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贞观富贵闲农在线阅读 - 第六章 有天机不可泄漏

第六章 有天机不可泄漏

    这做了正宗的大唐子民了,敖浩的归属感莫名的强烈起来,可自己对大唐并不了解,课本上讲的大多数都是些唐朝概况,止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对于社会的底层民众只是一笔带过,只记得唐朝应该是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于是敖浩开始向父亲打听家中情况:“爹爹,不知道家中田地多少?以何生计?”

    原来初唐的时候女子是不能授田的,如此家中实际上只有一人有田一顷,其中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看着似乎很多,其实不然,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也不高,以江南为例,水稻普遍还是一年一熟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但已经有复种小麦,亩产最多不过二石,有时候甚至颗粒无收。况且永业田是用来种桑麻的,真正耕作的是那八十亩口分田,可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只能耕作四十亩,其余四十亩要做休耕之用,算下来好年景一年也就六七十石左右。

    唐朝女子基本是不下田做活的,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植桑种麻,纺纱织布这些才是她们的工作。全家的重担就都是落在男人的肩上,除去田地里的耕作外,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都是由男子来完成。

    所以在唐朝农村是真正的男耕女织,分工明确,只是这种家中生计完全依靠男性的方式,往往也就够自给自足,甚至造成了家庭拮据的状况。

    听完父亲的讲述,敖浩颇有些不解,忍不住奇怪的问:“爹爹,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山高林密,山上的物产丰富,难道就不能上山打猎、采野果、挖草药吗?难道这些东西不值钱?”

    “那倒不是,只是为父地里都照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况且山上的猎物岂是一般人就能打得到的,一不小心轻则受伤重则丧命,挖草药我又不认识,就算挖回来了不会处理也是卖不了高价的。”

    “原来是这样,爹爹,孩儿想教jiejie读书识字,不知道可不可以?”敖浩琢磨着山上暂时是去不成了,赶紧将自己的第一步计划说出来。

    敖父大喜但并不惊讶,放开敖浩的手,转过身来看着敖浩感慨道:“四郎,你果然识字,想不到我们家终于出了个读书人,能教阿秀她们识字当然更好,为父识字不多,当年在大兴城就吃过大亏啊。”

    接着又问道:“四郎读书是不是需要置办点什么?”

    “只需要笔、墨、纸,家中没有。”

    “四郎放心,为父现在就去镇上买,你自己先顺着这条路回家,路上小心点,”祖祖辈辈在地里忙活,到了自己手里竟然出了个读书人,不说以后能够有多富贵,只要儿子能考个童生那也是光宗耀祖了,敖父有些激动,把敖浩撂下就往回走了。

    敖浩看着父亲火急火燎的朝南而去,很是无语,至于么,好歹吃过午饭再去不迟啊。无奈,敖浩只得自己回家,好在离家已不是太远,况且就这么一条小路,倒不至于迷路。

    悠哉悠哉的走回家时已是晌午,家中炊烟升起,虽然刚才回来的路上顺手拔了些酸梗充饥,此时却更加的饿了,三步并作两步就进了屋内。

    两个jiejie都在厨房,正在捏饭团,这种食物敖浩以前吃过,在现代很少有人会吃,就算是偶尔做点也是尝尝新奇。这是用米糠粉与煮好的米饭以及一些野菜和成团然后上锅蒸做成的粗食,一般是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节约粮食的做法,如果和上红糖的话还能治疗脚气。

    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两个jiejie熟练的捏着饭团,敖浩眼睛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家中困顿如此他也很揪心,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来到古代,被人热情的接纳,就冲这善良的举动,他也不能无动于衷啊,何况他心里早就认同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了,而且自己的到来肯定也加重了家里的负担。

    既然上天让我跨越千年来到这个家,那就是注定的缘分,有着领先一千多年的知识和技术,我还就不信会不能有所作为,敖浩暗暗发誓要让家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四郎你回来了,事情办好了吧,怎么不见爹爹?”二姐忙活中瞥见敖浩站在门口,眼中似有泪花,走上前来往敖浩身后扫视一番疑惑的问道。

    “事情办好了,爹爹是去了镇子上买东西,”敖浩不敢让jiejie看到自己伤心,稳定了下情绪赶忙回答,省起自己的计划又道:“对了,我想教两位jiejie读书识字,不知道两位jiejie愿不愿意?”

    “好啊,好啊,我要,”小玉活泼,什么事都想掺一脚,自然雀跃。

    可二姐却有些踌躇,沉吟半响:“这,jiejie怕是没有时间,辜负了四郎一番好意。”要说不愿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要打理家务洗衣做饭什么的,家中上上下下都要照顾,确实没有多少时间。

    敖浩自然明白二姐心中所虑,本来教二姐就不在他当前的计划之内,但是却不能厚此薄彼让二姐觉得自己偏心,于情于理总要先行问过。如果二姐愿意当然也无不可,正所谓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对他来说区别不大。

    “如此,我就先教三姐,若二姐以后想学我再教便是,”敖浩放话。

    二姐若有所思的回身忙活,敖浩则乘此机会退回到里屋,偷偷擦了擦眼角坐在榻上思考,他已经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不仅听到的看到的短时间就能记住,就连以前听过的看过的也能较快的回想起来。

    既然要教书就要备课,自己手边却没有任何的教材,要知道在古代崇尚儒学,但士子必读的四书五经在敖浩看来却并不适合儿童启蒙,《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才是适合的启蒙教材。

    敖浩决定用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启蒙,用拼音来标注古代的经典,当然这不是他的首创,国家教育部门早就将国学列入教材范围。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划时代的教育突破则是拼音的出现,为中国初级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有很多人认为拼音的使用才是中国现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开始,拼音的发明是在1625年,敖浩现在完全可以恬不知耻的说自己领先唐朝一千年。

    教材有了,方法也有了,却又出了难题。敖浩想到唐朝还没有简化字都是繁体字,自己也就认识一些,但还是很多字不会写。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这种小问题又岂能难倒他,别忘了他有秘密武器——来自2014年的掌中神器手机,他取出自己的手机,找到应用“阅读星”可以本地阅读的哦,亲,平时一些下载来的教育书籍和小说都是用这个软件看的,打开《三字经全译》进行简繁体编码转换,哈哈,搞定。

    还没等敖浩将这四本书繁体版全记忆下来就听到父亲的声音:“四郎,四郎,出来看看这纸行不行。”

    敖浩赶忙收起手机跑出去,却原来父亲去到镇上买东西,笔和墨好说,这纸就不知道该买什么样子的,只得让店家推荐,顺便连砚都买了。

    敖浩仔细看了看,笔墨不知好坏,纸是黄纸,还很粗糙,质地较硬,砚也很普通应该是方陶砚。

    敖浩让二姐打来一瓢水,用木碗盛了一碗把笔泡上,又开始磨墨,三姐得了新奇又见磨墨简单就把差事给抢了去。

    待到笔毛完全散开,敖浩也不蘸墨不伦不类的提笔在纸张的左上角试了试,看水晕散开得并不是那么大,才敢蘸墨下笔,先写三字经。要说起来敖浩的字虽不难看却也难等大雅之堂,因为习惯所以他是横着写,初时正楷,写至兴起后边写边念,字体也渐渐的变成现代行楷,纸张更是换了一张又一张。

    待到写完才发现磨墨的人换成了二姐,父亲等人虽然不太懂却听得如痴如醉,早就忘了吃饭的事情了。

    既然大家都没有离开的意思,敖浩也从善如流,接着又把汉语拼音的字母表写出来,注上汉字发音,大半个下午竟然就这样过去了。

    敖浩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着看着,他脸色大变,糟了,刚才光顾着写,竟然忘了将涉及唐朝以后的字句删掉,也不知道刚才父亲他们听到多少,万一漏出去可就麻烦了,譬如“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这前半段倒没什么可后半段却是见不得人的。

    想到后果,敖浩悄悄的观察起来,父亲很明显的激动不已,手捧着一张纸在那发呆。三姐则在研究毛笔,跃跃欲试的抓着毛笔一副想又不敢的样子在那比划,纸上没写倒是在自己身上画了几笔。唯有二姐的一双妙目俏生生的盯着敖浩,带着点惊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敖浩被盯的全身发毛,麻烦了,早就觉得二姐是个机灵人,怕是从刚才的三字经里发现了什么,这种事情又不好解释,难道告诉她自己是未来人,可万一她没发现什么呢?就算发现了也还是让她去猜吧,有些事情还是心照不宣的好。

    想通此节,敖浩冲二姐洒脱的笑了笑,回身找到写有那些字句的纸张,夺过毛笔将这些字句用重墨给涂了,做完这一切敖浩看着二姐说道:“师父说有些事情天机不可泄漏,四弟差点忘了。”敖浩这是隐晦的告诉二姐:希望你不要把这些话泄漏出去,我是你的家人不会害你。

    “二姐又岂是那不晓事的人,四郎尽管放心,”二姐的念头也不知道转了多少转,换了个表情笑吟吟的对敖浩道。

    此时敖父感觉到气氛有些异常回过神来,看见敖浩涂掉的那几张纸有些焦急:“四郎,这是怎么了,好好的为什么要毁掉?”

    敖浩知道不能让父亲纠缠这件事情,眼珠一转于是又编了个谎:“爹爹,这部书是师父教给我的,师父学究天人,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所以书里面有些事涉及天机,现在还不能让别人知道,孩儿刚才一时忘了师父的教诲,差点泄露出去,不得已只能毁掉。”

    敖父差点听傻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这是什么概念,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这还是人么?是了只有仙人才有这样的手段。那四郎岂不是仙人的弟子?一念及此看着敖浩竟然有些恭敬起来:“四郎的师父莫非是仙人?”

    -------------------------------------------------

    (注1:关于授田,另有一说唐代前期农村实际给40亩其中口分田36亩永业田4亩,笔者这里以《新唐书》为准。实际上在丈量的时候往往是小亩,比规定的要小些。注2:有一说在隋朝时江南就已经开始种植双季稻,另一说则认为初唐时江南还是实行稻麦复种的耕作,双季稻普及于盛唐。注3:亩产,唐代一亩大概相当于现代的0.8亩,上田精耕细作可以达到2-3石,中田次之,下田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