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万历新朝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五节 盘点

第四十五节 盘点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四十五节盘点

    北京紫禁城

    时间很快的就到了八月份,北方的天气今年反常的连续高温,虽然这是一个没有温度计和温度概念的年代,但是作为后来人的林洲是知道的这样的温度足足的有三十九度了。这样的一个温度也许在二十一世纪并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没有温室效应的时代就是一个极炎热的天气了。

    在如此酷暑的日子了,人的心情都是烦躁的,不过作为皇帝林洲却是要惬意的多了。

    幸亏林洲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才子”,至少能够知道如何的让自己过得更舒服、更惬意,俗话说:有钱就有能力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句话拿来套在林洲的身上是在合适不过了,这几个月来也是林洲最自豪和骄傲的日子。高思齐在南方富庶之地所开的文味轩酒楼也是声名大振,继在南京、杭州、苏州、扬州、苏州、汉口之后又连续的在南昌、广州、泉州、岳阳等十五个大城开了分店。宫内所有的御厨们几乎都是被派到了各地去了,只留下了十几个来照顾着宫内的饮食。到七月底文味轩已经是成了整个大明朝的一个传奇式的商业奇迹了,就是连高思齐也是在商人中被奉为“高财神”,凭借的就是文味轩每个月高达四十万两银子的利润。

    高思齐的成功本质上来说也是林洲的成功,他的许多在这个时代的商人看来惊艳绝绝的商业才华都是来自林洲当初的那本已经被酒店业行内人士奉为至宝的《文味轩商业营销疏》。而高思齐也是每个一段时间来到京城向皇帝汇报,遇到什么商业上的难题也会写成条疏经特殊的管道来请示他。所以说文味轩的成功也就是林洲的成功,用领先几百年的商业运作加上林洲根据时代特征所做的改良,自然是能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的土壤。可惜的是这样的成功还是只能够局限在南方数省,要是放在北方也许就是个失败了。

    最令林洲高兴的当然是那个有可能跟淮盐、川盐三分鼎立的长卢盐场工程了,既然有了庞大的经济支持,在这个工程所投入的资金也是令人咂舌的。这个时代的商人还是没有明白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所能带来的成本效益,也是没有明白投资的威力。大明的商人们还是信奉的滚雪球般的发展,对于投入再生产的动力没有太大的经历和信心。在长卢盐场沧州柳县的生产基地建设上林洲已经是把文味轩和江南制造每个月的利润全部的都投入了进去,到目前为止加上前期的投入,总计已不下两百三十万两银子了。

    而长卢盐场主事杨林三也是汇报了近期工程的进展情况,主体的建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盐场现在要做的只是外围的平整和扫尾的工作。就是连盐场将来的工作人员也是招募齐了,五千人的名额让芦苇荡中的那些人着实的是疯狂了一把,大家都是冲着盐场的高薪而来的。在原来的荒滩上也是按林洲的意思兴建了三个规模庞大的城镇,足够的容纳三四万人在那里生活。当初参与建设的那些流民们也并没有因为盐场的完工而失业,他们又被派去整治那个据说是千古一业的大工程去了,这也是林洲未来规划中最重要一环的黄骅港。一万五千人的队伍加上从山东等地找来的民工,总计四万多人打着北直隶衙门的旗号在那里辛勤的奔忙着。只不过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这么大个码头,只要是有口饭吃他们也是不会去打听的。

    长卢盐场的试生产工程也是伴随着工程的结束而开始的,这个盐场也是带动到了周边一系列的其他商业的繁荣。从杨林三近乎顶礼膜拜的言语中林洲多少的能够感觉出来一点,那些个被自己从低贱中所提拔的工匠们几乎是家家都把自己牌位放在最尊贵的那边,日日的跪拜焚香。正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让这些本来被人认为是低贱行业的工匠们扬眉吐气、光宗耀祖起来,他们的地位也是随着工程的完结顿时的水涨船高了起来。幸亏林洲早早的就预见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工匠们所签订的契约中做了规定,才让那些前来挖墙脚的武功而返。

    蒯允征在滦州的水泥工场也是办的风风火火的,建成的第一个月就达到了盈亏的平衡点,次月就有了些许的利润。水泥的功效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好最快捷的建筑用粘合剂,方便高效的使用方法很快就征服了当地大批的富家豪门,他们无疑成为了水泥产品跟好的推广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任何的新事物都是昂贵的,水泥产品也是不例外。在没有大规模生产方式诞生的时代,水泥的生产成本决定了起价格必然的让一般人难以承受,幸亏有林洲的支持长卢盐场才能够全部的都是使用水泥来做粘合剂的,这也是加快了盐场的工程进度。滦州的水泥工场也是依托着滦州地区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不断的在扩大生产的规模,煤矿也为水泥工程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使得水泥的产量不断的升高。在蒯允征等一干工匠的努力下,他们已经完成了日产两万斤水泥的立窑的设计,正在努力的把设想变成现实。这也是最让林洲欣慰的事,他始终都是坚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勇于创新的民族,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创造辉煌的成就。现在这些工匠们已经让林洲很惊喜了,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粗略的设计而创新出更大的水泥立窑,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林洲也是通过蒯允征的手重奖了参与的工匠们,两万两的银子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分到每个人手上也是足有千两之多。

    所有的一切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每个月都有各个工程的进展情况通过东厂和锦衣卫的渠道放在自己的手上。对于各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林洲也是能够做到了如指掌,也使得林洲能够最快的调用手中的资源对各个工程进行协调。盐场的工程也已经快要完工了,目前最大的资金流向就是黄骅港的建设了。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黄骅港虽然总体的资金需求是庞大的,但是分解下来每个月的资金需求却是不多的,每个月来自文味轩、江南织造、滦州水泥工场、煤场等地的银子足够黄骅港的建设需求了。现在林洲所要考虑的是一旦长卢盐场投入生产所产生的资金该投入的方向。

    在八月酷热的天气里,林洲惬意的躺在自己设计的躺椅上,悠闲地想着一个月后庞大的资金安排。有时候钱多了也是一种麻烦,即使是当皇帝的也是不例外。从内宫计司的统计来看一旦盐场转入正常的生产后,每个月所能够产生的利润足有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样的收益完全是万历七年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长卢盐场一年的利润就是朝廷财政的四倍之多,这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成绩。不过对于这样的收益林洲看来还是不够的,就是连三百多年前的大宋也是比不上的,要知道南宋只是凭借着江南的半壁江山,一年的财政也有一亿多贯,合着一亿多两的银子。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成绩简直小儿科了,纵观有明一朝这个长卢盐场的利润也是盖过了任何一个皇帝当政时期的财政收入了。林洲心里对于这个成绩多少也是有点沾沾自喜,但是他一想起两江盐政来又觉得是少了点。作为朝廷税赋支柱的两淮盐政,每年产生的利润不下三千万两,但是国家从中的税银却只有一百万两,是在是九牛一毛而已,剩下的那些钱当然是入了那些个商人和官吏的口袋里了。

    面对着如此的庞大资金,就是皇帝也会发愁的,总是不能放在库房里等着银子发霉的。在这个信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代,商品的流通还是并不发达的。也是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来支持资金的在投资,对于巨款在手林洲也是有点烦忧。其实真正使用起来这些钱也是不够用的,河工、赈灾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大笔的银子的,工部的那个李幼滋就是多次的找过张居正的麻烦,无非是钱粮而已。林洲的心里还有几个很是重要的东西,这些绝对是抢钱的东东。只不过既然是暴利的东西就是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它们还是在宫中那个已经被划为禁区的院落里被试验着。目前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生产或是能够进行试生产的时候,自然是不需要资金来投入的。

    “看来还是要紧着民生来吧”,林洲躺在椅子上,想了许久也是没有一点的眉目,只好把银子先用在了关系民生上来。

    现在小冰川期的气候特征也是越来越明显的了,北方的旱情也是越发的严重起来,林洲不记得这个时期有什么特别重大的灾害。印象中的那个三年干旱的时期好像也是几十年后才出现的,现在北方也是连着十个月滴雨未下了,幸好内阁早就从南方调运了百万担的粮食来,否则北方将又是一场的动乱。前几日的朝会上也是在首辅张居正的鼎力支持下通过了林洲提出的以工代赈的政策,也是从春赋中拨出了五十万两的银子来,但是这些钱对于北方的几千万民众来说却是不够看的。也是当时对于盐场的工作估计不足,现在既然有了这么多的银子收入,林洲第一想到的就是增加投入。对于北方数省来说,干旱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情,林洲却是知道今后的几十年里北方几省正是因为干旱才导致了那场灭亡了明王朝的起义的。所以在赈灾的同时,疏通河道增加蓄水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而现在对于金钱林洲已经是不缺少的了,所以紧迫性决定了水利工程必须尽快的开展了。

    对于主持水利工程的人选问题,林洲首先就是想到了现任的工部尚书李幼滋。要说李幼滋的也是有点才能的,正是他的鼎力支持才使得潘季驯的黄河治理工程免去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的扑在工程上成就了潘季驯的千古功名,也使得黄河两岸的民众受益数十年。在林洲的心里水利应该是摆在首位的,因为只有水利大治才能够保证民心思定和国家的稳定。而在这个时代,水利只是工部下的一个分支而已。

    对于朝廷的官制也是延续了千余年的隋唐官制体系,只不过有所发展而已,只是无论如何变化六部已然还是六部。林洲看来这种制度已经渐渐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这个时代正是处于工业革命的前期,也是各种资本主义思想泛滥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正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后期,过不了多久席卷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革命就会在英国发端了。而在东方大陆的中国也是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也是出现了大量的依赖于雇工生产的作坊,也有依靠被雇佣而生活的雇工。这些明显的分工模式正是资本主义的某些特质,林洲所要开始的那些大规模的雇佣工场模式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林洲的某些行为也是间接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大明朝的发展,只不过这个最大的资本家正是他本人而已。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延续千年的六部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更需要强有力的机构来引导和制约。对于官制上的改革林洲也是多次的跟张居正谈过的,在张居正的思想里只是想把他的新政延续下去,所以对于经济和民生上的改革更多的关注一点。所以皇帝和首辅之间也就只对于吏治和民生达成了一致,成立河道总督司和监察检举司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议程上。只是这一切还都是在秘密的进行着,两个衙门还没有筹备但是关于两个衙门的章程却在一些朝廷重臣的筹划下开展开来。关于两个衙门的工作范围和性质,内阁也是商讨了几次。也是组织了许多的朝廷阁员、监察院、御史院的一些人在起草章程,一切的准备工作也是差不多要完成了,只等待合适的机会。

    北京张府

    天气虽热但是工作还是要做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近日来所忙的事情就是年初所实行的丈量田亩,经过了近半年的努力这项工作也是已经几近完成了。为了这个事情,可是没有少的的罪过人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商家地主都是对这个政策发起了抵触,要不是凭借着手中的权利只怕早就被打入地下了。只不过那些人的愤恨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了下来,就如同一个时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火山一样藏在一个不知道的地方,只要在合适的时候来一次大爆发就有可能使得自己或者是的家族来承受灭顶之灾。

    能过让张居正稍微感到欣慰的是皇帝的态度,就是前段时间的那场隐隐透露出的阴谋也是在皇帝的力主之下消弭于无形了,终是没有起什么波澜。但是张居正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生前皇帝的眷顾能够保全自己及其家人,而是担心自己身后事。近来一连串的事情已经使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大不如从前了,虽说也是经过太医们的诊治没有什么大碍的,不过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这一年多来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不但是经常的发生昏厥眩晕,还经常的伴有高烧等症状。也是经常的咳嗽,有是有浓痰和咳血的现象,这已经是让张居正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明显的不好的预感。

    现在的朝廷财政状况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春赋银的及时递解缓解了严重的朝廷财政,使得官员们的年俸也是补发了下去,没有像往年一样造成官员们躁动。只是从根本上讲朝廷的弊端已然是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即使是京察也只是让京师官员们的面貌有了些改善,但是整个大明朝廷的官场风气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而已。

    “要是能够再给自己几年时间该有多好啊!”。躺在床上的张居正在心里不停的感叹着。并不是张居正有时间享受悠闲地生活,而是病魔已经是摧垮了他的身体。自夏收结束以来连续在外辛劳检查农业收成的张居正就是因为劳累过度,多次的昏倒在田里,虽然也是救治的及时但是落下的病根却是没有根治的清,如下以来更是遭受了热署的侵袭,身体也是病倒了。

    由内阁主持的清查田亩的工作也是告了一个段落了,虽然有着各种难以想象的阻力,但是在福建、江苏、浙江和江西等省却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初步统计出来全国田地为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七亿多亩)比较隆庆年间增加了两千三百多万亩,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