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汉末三国志在线阅读 - 第005章 三国时期的官职

第005章 三国时期的官职

    在中央最重要的官职一般是三公和九卿。

    东汉时期三公一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

    但在恒灵时期实际上大将军的官职还在三公之上,因为窦宪出任大将军时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并且一直到曹cao迁都许昌之后都是如此。

    曹魏时期又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

    在地方官职最重要的是州刺史或者说州牧。

    如果对三国时代有所了解的话,刺史这个官职一般而言都会认为是一个地方官,州牧则类似于一个权力更大的刺史。

    但实际上刺史这个职务最初并不是地方官职而是监察官职,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始派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这里的“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西汉中后期刺史职务权力有进一步扩大,但严格来算还是监察为主。

    王莽称帝之后,他将天下十三州划为九州,州刺史改称州牧,甚至还赋予了州牧爵位。后来为了镇压反对他的武装暴动,王莽进一步将权力下放给州牧,那些州牧甚至得到了将军的称号,控制了一州的军事政治大权,而监察之权改为由牧副监行使。

    东汉时期刺史与州牧之事则多有反复,绥和元年(前8年),汉成帝罢部刺史,置州牧,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建武十八年(42)朝廷依照旧制再次改州牧为刺史,但只设了十二人,除了司隶之外其他州各一人,同时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

    在三国时期,刺史和州牧虽然同样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但这两个官职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刺史仍然是侧重于监察之权,但州牧已经实际上是一州的最高军事政治长官。所以在酸枣会盟时,明明刘岱的官职是最高的刺史,但其他诸侯就可以就不听他的,这也是后来曹cao、刘备、孙权这些人在申请做地方长官时都是自称为某某州牧,而不是某某州刺史的原因。

    有时候,刺史和州牧可以相互替代,甚至可以被视为同义词,但两者不可以同时并存。

    三国时期那些州刺史和州牧一般都是大诸侯,向兖州牧曹cao、冀州牧袁绍以及荆州牧刘表等人。

    州牧、州刺史之下一般是郡守(太守)、国相,这也是一般那些小诸侯的官职,东汉的第一级行政单位是州,第二级是郡或者国,其中国中有诸侯王,而郡中无,郡守和国相地位一致,像曹cao当过东郡太守,袁绍干过北海太守,刘备做过平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