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二一六章 茶叶与瓷器(中)

第二一六章 茶叶与瓷器(中)

    中国的茶叶历史,是张嘉师认为算是商品中的一个很特殊情况。∵八∵八∵读∵书,..o

    茶叶即使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在其他地区的种植基本上不广泛,远不如后世的茶叶成为中国种植业的一个比例很大的作物。

    而现在的茶叶,主要还是从蜀郡,黔中郡甚至是古滇国一带出产的作物。

    张嘉师对于古滇国这个存在很有兴趣,但是从眼下的情况而言,即使是从黔中郡西行,翻越事实上跟无人区差不多的乌蒙山脉一带,进入古滇国,恐怕都得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这也是始皇帝一直没有对古滇国有什么想法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是太过困难。

    张嘉师也不是没有想过一点,那就是沿着江水,逆流而上,用水运的方式跟古滇国进行相应的联系。但是现实是这一点基本上行不通,因为通过江水逆流而上,很有可能付出的代价会比翻越后世川南地区甚至是穿越乌蒙山脉更为惨重的代价。

    张嘉师很无奈这一点,因为即使是在中国历史上相当著名的商路——茶马古道,恐怕眼下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甚至是连最基础的发展都缺乏。

    ……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的。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足以说明当时茶叶需求量之大,范围之广;

    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

    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茶叶来源:一是陕南茶,陕西南部属汉水流域,是古老的巴蜀茶区。

    记载,3000余年前,陕南的巴人就栽植茶树,饮用茶叶,并向朝廷进贡茶叶,是中国茶叶原生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二是南方茶,在湖南安化等地收购茶叶,运至泾阳,加工成便于运输的砖茶。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后世认为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大概如下: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夏见到了筇竹及木棉布,经询问得知,西亚有一条商路经身毒通往云南和四川。

    张骞被囚十年之后,回到汉朝,向汉武帝禀报了西域诸国的各种情况,并告诉他,汉域版图中的云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贸往来。

    张骞推测的这条蜀身毒道在上后世被一些学者称作“南方丝绸之路”,而这一条道路很有可能就是茶马古道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外族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当其时的东罗马帝国或者是阿拉伯地区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

    从茶马古道的情况来看,古滇国种植茶叶的规模眼下应该不算太大,但是这一个情况不代表古滇国并没有茶叶种植。

    相反,茶马古道很有可能是一个多种类茶叶的集散运输路线,而在古滇国地区的路段,最明显就是作为普洱茶的产区。

    当然庄蹻很有可能是击败了不少濮族才占据古滇国的相应范畴领域。

    作为茶叶最早种植的部落,据说在周武王伐商的时期,濮族就向周武王奉献茶叶用以拜祭。

    很有可能,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打算攻打古滇国,因为道路崎岖难行,而古滇国也扼守险要之地已久,最终放弃这样的行动。

    想到了这一点的张嘉师,无奈的只得放弃跟古滇国进行交流的打算。

    而事实上张嘉师不认为攻下古滇国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而付出的代价,说不定比起始皇帝时期开辟南方三郡更为惨重。

    所以对于大规模生产茶叶这种商品,张嘉师认为,眼下还不是最好的机会。

    最起码在能够做到内销之前,张嘉师不认为大规模种植茶叶,会有什么利润可言,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明显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改变的。

    ……………………………………………………分割线……………………………………

    除了茶叶之外,大秦帝国眼下同样已经有了瓷器的出现。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诸于许慎的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天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

    当时磁州的一些窑场都会生产到唐代。那么磁器的最初出现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称涵义一样,指的是磁州所产陶磁器。当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个河北南部一带的产品。这种磁器与瓷器在外观上肯定有区别。因此才以不同称谓加以记载。中记载“土贡延埴盎缶”当时磁州属于河北管辖,似可旁证“磁器”也包括盎缶类产品。在实物资料方面,磁州的临水曾经发现唐代窑址,墓葬出土过许多唐风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妆白瓷、酱褐釉瓷。这些都可以纳入“磁器”范围。

    由于磁器产量巨大,不仅行销范围扩展止整个中国北方,官民具获其益,还有许多输出国外。导致文献记载中出现以“磁”代“瓷”现象,建构出内涵丰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后“磁”“瓷”开始出现混用现象。

    元时陶瓷文献广泛使用“磁器”的称谓来指胎体坚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学者耶律楚材在卷96。〈七蜀钵脱。磁钵条》中咏道:“累累山果映磁钵,薄薄浊缪半瓦壶”。记载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词文枕上,彭城磁州窑仍然保留了“礠窑”之称谓。宋、金、元、明、清时期,我国各地许多生产陶磁的地名也统统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东的“磁村窑”,福建的\‘磁灶窑“,宁夏的“磁峰窑“,“磁器”用语风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窑场在中国北方陶瓷生产中心的确立,关于磁器的记载渐趋丰富。“磁器”一词得到各种解释,有了特定与明确含义。明代学者曹仲明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产地在磁州。产品“佳者与定相类,但无类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明记载为:“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缶罂之属,或绘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还有五彩陶瓷品种。

    实际上,自元代起磁州窑陶瓷大规模发展,产品覆盖面与影响力遍及全国,导致文献记载及实际生活中大量出现以“磁”代“瓷”现象。日本学者常石英明则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现以“磁”代“瓷”的现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设立“浮梁磁局”,就连景德镇陶瓷器产品也被称之为“磁器”了。

    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崇文门一带出现了专门销售陶瓷产品的“磁器口”街道。后来在重庆、南京都有了“磁器口”街道。连文学作品,如许多文学名著中如〈红楼梦〉也多用“磁器”而不用“瓷器”。的文献也使用“磁器”称谓。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鲁迅等的作品和日记中,亦常常使用“磁器”一词。磁器含义扩展范围之广,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在后世,因为需要推行文字规范化工作,正式规定以后通用“瓷器”称谓,不再提倡使用“磁器”名称。但在国外形成的结果却难以更改。如今日本与韩国至今仍使用“磁器”一词用于表述坚硬、洁白的陶瓷制品,而不使用“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