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四章 土地兼并(上)

第三百四十四章 土地兼并(上)

    钱富顿了顿,接着说道:“前门大街“义利记”茶叶行的掌柜是我的老主顾,经常半夜坐车到这里吃一碗我的羊汤面。他这些年走南闯北,贩卖茶叶,赚了不知多少钱。可是,他在北京连一处宅子都没有置,把钱都拿回老家置地了。现如今,山西省府灵石县的地,有两CD是他家的。”

    张继点点头,又问道:“近些年,朝廷这些年推行‘新政’,经济逐渐发展,民众也日益富裕,物价必然趋于上涨。长此以往,闲钱握在手里,无异于慢性贬值。现在,大清铁路运输公司和大清远洋运输公司相继发行了铁路公债和轮船公债,利息高达3分。你手头既有闲钱,干嘛不去买一些铁路公债和轮船公债?终归要比握在手里来得划算嘛。”

    钱富点点头,说道:“您说的这些道理,小人也并非不明白。只是,大清铁路运输公司和大清远洋运输公司都是‘官督商办’,我们买了铁路公债和轮船公债,无异于将血汗钱交给了朝廷。万一哪天一道旨意下来,宣布连本带利收归朝廷,我们可怎么办呢”,说着,钱富赶忙补充道:“这位大爷,小人不是不相信朝廷。实在是这些年被吓怕了。”

    张继知道,钱富猜测自己是什么达官贵人,担心说走了嘴,引来祸端。于是,笑着说道:“咱们就是随便聊聊,你不用紧张。大清铁路运输公司和大清远洋运输公司虽说都是‘官督商办’的,但到底是企业。企业就不能不讲信用,否则只有赔本、倒闭的份儿。企业更加不能侵吞股东的投资,这在《大清铁路运输公司章程》、《大清远洋运输公司章程》、《大清铁路运输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协议》和《大清远洋运输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协议》里是规定了的。当然了,你的担心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这些年,朝廷的政策也多少有失偏颇。”

    钱富点点头,说道:“这位大爷,就是您说的这话。咱们庄户人家谁不想过安稳日子、富裕日子,实在是……”

    ……

    张继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了,他仔细分辨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应该是躺在哪家酒楼的客房里。额头还在隐隐作疼,嗓子里干得冒烟,浑身上下也没有一丝力气,这都是宿醉的表现。看来,自己昨夜是喝多了。

    张继挣扎着爬了起来,扶着额头坐了一会儿,这才穿鞋下地,向窗户走去。

    刚一推开窗户,一股冷风就裹着几片雪花向屋里卷了进来。张继打了一个冷战,揉揉眼睛,向外看去,这才发现,原来是下雪了。

    只见雪花如同柳絮一般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对面的屋檐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仿若冰雕玉琢。对面的店铺门前,两个小伙计正在忙不迭地扫雪。街头巷尾,一群幼童在堆着雪人,好一派恬然风光。

    张继精神一振,披上狐皮大氅,向楼下走去。

    大厅里只稀稀拉拉坐着几位散客,火炉倒是烧得很旺,室内温暖如春,两个小伙计正围着火炉打盹,柜台里,掌柜正一边抽着烟袋、一边打着算盘算账。

    那掌柜见张继走下楼来,急忙迎了上来,笑着说道:“这位大爷,您醒了?”

    张继点点头,说道:“掌柜的,我是什么时候来的?”

    那掌柜笑着说道:“您是昨夜亥时三刻来的,当时您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送您来的钱富说您和他边聊边喝,一个人竟喝了八壶女儿红,趴到他的面摊上就睡着了。他怕您着凉,就把您送到这里了。”

    张继揉揉额头,实在是想不起后来发生的事情了,只得问道:“哦,你认识钱富?”

    那掌柜说道:“岂止认识,算是老相识了,我们都是直隶保定府人,说起来,也算是同乡。他刚到北京的时候,一直在我这里做工,后来才去簋街开了面摊。他是个老实人,干活不惜力气,我们现在还时常来往呢。”

    张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掌柜的,结账吧。”

    那掌柜笑着说道:“钱富已经结过了,他说您给他的赏钱足够了,叫我不要再找您结账。”

    听到那掌柜这么说,张继也乐了,笑着说道:“他还真是个老实人,赏钱是赏钱,哪能用来抵房钱。这样吧,反正你们也认识,这账我照结,他昨夜付的钱你再见到他的时候还给他就好了。”

    那掌柜赶忙说道:“那我就替他谢过您了,您得空了再来光临小店啊。”

    张继笑着摆摆手,向店外走去。

    身后兀自传来那掌柜的嘱咐声:“这位大爷,路上滑,您小心。”

    ……

    张继走在飘雪的街头,漫无目的地闲逛着,他在思考昨夜与钱富的对话。

    在这之前,他忙于“新政”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醉心于从宏观的角度对“新政”的意义进行诠释,却从未从考虑到普通百姓对于“新政”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种种思维和做法都太过理想化了,而没有换一个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他常说,然而,直到此时,他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钱富的遭遇绝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土地兼并是中国历朝历代或早或晚都会遇到的难题,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王朝兴衰、农民起义和政权更替的主导因素,更是中国迟迟难以打破自然经济桎梏、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的主要障碍。

    在每一次政权更替之际,由于农民战争和政局动荡导致的人口锐减,使得大片耕地成为无主之地。新政权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安定秩序,就采取招抚流民的政策,将这些无土之地通过确认和划拨的方式分配给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于是,历朝历代初期,都会出现一个生产迅速恢复、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