃紧,可从河北暂时抽调兵力。”

    “学士何出此言?”

    “河北藩镇名义上结盟,那是因为朝廷大军压迫,暂时放下矛盾抱团取暖,一旦朝廷减轻他们的压力,各镇之间必然会再生龃龉。因此,如果中原兵力吃紧,可适当从河北调一部分兵力。”

    “学士此言差矣。朕在河北用兵已久,岂能半途而废。如今吐蕃于我大唐盟好,他们亲承信守盟约,真到急切之时,朕可以从泾源抽调部分防秋兵驰援。”

    “吐蕃乃豺狼本性,陛下切不可轻信。自太宗朝以来,吐蕃一面与大唐和亲结盟,一面伺机派小股兵力对我大唐边境滋扰蚕食。武后临朝时期开始大规模侵扰我大唐,尤其安史之乱以来,几十年间河西及河湟地区尽陷于吐蕃之手。如今吐蕃在西域难以脱身,才假意遵守盟约,否则,他们早趁藩镇叛乱之际趁火打劫了。”

    德宗听了陆贽的话有些不爽,说道:“好了,朕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