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霸府在线阅读 - 第83章 江左的应对(一)

第83章 江左的应对(一)

    “告诉秃发,重点监视桓宣动向,此人是个危险的对手。各郡形势复杂,我等从辽西而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切小心为上!”张伯辰皱着眉头,对着是段思勇说道。

    石季龙兵败大棘城,还能够抽调出如此兵力,实力明显比江左更胜一筹。赵国能够压制江左数十年,不是没有道理的。据他所知,当初若不是汉赵国主刘曜的牵制让石勒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南下,江左早已经被石勒攻破。

    而在十年前,石勒与刘曜决战于洛阳。正是那个时候,晋明帝司马绍刚刚病逝,司马衍年幼继位,由国舅庾亮辅政。

    庾亮此人性格峻急,辅政之初即逼反历阳镇将苏峻与寿春镇将祖约,以至于都城建康竟然陷于二人之手,连皇帝司马衍与录尚书事王导也一并被俘。若不是荆州刺史陶侃联合温峤等人东下平叛,东晋早在十年前即已被灭。

    那祖约出身范阳祖氏,乃是豫州刺史祖逖之弟,祖逖死后代领其部众。其兄一生致力北伐,其人却先是叛乱,被陶侃击败后,最终投降了石勒,被石勒以不忠于主的名义斩杀,整个宗族也随之覆亡,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无常。

    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平北将军桓宣乃是江左为数不多的沙场宿将,当初晋元帝司马睿还是琅琊王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左丞相,而桓宣彼时便是丞相府舍人,由此可知,这个人开始便是晋元帝的心腹,应该是一个独立于江左世家之外的保皇派。

    此人不但跟随司马睿于百废待兴中建立政权、协助祖逖北伐中原,还参与平定苏峻与祖约二人的叛乱,更是在石勒病重之际攻克襄阳固守至今。

    他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张伯辰此番跟随石闵而来,别无所求,只希望在这场战争中保存性命。当初在辽西,段辽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即便才识有限,也是尽己所能,以一己之力为段部寻求解决之道。最终虽然失败,也是形势使然,非战之罪。

    但是现在,面对着攻打江左,他却变得迟疑起来。赵国是羯胡异族,江南之地才是自己的同族之人,他即便无法前往投奔,也不能在此时助纣为虐。

    庾亮统筹力量北伐,而夔安的身份也并不低于他。作为“冀州八骑”之一,石勒死后,老练的夔安率先站在了石季龙的一边,带领百官劝进,先为守尚书令,又为太尉,成为百官之首。数年前石季龙从襄国迁都邺城,祭祖仪式便是夔安主持,如今作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南下,说实话,张伯辰并不看好庾亮能够取得胜利。

    除了夔安以外,还有石季龙的第三子、义阳公石鉴随同前来。在石季龙的十个儿子当中,七子石挺被当初起兵勤王的郭权所杀,长子石邃两年前被立为皇太子,也随即被杀。

    次子石宣在石邃被废后成为皇太子,而石鉴与老四乐平公石苞、老五秦公石韬、老六燕公石斌、老九彭城公石遵等六人亦是各有势力,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已非一日。

    张伯辰在石闵军中的这段时间,便听闻当初石邃恐惧老二势力的增涨,想要暗中击杀石宣,并趁机废除父亲石季龙,最终被人告发,全家二百余口被诛杀殆尽,母后郑氏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废为东海太妃,连带着一母所生的彭城公石遵也受到排斥。

    天王后郑氏被废后,昭仪杜氏上位,其子石宣也因此成为皇太子。只是可惜石宣凭借自己作为老二的优势,亦时时刻刻恐惧五弟石韬。二人虽然同为杜氏所出,但这几年石季龙对石韬的偏爱明显在石宣之上。

    张伯辰亦不得不感叹,后世清宫剧中康熙诸子的“九龙夺嫡”也不并是什么稀罕事。从古到今,权力都是这个味儿,一旦沾染上了权力,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哪有例外?

    与自己比试箭术的辽东第一神射手慕容翰,不也是在权力斗争中被其弟慕容皝击败的么?

    他亦曾想起,当初在辽西,段辽授予自己振武将军的时候,建武将军段龛嫉妒的模样。段龛身为辽西公段辽的侄子,渤海公段兰的嫡子,在世子段乞特真愚鲁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接掌段部,成为新一代辽西的主人,地位根本不是张伯辰可比。

    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嫉妒张伯辰的风头,记恨他夺走了属于自己的荣光。自己一个外人尚且如此,也难怪石季龙几个儿子争的你死我活。

    张伯辰内心苦涩,还好江左的皇帝年幼,没有诸子夺位的烦恼。只是形式如此,建康城中的君臣又会如何应对呢?

    建康城,原名秣陵。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见此地地势奇特,便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是以孙权在武昌即位后,即迁都于此地,因其北临大江,兵出扬州即可攻略中原,取“建功立业”之意,命名为“建邺”。

    司马睿布局江东,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便改建邺为“建康”,又因在城西石头山筑有石头城,作为守卫建康的的军镇,是以时人多称建康为“石头城”。

    大殿之中,皇帝司马衍南面而坐,对着众臣道:“日前大舅上疏,言蜀甚弱而赵甚强,欲率大众十万移镇竟陵,派遣各军分布于大江、沔水沿岸,与武昌、襄阳互为犄角,作为伐赵的准备,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司马绍病逝后,被授予“明”的谥号。所谓“任贤致远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晋明帝司马绍虽然仅仅在位三年,然而不但平定了王敦之乱,平衡了吴姓大族与侨姓大族的利益,更是给年仅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留下了一个可靠的班底。

    他临死之际,召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kǔn)、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yè)、丹阳尹温峤共受遗命辅政。

    这些人中,司马羕作为西阳王,出身宗室;王导出身琅琊王氏,乃是当初建国主力;卞壸世代忠良,乃是司马绍的心腹;郗鉴出身高平郗氏,又经历永嘉之乱,从北地南迁,代表着南迁士族的利益;

    至于庾亮,作为为皇帝之舅,代表着母族势力,也是幼子能够坐稳皇位的保证;陆晔出身吴郡陆氏,乃是东吴丞相陆逊侄孙,代表着吴姓大族在朝廷中的存在。

    而温峤,出身太原温氏,乃是司徒温羡之侄,其姨丈为当初的并州刺史刘琨,在辽西的刘群、崔悦、卢谌等人便是此人的表亲,可以说他与关东各大世家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幼年继位的司马衍才能够在乱世之中有惊无险地做上十四年皇帝,比他的父祖加起来还要多。

    如今七人之中,司马羕、卞壸、陆晔与温峤均已去世,朝中以丞相王导、司空庾亮和太尉郗鉴为三公,庾亮镇守武昌,而王导与郗鉴则在朝辅政。

    王导见到司马衍将庾亮上疏交于群下商讨,嘴角不由浮起一丝似有似无的嘲讽。

    琅琊王氏自从族兄王敦叛变,一直被朝廷所忌惮。王氏年轻一辈的子弟当中,已经没有独挡一面的人物出现,而庾氏昆弟却是遍布朝廷,牢牢地掌控了朝廷的大权。他这些年来,名为三公,也不过与时俯仰而已。

    然而他身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又不能不表态,当下正襟危坐,缓缓道:“司空国之重臣,所为皆是国谋,老臣并无异议。”

    太尉郗鉴见状,不由皱了皱眉头,琅琊王氏与颍川庾氏争权,朝政一切以庾亮主导为是。王导作为丞相,内心不满也在情理之中。然则身为国家大臣,若为家计而不为国谋,难免遭人非议,更有愧于先帝托孤之重,不由奏道:“这些年国内叛乱相继,中原流人南迁日多,国库空虚,臣以为当下资材未备,不可大举。”

    “臣附议!”

    郗鉴话音刚落,却见一人手持笏板,走到大殿之中,众人看去,却是九卿之一的太常卿蔡谟。三公坐而论道,王导与郗鉴可以奏不离席,其他臣等却没有这个待遇。蔡谟走到前来,对着皇帝司马衍施了一礼道:“臣以为太尉之言,正是老成持国之策。”

    “哦?蔡卿家有何见解,快快道来,朕愿在此受教。”司马衍看到有人反对,睁大着眼睛,不由来了兴趣。

    蔡谟当初与颍川荀氏出身的荀闿、琅琊诸葛氏出身的诸葛恢共同为晋元帝丞相府从事,于江左建立中晋实有从龙之功。又因三人之字均是“道明”,所以世人称三人为“中兴三明”。

    蔡氏出身陈留,中原沦陷前,世家交游,蔡谟与同乡阮放、阮孚;高平郗鉴、刘绥;泰山羊曼、胡毋辅之,济阴卞壸等七人一起谈经论道,由于八人同出身于兖州,世人比之古之八俊,号为“兖州八伯”。

    可以说,太常卿蔡谟亦是江左的元老重臣。众人见他附议郗鉴,不由齐齐地看向此人,想看看他到底有何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