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一九一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29)

第一九一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29)

    的流传时间,有可能是在三国末年。但是在马隆的出现之前,不见史书记载。

    最起码,即使是,两本兵书的内容,同样不见的详细对比。

    而在当中,并没有的相应描述。

    虽然,有可能是失传而被后世之人所得的孤本,但是这种可能性严格来说不大。

    ……

    除了兵法思想之外,还有一部分内容提及到唐太宗以及李靖在对用人以及任用外族,以夷制夷方面的理解:

    太宗曰:“近契丹、奚皆内属,置松漠、饶乐二都督,统于安北都护。朕用薛万彻,如何?”

    靖曰:“万彻不如阿史那社尔及执失思力、契必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部落十数种,历历可信。臣教之以阵法,无不点头服义。望陛下任之勿疑,若万彻,则勇而无谋,难以独任。”

    太宗曰:“番人皆为卿役使!古人云,‘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势也。’卿得之矣。”

    太宗曰:朕置瑶池都督以隶安西都护,蕃汉之兵,如何处置?

    靖曰: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陛下置此都护,臣请收汉卒,处之内地,减省粮馈,兵家所谓治力之法也。但择汉吏有熟蕃情者,散守堡障,此足以经久。或遇有警,则汉卒出焉。

    太宗曰:所言治力如何?

    靖曰:“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略言其概尔。善用兵者,推此三义而有六焉: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反是则力有弗逮。非治力之术。安能临战哉!

    太宗曰:今人习者,但说空文,鲜克推广其义。治力之法,宜遍告诸将。

    太宗曰:旧将老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陈敌今教以何道为要?

    靖曰: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即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陈图,此一等也。大将军家此三等之教。于是大阅,稽查制度,分别奇正,誓众行罚,陛下临高观之,无施不可。

    太宗曰:伍法有数家。孰者为要?

    靖曰:臣案云,先偏后伍;又曰;五人为伍;有束伍令;汉制有尺籍伍符。后世符籍以纸为之,于是失其制矣。臣酌其法,自五人变为二十五人,自二十五人而变为七十五人,此则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之制也。舍车用骑,则二十五人当八马。此则五兵五当之制也。是则诸家兵法,惟伍法为要。小列五人,大列二十五人,参列七十五人,又五参其数,得三百七十五人。三百人为正,六十人为奇;此则百五十人分二正,而三十人分二奇。盖左右等也。穰苴所谓五人为伍,十伍为队,至今因之,此其要也。

    在这一部分内容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李靖希望将军事教学的内容,以国家的名义创建军校来实施,让国家能够得到更多的军事人才。

    但是不知道是唐太宗出于顾虑,还是因为认为眼下创建军校的时机不合适,最终搁置李靖在这一个方面的建议。

    只不过唐朝确实是不存在军校或者是类似的学府,但是唐朝却开创了一个先河,那就是武举。

    武则天科举制首先是从文举开始的,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文才,因此文举是科举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进士、俊士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

    这两科最初只是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渐转变为进士科注重诗赋,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充。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以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当时流传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清代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而武举虽然并不是为国家带来将领级别人员的基础,但是毫无疑问,唐朝时期的尚武风气,与武举是密不可分的。

    若是没有武举,恐怕唐朝的军事作战方面的能力,还没有等到天宝年间,就会有很大程度的下滑。

    ……

    而另外一点。那就是唐朝正式确立起大规模使用外族作为正规军的中国朝代。

    当然,这一点事实上还是无奈之举。因为在隋唐交际的乱世当中,府兵制度的崩坏已经可见一斑。

    在唐朝的军事作战历史当中,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外族人所组成的部队,已经成为唐帝国几个都护府的主力部队。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几个作为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出身可见一斑。

    高仙芝,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命他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他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将。

    天宝六年,王忠嗣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天宝年间与吐蕃战于苦拔海,屡破吐蕃,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王忠嗣为宰相李林甫所忌,故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玄宗以哥舒翰取代王忠嗣。朝廷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闻知后,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太守。

    天宝八年六月,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向石堡城发起进攻。吐蕃凭险据守,唐军进攻多日,伤亡惨重。哥舒翰大怒,限三日内破城,否则斩杀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三日后,唐军占领石堡城。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

    天宝十一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

    天宝十二年八月三十日。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俘虏,后安庆绪杀安禄山,登基为帝,不久,败于唐军而逃,将哥舒翰杀害。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仆固怀恩,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白孝德。生卒年不详,安西胡人,唐朝名将。

    白孝德是龟兹王族后裔,勇猛强悍,精于骑射,尤善使两支短矛。后应征从军,因屡立战功而受提拔担任下级军官。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白孝德随军入关勤王,在蕃将仆固怀恩军中充当军吏。朝廷收复两京后,白孝德因功升任副将,隶属河北节度使李光弼麾下。

    乾元二年,叛军首领史思明攻打河阳,先派其骁将刘龙仙前来挑战。刘龙仙自恃武艺高强,不把唐军放在眼里,大骂李光弼。李光弼问众将谁能将刘龙仙的首级取来,众将推举白孝德,李光弼便派白孝德出战。白孝德不负众望,单枪匹马斩下刘龙仙的首级,叛军见状非常惊恐,便仓惶的败逃而去。白孝德因功升任镇西、北庭行营都知兵马使。

    宝应元年,由于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贪婪残暴,经常克扣军粮,鞭打将士,因而激起将士哗变,杀害荔非元礼,推举白孝德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广德二年,改任鄜坊、邠宁节度使,奉命抗击侵扰唐朝的吐蕃。历任检校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封昌化郡王。大历十四年,担任太子少傅。不久,白孝德逝世,追赠太子太保。

    而在唐太宗时期,同样有作为名将的外族人:

    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娶唐高祖李渊女九江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执失思力原为******颉利可汗的心腹爱将,曾率兵侵略唐朝,后投降。贞观九年闰四月、十九年二月、二十年正月,执失思力领军分别在居茹川、夏州等地,大败吐谷浑军和薛延陀部,使唐北部边境从此得以安定。唐高宗永徽四年二月初三,执失思力因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谋反一事受到牵连,流配巂州。龙朔中,复官为归州刺史,不久病卒。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阿史那社尔是******汗国处罗可汗次子。贞观二年,阿史那社尔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引军攻击薛延陀,战败,逃奔高昌。

    贞观九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娶唐太宗之妹衡阳公主为妻。贞观十四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其后,他又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被唐高宗阻止。永徽四年,官拜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去世,年四十七岁,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命人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

    契苾何力::铁勒族人,祖父与父亲都为可汗。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贞观六年,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人归属唐朝。贞观九年,唐朝派契苾何力等人至赤水川讨伐吐谷浑。契苾何力见机行事,挑选精兵一千余名,突袭吐谷浑王帐,俘获了吐谷浑王后,并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取得重大胜利。太宗于是下诏,任命他为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并将临洮公主嫁给他。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母亲和弟弟时,被劫持到薛延陀部,他大骂薛延陀可汗,面向东方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即割下自己左耳,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契苾何力回到唐朝后,先后被授予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弓月道行军大总管。太宗亲征高丽,他为前军总管,攻城时被长矛刺中,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唐太宗去世,契苾何力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被唐高宗阻止。仪凤二年,契苾何力因病去世。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并陪葬昭陵,谥曰毅。

    黑齿常之::百济人。黑齿常之早先在百济国任达率兼郡将。

    龙朔元年至三年,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黑齿常之遂率部降唐。不久,黑齿常之被调回国内,任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仪风三年正月,黑齿常之率领500兵士组成敢死队,深夜偷袭吐蕃兵营,杀死300余人,使唐军化险为夷。唐高宗闻报后,嘉赏黑齿常之之功,擢其为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充河源军副使,并赐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调露二年七月,黑齿常之率部击退吐蕃军,因功被擢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并赏物四百匹。黑齿常之任职后,在该地置烽燧70余所,开屯田5000余顷,每年收粮达500余万石,军粮充足,河源防线更为牢固,成为抗御吐蕃的中坚力量。光宅元年十一月,黑齿常之作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帮助将军李孝逸击败李敬业,平定了叛乱。

    垂拱二至三年,,黑齿常之两次打败******军。永昌元年九月,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人谋反,被捕入狱。十月初九,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而这些外族人的名将,在中国历史上被成为藩将。

    在唐朝中期之前,这些藩将可以说在大唐军队当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是在一段时间内,作为大唐帝国的边地防务,担任支柱角色。

    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藩将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并不是被清理干净。

    就好比是在唐朝末年时期的李克用,他就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