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三国第一强兵在线阅读 - 四六五章 高唐会盟

四六五章 高唐会盟

    忙碌之中,时间过得最快,就在清场结束,新城奠基方兴未艾之时,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是华夏的传统节日,在汉文帝时,官方便已正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天子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祭祀‘太一神’。

    节,是佳节;主人,这是群雄之中举足轻重的王羽,不但他邀约的三路诸侯及时赶到,中原群雄也都派了心腹之人来参与这场盛会。

    似乎受到了盛大气氛的影响,这一天,天公也来作美,将大好的明媚春光洒遍了大河两岸。

    从三天前开始,渡口上的渡船就忙碌了起来,往来穿梭着,将一批批的贵客和他们的车马随从由南岸送到北岸,引领到高唐城北的大营中去。

    将军府的幕僚一个个都忙得不可开交,冀州的降臣们倒是有了用武之地,把接待工作承担了过去。华夏人注重礼节,青州却重实效,但凡是融入这个体系的人,都不大看重繁文缛节,而是更重视效率。

    王羽举行的这场阅兵,其实和青州内部的氛围颇有些相违,毕竟眼下的青州,更多的精力都是放在生产恢复上,田丰和糜竺恨不得把一个钱掰成两半用,哪有闲钱来搞这花架子。

    只是考虑到这场盛会祝捷、慰灵、耀武、会盟等多重意义,幕府内部才没什么异议。

    不过,青州的节俭——或者说抠门之风,到底还是体现在了很多细节上。

    灯笼倒是挂了,但远谈不上张灯结彩,顶多就是应个景而已;接待的人倒是不少,规格却远算不上隆重,田丰、贾诩、国渊等青州重臣一个都没出面,活跃在接待行列的,地位最高的就是负责外交的孔融了,在他号令下奔走的,则是辛评、陈琳这些人。

    招待多少也有些简陋,除了就地取材的各式马rou料理,倒也有些山珍海味。

    公孙瓒在平原等了二十多天,很无聊,于是带着亲卫到处游猎,很有些收获,看了王羽拟定的款待菜单后,大吃一惊,赶忙将这些猎物提供了出来,以免招待的规模太过寒酸。海味则是青州水师在海里打捞的鱼虾,算不上很新鲜,只是聊胜于无了。

    公孙瓒对此颇多腹诽,当面抱怨说,王羽招待诸侯使者的东西,不比士卒平时吃的强多少,以青州的富足,实在太也寒酸。

    而王羽振振有词的反驳说,与子同衣,与子同食,本就是为将者的准则,自己和士卒吃的一样,有什么可丢脸的?至于诸侯的使者,他们应召而来,各有目的,但没人是为了来吃饭喝酒的,而是慑于青州兵威,不得不来。既然如此,还费那么多周章干嘛?

    公孙瓒听罢,默然半晌,而后长叹一声,感慨自己蹉跎半生,见事终究还是落了俗套,鹏举贤弟时刻牢记武将的本分,才是真正的名将之姿。

    王羽当然是要谦逊一番的,他其实就是懒得张罗,又心疼花钱。

    钱花在军队身上,能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提升忠诚度,对战力的提高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增强军人在青州社会体系中的地位。花在诸侯使臣身上有什么用?难道能拉拢几个高人过来不成?

    招待再怎么隆重,私底下的算计也不会少,该翻脸时一样得翻脸,这样一来,花大价钱招待他们又有何用?没用的话,干嘛要花钱?

    他的作风就是这么简单直接,但这话传出去后,却变了味。

    华夏人的观念很朴实,一个人若是被公认为好人,那他做的所有事,就都是好事;若是被公认为智慧高深之人,那他的言行,肯定就有其深意;若这个人被认为既是好人,又是智者,那他就可以享受圣人待遇了——具体可参照后世的孔孟。

    如今王羽在青州的威望,就和圣人差不多了,他的言行一经传出,都会被放大到极致。

    他和公孙瓒的这番对答就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听说寒酸的招待规格背后还有这样的深意,将士们无不感动莫名,连两路盟友军中也是交口称赞,可算是意外收获了。

    当然,对此在意的,只是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卒,眼下,军中的高层都就另一个话题议论纷纷。

    “参与者得利,就是王霸之道,子龙、疯子,你们不觉得,主公这话听起来浅显,深思时则高声莫测吗?”

    太史慈与赵云、秦风一道等候在大营北门,身上衣甲鲜明,在朝阳的映射下闪闪发亮,身侧是两排肃立的士卒,三百人的队伍,排出了几十步远。

    此刻,这位青州第一悍将正侧着头做深思状,任由明媚的春光洒在脸上,将他那张很有男人味的脸映得更加菱角分明。

    “这有什么好高深莫测的,打仗是为了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捞好处吗?要是参战就有好处拿,那谁不愿意打仗啊?”

    秦风撇撇嘴,指着北方大声讪笑道:“你看看塞外那些胡人,不就是这么回事?打进边关,就能随便抢,随便拿,抢到一次的收获,就能顶得上在塞外放半年羊,有人振臂一呼,岂有不万众响应的道理?这个啊,就叫参与者得利。”

    “对哦。”太史慈眼睛一亮,两手一拍,赞道:“疯子,你也很聪明么,商君书上说闻战则喜,可不就是这么回事么?当年的强秦还不就是这么横扫**的?哦,那也不对,若是这招好使,秦国怎么后来又亡了呢?”

    “那谁知道呢。”秦风挠挠头,他自幼从军,在草原上打了二十年的仗,对胡人倒是熟悉得很,商君书什么的,则听都没听过。

    “暴秦……”赵云开始只是听着,两人问他也不答话,直到两人都在挠头,他才开口道:“应该没能将此策贯彻到底,或者说商君与主公的观点只是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怎么个不一样法?”太史慈追问。

    早在青州新政施行之初,王羽就提出了‘屯田、尚武、养士’等多个理念,施政过程中,又有抑制豪强等诸多变革之策。不过,这些理念和政策算不上什么创新,只能说是将前人的良法照搬,用以恢复青州的生产、民生罢了。

    而在数日前的那场论对中,王羽却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表示青州新政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为最终目标做铺垫的,这就很值得关注了。

    正如秦时商鞅确立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汉初的‘无为而治’,武帝时代起的‘中央集权’,只有有了核心理念,施政才有脉可循。

    因此,消息一经传开,无论文武,青州高层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猜测着青州的未来,应该是个什么走向。

    性子最急的太史慈甚至跑去找王羽当面问询,只可惜,一向直截了当的王羽,这一次却玩起了神秘,无论谁去问,都是笑而不语。

    一来一去的,这个话题倒是越发的引人入胜了。

    “秦**队的功勋制度很完善,故而在战场上,一直能做到将士用命,奋勇作战。但与战争相关的后勤部分却是割离开的,主公曾经说过,说秦国的工匠,是很神奇的一群人,他们制造的弓弩、箭矢,几乎达到了标准化的程度……”

    秦风眨眨眼,插嘴问道:“标准化?那是什么?”

    “就是……”赵云也有些挠头,主公的这些新名词用的时候很好用,解释起来却很麻烦:“就是不同的工匠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用的工序也差不多,连耗费的时间都差不多,就可以称之为标准化了。”

    “听起来也没什么嘛……”太史慈二人对视一眼,都很茫然:“这有什么好处么?”

    “当然有好处了。”赵云耐心的给这俩求知欲很旺盛,但对细节向来不求甚解的同袍解释着:“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统一使用,后勤的压力会减轻,而且重复同样工序的工作,往往也更加有效率,还有……”

    赵云可比这俩家伙好学多了,记性也好,把从王羽那里听来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来,听得太史慈二人一愣一愣的。

    “秦国的工匠生产效率很高,工作也很拼命,但他们却无法从战争中得到任何好处,只能是被当做奴隶对答,努力工作只是为了活命。这样的人,和被抓壮丁,逼着上战场的人有什么两样?”

    “此外,秦国的后勤补给也很成问题,除了因粮于敌之外,出征之前,将士多要自备粮秣和武器装备。虽然他们有因战功而授的爵位和土地,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若是速战速决还好,如果战场绵延数月,乃至数年,秦军的士气和斗志就会飞速下降。”

    “哪支军队不是这样?”太史慈又有不同意见了。

    “不一样的。”赵云正容道:“史籍上都说,秦军在战阵上,凶猛若虎狼,时常可见悍卒肋下夹着俘虏,腰间挂着首级,依然奋勇冲杀向前,故而六国合纵亦不能当其锋锐。可是,一旦相持日久,秦军的士气下降,每每都快过其他军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征百越的那几十万秦军了……”

    秦军南征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史籍上的记载很模糊,既无法确定其确切人数,也无法确定这支军队的战绩。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这支军队一去不回,哪怕是在中原烽烟四起,帝国风雨飘摇的一刻,这支南征大军也没有一兵一卒北上。

    秦军不耐久战的例子很多,赵云特意以此为例,当然不是为了引起争论,而是他揣摩王羽所说的国策的真实用意,得出了自家主公有意效法秦国,又发现了秦**政的弊端后,打算改良后实施的结论。

    他认为,一统中原后,自家主公很可能也会发动南征北讨的战争。

    最后,赵云如是总结道:“所以,参与者得利,值得是广泛的参与者,不光是军队的将士,后方的工匠、商旅、官吏,甚至农夫,只要为战事出过力,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那是怎么个景象,俺想象不出。”太史慈认真想了想,却怎么也想不出,这个社会体系到底要如何运行:“子龙,你知道吗?”

    “我也想不出,完全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先例。”赵云耸耸肩,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说不定主公也没完全构思好呢,不然也不会只是吹风,却不肯道出细节了。”

    “有可能。”太史慈点点头,眼中带了一丝憧憬:“这法子听起来倒是挺不错的,要是打仗就有好处,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就一直能向外开疆拓土了吗?这仗可有的打了。你们说,主公这脑袋是怎么长的?怎么总是能想出这些匪夷所思,却又很神奇的办法呢?”

    “……”这种问题当然没人答他,众人很是沉默了一阵子,直到正北方传来一阵车马粼粼的响声,三将才猛然惊醒似的举目远眺。

    “来了?”官道上残雪未消,白色下面倒是有了几点绿色,但太史慈说的来了,可不是春天的脚步。他和赵云不是没事跑出来闲聊的,而是为了迎接当朝大司马,幽州牧刘虞!!

    “应该是了。”秦风久在塞外,眼力很不错,远远看到了天边那一条黑线。

    太史慈的好奇心又起,一边眯着眼眺望,一边问道:“他来的排场应该很大吧?某听说当年先帝在平乐观演武,在点将坛上建了十二重华盖,盖高十丈,还有九重华盖的小坛,场面很是了不得呢。”

    秦风嘴角一挑,笑容中带了几分嘲意:“那你可要失望了,刘虞不是先帝,他的好名声可不是凭空来的。”

    “不会吧?”太史慈有些无法置信:“他五天前就到了广川,磨磨蹭蹭的等到今天才出现,难道不是为了摆架子,秀排场?”

    秦风摇摇头,语气中带着股莫名的味道:“总之,你自己看了就知道了。”

    见他这副神情,太史慈也不再追问,凝神观望等待。

    再过片刻,刘虞一行人终于靠近了。在看清楚刘虞的队伍之前,率先传来的,是一阵吱吱呀呀的声音,没等太史慈表示惊讶,就看见蜿蜒而行的队伍中间,摇摇晃晃走着的,竟然是辆牛车!

    没错,就是一头老牛拉着的车。

    “那是……”吃了这一惊,太史慈的反应慢了一拍,先发出惊呼的却是一直很沉稳的赵云。

    “什么?”

    赵云一脸讶色,眼神凝重之极,指着队伍最前列,迟疑道:“大哥,秦兄,你们看,走在最前面那名武将,似乎就是麹义啊!”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