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玩唐在线阅读 - 第二十章 鸣

第二十章 鸣

    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家仆稍安务燥。然后向王画施了一躬。说道:“某老了,以后就看你们。”

    说完后满怀愕怅地离开。

    王画也没有说话,目送着他远去,久久不语,随后与萧亚轩对秋仁杰祭拜。

    送走了萧昼轩后,眼看就要进入七月了,可在这时候洛水暴涨,河水冲破洛堤,洛水两岸两千余户皆被洪水冲垮。

    就连王画家中也一积了半人深的水,许多东西被水淹没。南市同样也进了一尺深的积水。这是京畿要地。朝廷立即组织人手,将缺口堵上,安抚难民。但随着这一次事件的发生,米价应声猛涨,从五十几,变成了六十几,七十几,然后一飞涨到了一多,直到两十才停落下来。

    大臣们都吓傻眼了,这不是王画围困洛阳那次,只是洛阳城中慌乱,暂时性的涨价,不但洛阳,其他地方也因为洪水泛滥成灾,随声而涨。先是郑州米价接近两大关,然后关中米价跟着猛涨,从渭水到真河中下游,许多地方米价都接近了两,或者已经破掉两大关。

    这才是灾难性的大事。

    为什么老武艳羡李世民时,每斗米经常在五钱上下浮动。因为米便宜,换成现在的价值计算,每斤米才一毛几分钱,这么便宜,自然大多数人能吃得饱了。老姓吃饱了肚,自然不会造反了。可变成了两多,变成了七八块钱一斤米,可以想像有几个平民姓吃得起?

    也不用王画到朝堂上解释原因,大臣,甚至连李显也知道原因。从春天时米商借王画围城涨起米价后,米价在夏收后,还是维持在四十上下,就知道主要是米商开始想囤积居奇。

    与王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王画给了他们一个理由,一个槽机。

    为什么会这样,也都明白,主要还是棉花。王画多次向李显说重点是在陇右,哪里是畜牧业地区,不是主要粮食种植地区。李显也象其他人这样传达的。但关中李显皇庄的成功,让许多人知道并不仅仅是在陇右才能种植的。当然陇右地方好,地方空旷,地价便宜,税务低。但陇右存在诸多不便之处,离中原远,运输成本昂贵。第二个各族混杂,时降时叛,没有安定的根本。第远了管理艰难,还有因为远。没有多少佃户愿意前往。

    所以仅去年一年,不单是陇右开始布满汉人足迹,从渭水到黄河,甚至到淮河流域,都有许多人取来棉花种,种植。当然因为大量种植,棉布价格剧烈下迭,优质细棉布从每匹十几跌到十几,普通棉布从二十跌到**。连带着麻布价格都下跌了许多。

    可对于棉农来说,还是暴利。最好的良田一亩地收入也不过两石,他们地头卖价不是洛阳米价,能售出二十多,顶多十五罢了。半贯钱的收成都没有。但是换成棉花呢?

    因此今年种植的人更多。也不是普遍天下一片白了,朝廷也加强了管理,比如对棉田征收更重的税务,将一部分所得,加到种粮农户上面,减低少量粮农的税务,来强行控制棉粮种植比例,这一点不真是大臣吃干饭的。可政令永远是一回事,下面执行永远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唐朝的九等。王家没有崛起时,竟然缴纳的税务,并不比郑家与于家少到哪里去。反而因为政令的更改,下面一团糟。

    又况且在政权交替更迭的时期。

    因此有可能出现粮食紧缺,为什么出现有可能这个字眼?因为江南受到这一次冲击的波击不是很大,这也是唐朝主要粮食基地。

    但就是这个有可能,主导了价格因素不稳定。市场经济存在严重的扛杆效应的。远不是今年十个人收成了二十个人的粮食,那么粮价就会下跌一半。如果朝廷出面,再加上一些大户人家的cao作,有可能略微下跌那么一点点,如果推动它下跌,有可能下跌倍四倍。反过来就更严重了。

    如果紧缺,那怕十个,人收成九人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了。剩下那一个人怎么办?将他活活饿死?这是不现实的。要么就平分下去,十个人都吃不饱了。这更加紧张,再有意地推动它,不能说是缺了一成粮食就上涨一成,相反,会上涨数倍,甚至十倍。现在就是这种局面,王画给了一次楔机。黄河两岸多处受到水患,才更加助长了暴涨的动力。

    现在没有一成套的资本原理,但不代表着官员不知道,有可能连李显都知道这个原因。

    可是怎么办呢?说到底,现在是私人经济,只要能卖出去,那怕卖五每斗米,朝廷也无可奈何。如果强行下诏,好了,我家没有粮食了,不卖了,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大恐慌。或者查没,既然囤积居奇的,都是有背景的家族,怎么查?一查麻烦就大了。

    可让大臣郁闷的是,就是有胆量,也不敢对李显进谏。去年还看不出来,今年随着棉花的大丰收,布匹价格还会下降。一旦下降到每匹布五钱,多少人家会穿上新衣服。而且因为棉袄的出现,冬天北方贫困姓将会少冻死多少人?这也是功绩。

    至于对姓的致富,没有人会去想,虽然棉花是暴利,可这种暴利都被各个地主占有了,真正受益的贫困姓几乎没有。而且因为棉花的暴利,各地出现了许多强行吞并田地的案件,让各个州县官员头痛不己。还有许多强买奴隶的现象,总之天下汹汹。可以想像,进入七月后,棉花花正式采摘,各地“失踪”的人口还会更多。

    也不能怪李显,李显用意是好的。如果将粮与棉问题解决好,就不管朝廷的收入了吧,可不但解决了姓穿衣的问题,因为从棉到布也是一个细鞍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劳力。那么妇女可以进入各个棉作坊。为家庭带来收入。利国利民。

    可要说商人逐利而行吧,也不全然,不但是商人加入这场游戏当中,各地的庶族士族地主,名门望姓,甚至皇亲贵戚,同

    你说怎么办?不能从上往下一起端吧,就是李世民在世,也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当然在米价从四十几涨到五十几时,不是王画一个人料到后果,朝中智慧之士也有不少。就象武思没有智慧?只是智慧用的地方不对罢了。早就料到这种局面了,因此上奏,李显也下诏到江南调动粮食进入洛阳,平衡米价。

    不过这一波涨价风波与原来局部地区涨价波不一样,几乎在象全国蔓延。从各地反馈来的消息,江南的米价也在应声上扬,朝廷这一次前往江南调粮食,未必会有一个满意的消息。

    还有一个办法,将洛阳含嘉仓打开,向市场强行对冲价格。虽然唐朝不象隋朝那样荒唐,在洛阳储藏了可供天下人吃几十年的粮食,但几个粮仓里还是经常藏有几亿斤的备粮。

    但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向市场强行流通,可如何保证将粮食交给真正需要的姓手上?而不是被一些权势人家吞并过去?反过来没有起到作用,还使国家的财产瞬间变为私人的财产。就是有办法交到需要的姓手中。如果秋后粮食还是紧张怎么办?难道国库再去买下高价粮储备?

    或者让含嘉仓空空如也?如果那样的话,估计连老武呆在病床上也会心里面不安稳的。

    这几天朝会可以想像,大臣们要么苦眉愁眼,要么出的不成的主意,朝堂更是争吵得象菜市场一样。

    李显也不是一个明智的主,听了更没有主意。

    或者棉花种植是错误的,可为什么以前听到一片赞扬声?

    不是棉花种植是错误的,主要根底,所有人没有面对好棉花带来的冲击,还有现在棉花存在的暴利。一旦棉花真正普及开来,价格下迭,粮食回归,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但这一次危机确实与棉花有关系,历史上这一次洪水,也造成唐朝很大的麻烦,但不象现在这样窘迫。

    李显想不明白,于是想了想,跑到上阳宫,询问自己充满智慧的老母亲去了。

    还别说,现在他们母关系改善了很多,特别是王画的刺激,一个臣都能对自己母亲孝顺,李显感到多少有点惭愧不安。当然他更多的是跟着王画前来上阳宫听故事的。而武则天上次昏迷了半天,差点、没有醒过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平之心渐渐淡下来。也与王画进宫讲了五六次故事,多少安慰了老受伤的心扉有关。正是这个过渡,让老认天由命。

    走动得多了,武则天也有点看开了,母关系开始转寒为暖。

    听到李显的汇报,武则天想了一会儿说道:“哀家也无可奈何。”

    李显一听傻眼了,自己这位牛哄哄的老母亲都无辄了,怎么办?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天下姓都吃不上饭,那就危险了。

    武则天又说道:“但哀家向你推举一个人,能让你渡过这次难关。”

    “什么人?”

    “王画,如果你还猜疑就当哀家什么没有说。”

    “不是啊,母皇,是王画不愿意辅佐儿臣”李显嗫嚅道。

    “不是他不愿意辅佐,是韬光养晦,这样吧,你再传旨,说哀家想听故事了”武则天看了他一眼。还有一句话她没有说,甚至连王画也不知道,不是王画不想辅佐,而是李显还没有显示出足以让王画放心的东西,进入朝堂。这一点与王画心中所想的时机,同是一理。而想要让李显放心使用王画,有可能必须等到自己死了后,才行。

    李显知道武则天听故事是假,为自己劝说王画是真。立即高兴地应了声喏。

    但转念一想,也晕得要死,是不是人才能的人非得与诸葛亮一样,非得请四邀,才肯出山?

    一会儿王画进入上阳宫,还有上官小婉与几个书记,王画从上回讲的贾宝玉遇鬼开讲,一直讲到晴变撕扇,看了看天色,这才结束。

    王画网要起身告别,武则天说道:“王画,你明天上早朝吧。”

    王画先是一愣,然后看了看李显,立即会意起来,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说了声:“臣领旨。”

    就离开了。

    李显还在狐疑地问武则天:“母皇,你没有向王画讲清楚。”

    武则天说了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王画还需要哀家讲解清楚才会有办法,你也不要指望他会有什么主意了,去吧。”

    李显还有点儿没有听懂。但只好起身离去。

    第二天一早,王画真地穿起了真正的五官服,到了天津桥上。这时候天还没有亮,虽然过了六月,天空中还在继续下着蒙蒙细雨。洛水的水势还是波涛汹涌,天津桥下的两个小洲,有许多地方淹没了,一些树木小半树干都浸在水中。这让一些大臣看了。眼中都闪着忧色。

    但看到了王画,很感到惊讶。

    可是王画一脸漠然,眼观鼻,鼻观口,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也不好询问。

    监宣旨,大臣入朝。

    李显开口便道:“洪水泛滥成灾,粮价暴涨,各个爱卿,现在可想到了良策。”

    许多大臣听了这句话,立即低下头去。还有一些大臣继续想表功,可他们出的主意,都不是一个起效果的主意,立即被其他大臣反驳了。只是一会儿。大殿里就冷了场。

    李显看着王画道:“王卿。”

    王画手持牙劣,走出班列应道:“臣在。”

    李显说道:“现在各地粮价疯狂上涨,河南北十七州遭遇大水。灾民多达十几万户,你可有良策?”

    王画没有答话,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官服。李显愕然,难道他想乘机要官做?不是不给他官,关健他没有做。不但是李显,就是其他大臣也有这种想法。

    王

    “请说”李显高兴地说道。

    但王画没有说,他先韦安石与杨再思面前说道:“你们身为中书令,佐天大政,我问两位尊贵的大臣,你们是怎么佐的天大政的?我只看到这样下去,要不了两年,天下无数饥饿的姓将会揭竿而起。”

    韦安石是中书令,杨再思是检校中书令,掌军国大政,佐天之职。

    王画一句问得两个人哑口无言。

    魏元忠将眼睛一闭,那也不行,王画已经走到他面前了,居高临下地看着魏元忠。与宋朝不一样,唐朝列班是坐着的。王画说道:“魏相公,听说你在岭南政事出色,为何又回到京城?”

    众人听了狂晕,人家老魏身负天下重望,怎么一辈呆在岭南那个,地方做一个县尉?也不与魏元忠才能吻合。

    王画又说道:“粮价上扬已经数月,这早就有了今天的征兆,但是各地官员或者坐视不问,或者愚昧不察,或者官官相互。请问魏相公,你身为侍中,出纳帝命,总典吏职,这些官员为何不管不问?”

    魏元忠也没有回答,心中苦笑,可能按照王画这一说法,天下官吏最少有分之九十不合格,难道全部罢免?

    王画又来到豆卢钦望面前,眼神有些复杂,说起来他是李旦的人,王画应当更加冷言相讽,可他又是豆卢王妃的长辈,豆卢王妃又是玉真的养母。对小玉真,王画内心觉得很愧疚。

    但他还是说道:“豆卢相公。在其位,要谋其政,如果韬光养晦,就得象我这样,辞去职个,不管不问。”

    他直接说了自己韬光养晦,果然是一个“诚实君”让大家哭笑不得。但王画这句话是有原因的,豆卢钦望以自己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自此以后,唐朝门下省的要长官左右仆射,不复为真宰相了。

    但王画绕过了左仆射唐休骡,又让大家啼笑皆非。老唐与王画关系良好,这是众所皆知的,他这都是“公私分明”了。

    王画来到兵部尚书宗楚客面前。宗楚客愕然,我掌管的是兵事,与我可没有半点关系。他就听到王画对他说道:“宗尚书,如果粮价这样一直下去,你有没有考虑过,拿什么粮食,向驻过各处的士卒发放?”

    宗楚客膛目结舌,不能言。

    王画一直将省六部以及御史台的要官员,一起数落过去,这才站在大殿中央,说道:“请问各位,陛下不是杨广胡亥之流吧。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次危机,而且象这样下去,你们马上就要将陛下变成杨广与胡亥了。”

    都觉得王画危言耸听,可却不能辨驳。如果粮价一直象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姓过不下去。真的会四处烽烟四起,甚至有亡国之象。

    “昨天上皇让我早朝,我知道上皇的意思。然而有些话我不得不说,这次早朝如果没有陛下与上皇指示,我连上也不想上。因为我看到的只是纷争内斗。今天做了员外郎,明天想做郎中,做了郎中又想做侍郎,做了侍郎又想做尚书,做了尚书又想做宰相,做了宰相又想做王爷。

    可自己没有才能,于是相互攻汗,阴谋谄害,甚至以臣身份随意废立主君,借此来谋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这连敬辉等人也再攻击了。

    敬浑立在一旁,脸色阴晴不定,然而他隐忍没有反驳。现在看,王画有主意罢了,毕竟国事优先,如果没有主意。待会儿看看瞧。

    李显在龙椅上坐不住了,他不知道王画到底想做什么?难不成将朝中所有大臣全部罢免了,他才肯出主意。正好王画视线也转向了他,于是悄悄拱了拱手,一副央求的表情。

    王画差点笑起来,也不能说李显昏庸。老好人,现在朝堂稳定下来,特别是张束之离去了,他大松一口气,不想有多少变化了。

    王画又说道:“不是我故意挑各个的刺,在其位谋其政,在你们想着怎样谄害对方,谋取自己上位时,也要想想各自的职责。”

    虽然王画打算高调复出,但给了李显一个面,说到这里,他打住了话头了,没有再说下去。

    看着李显说道:“既然陛下与上皇召陛下早朝,臣也要尽尽责任,臣可以在年底调两万石粮食进洛阳,并且以每斗十钱入仓。但有一个条件,这些粮食为了不影响我朝粮食总产量,是从外国调运过来的。因此上不得设有关卡阻隔速,或者般刁难,或者征收关税。”

    现在粮价再想回落到二十几钱是不可能的了。王画所说的价格十分地合理。对此,大臣也有些儿相信,除了唐朝,还有天堑林邑真腊等国家,王家海船的事也听说了,可他们怀疑王画从外国调动粮食进入唐朝,售价只有十,够不够成本?

    不过这是王家的事,他们倒不用担心,反正王家好象一年挣的钱很多,王画也喜欢贴钱。他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但王画有王画的想法,他自家本身能筹集一万斗以上的粮食,其他的粮食可以从唐朝调运货物到林邑、水真腊等小国,这样就相对节约了成本,再谋戎几十万石粮食,应当问题不大,甚至从南方调运过来粮食还有少许利润可赚。这也是与萧亚轩反复计算好的。就是没有这一次武则天的要求,这次安排依然继续。为了遮人耳目,萧亚轩前往南方,已经将与宝林斋合作的一半船只调走。

    “因此,可以将含嘉仓的粮食开放出来,以每斗四十钱或者四十五钱的价格向市民销售,打压一些囤积居奇的米商。”

    “可是如何发放?”李显问道。这个办法早就有夫臣想过了,但都不尽人意。

    王画嘴角扬起了一丝微笑,他想起了一件尘封已久的东西来。

    这种自信的笑容,却让满殿大臣产生了种种的想法,有的惭愧不安,有的嫉妒,有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