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一五一章

第一五一章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元代时期对于文字狱的记载较少,还可以有着另外一方面的佐证,那就是元代的戏曲方面的发展,可以说前无古人。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

    戏曲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虽然没有证据确认最早的戏曲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但是在战国后期,戏曲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员的谋生方式。

    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简言之,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

    元杂剧以一宫调之宫一套为一折。杂剧大抵四折,或加楔子,以补四折不足之意。楔子或在前,或在各折之间。——和,所看过的,都以四折为度;只有一剧有五折。

    即空观主人凌镑初所作内说:“北曲每本只四折,其情事长而非四折所能尽者,则又另分有一本。如吴昌龄的则有六本,王实甫的、、、、等各有二本,可证。”——北体每本只有题目正名四句,末句即以为本剧之总名;此似由金题目院本之唱题目而出,即歌唱之先,有人报告全剧大意。

    元剧中每折唱者只限一人。若末或旦,他色则有白无唱。白又有“全宾”、“全白”之分。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元剧之词,大抵曲白相生,各尽其妙。北曲最重衬字,务求清俊。务头亦甚精研。

    元剧所用曲,多出于金院本之大曲,及唐宋词,及隋唐以来雅乐诸宫调中各曲。出处有三个分别是大曲、唐宋调、诸宫调。

    谱,文,和声,是曲之三大成分。文又为律与韵加声韵,是声韵居元曲中之过半数,不容不注意。元人用韵极细。有六字三韵者,如王实甫内云:“忽听,一声,猛惊。”“自古,相女,配夫。”

    又云:“臂中,紧封,守宫。”又:“醉烘,玉容,微红。”云:“女郎,两相,对当。”云:“怎么,性大,便骂。”云:“不妨,莫妨,我当。”——俱三韵六字,稳贴圆当。

    元朝时期的曲艺分类以戏曲作为主体,杂剧,套数,小令为旁支:

    戏曲是元曲中最长的,有的十二折一本,有的三十二折一本,更有的四十余折一本。如吴昌龄的,王实甫的、等,各有二本或四本可证。

    杂剧之名始于宋,却是元曲中最盛之一种,成了文学的中心。杂剧异于戏曲处,是每本只有四折,楔子有无亦不定,每折中唱者只限一人。

    套数是合一宫调中的诸曲为一套,歌时只用弦索,略似杂剧中的一折;但无道白,且都是自叙,不尚代言。以此别于整套戏曲,或称散套。

    小令是很短很可爱的一种小调;略似宋词的一阕,至多不过五十八字,以此别于中调长调。

    元曲除了以上的四种外,还有院本,是金代院本之遗留。谓:“有白有唱者名‘杂剧’,用弦索者名‘套数’,扮演戏文,跳而不唱者名‘院本’。”沈德符说:“院本者,本北宋徽宗时五花爨弄之遗,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初与杂剧本一种,至元始分为两,迨明则院本不传久矣。”

    但据明周宪王杂剧的院本看来,则是有白有唱,同于杂剧,只是唱者不限一人而已。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

    元代的戏曲大师以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等人为代表人物。

    而从关汉卿的相关记载来看,关汉卿的戏曲剧本大部分已经可以作为文字狱的范畴来进行处置:

    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客观上来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时期过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短暂复辟。元帝国统治者对汉人的过分盘剥势必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

    很快汉人农民阶级的先锋性体现出来,在部分知识分子参与下,完成暴力起义,建立明朝。封建制继续得以维系,并进一步中央集权。

    在这个时而倒流,时而集权的背景关系中,诞生了一批关汉卿这样,由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广了关汉卿的见闻,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蕴也更加深厚。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关汉卿的人生映衬着浓郁的时代背景,他必须承担起宣扬反抗精神的历史重任。

    同时,也因为封建制度的松懈,女性权利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普通妇女形象,比如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女性意识觉醒投影到作品当中,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给予关汉卿的伟大馈赠,亦影响到后世对他作品前沿性的盛赞。可关汉卿并没有放大出所应有的先进性,在对社会弊端的揭露程度上,都只是略微的碰触。

    通过个人的悲剧,没有达到延伸及社会共体的高度。不过,我们应该理解,中国的思想运动远没有形成像欧洲一样的风潮,元代等级制度严密,任何不利于贵族统治的言论都会引来株连九族之祸。

    但就而言,关汉卿已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其中极具浪漫色彩的描述,秉承东方传奇衣钵的故事构建,可以说是对唐宋传奇小说的伟大复兴。

    其中犀利的批判意义,也只有少数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得以具备。可往往他们的人生和结局,也是非常潦倒的。

    此后,王实甫的在这个模式上又有新的创新和探索,但都是在封建婚姻和自由恋爱的杠杆中寻找支点,缺乏划时代的作品。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束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萌芽,甚至出现历史倒退。

    可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前后时期的士大夫阶级,既有其独特鲜明的觉悟性,又有其阶级局限的不可磨灭的滞后性,不能担当思想启蒙运动的重任,也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土壤。

    元末夏庭芝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

    南宋灭亡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套曲。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懋循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这种观点明确指出关汉卿的戏曲已经算是触犯了当其时元帝国统治者的相应底线,但是最终,关汉卿并没有遭受到官方的“处罚”甚至是因此被杀。

    是关汉卿在听说了的传说之后,创作出来的著名作品:

    东海孝妇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其主角本名周青,出自与。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

    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孝妇被杀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亲自祭奠孝妇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来。干宝在中记载孝妇死时青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幡而流下。

    但是有点意思的是,作为女主角的周青的籍贯或者是指这个传说发生的地方,却有两种说法:

    郯城县说法:据史料上记载,汉时的东海郡郡治就是现在的临沂市郯城县,那么窦娥的原型东海县寡妇周青确乎是有此人了。现郯城县城东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坟墓称作孝妇冢,葬的大约就是周青的尸骨。最初的孝妇冢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直到清初才得以重修,旁边还立着康熙皇帝题写的碑文。

    连云港说法:自从元时关汉卿著名的问世后,东海孝妇也跟着出了名。根据民间的传说,周青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如果婆婆不是她杀的,白血冒三尺,”,结果死的时候,果真是白血三尺,她流的是白血,现郯城县南有村名“白血汪”,后因名称不吉利,遂改名为“郯南村”。

    东海郡为连云港的古称,在东海郡被废之后,东海县仍然存在至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阳街道作过东海县的县治。

    在东海孝妇死后三年,这里就建立起了东海孝妇祠,以及东海孝妇冢,但二者都在后世的一个时候被破坏。

    如今,在原址上,有关方面重建了东海孝妇祠。“汉东海孝妇祠”,是海属地区470多座寺庙道观中历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之一。

    窦娥的故事由于元关汉卿的戏剧唱响大江南北以后,更是家喻户晓。

    但是从历史角度而言,东海孝妇的故事始现于,那么以汉书出现之前的时间作为标准,那么“东海孝妇”故事发生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当其时的东海郡所在地。

    东海郡的位置记载为:

    东海郡在秦代又称郯郡,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灭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陈郡、薛郡。

    谓秦时分薛郡置郯郡,治所在郯县。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

    武帝元鼎三年,分东海郡南部数县置泗水国。成帝元延四年,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大部,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东部一带。

    而从一般的情况而言,郡守断狱一般是在郡治所在地,那么东海孝妇的故事发生所在地,应该以当其时的郯县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书来自htt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