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宋祁虽然在东胡的经历,让他也比较善于骑马,但是在这几年的军旅生涯当中,宋祁更加喜欢作为一个重步兵进行步战。

    他在这一场战斗当中,一开始同样是使用秦军重步兵的标准配备来进行作战杀敌,但是战斗到这个份上,宋祁早就将手中的盾牌扔掉,换上另外一柄在其他重步兵战死之后,遗落在战场上的偃月刀,挥舞着两柄偃月刀不断对匈奴人的骑手或者是被射落下战马,但是只是负了轻伤的匈奴人进行砍杀。

    即使是砍杀了十多个匈奴人或者是数匹马,但是偃月刀并没有明显的卷刃甚至是出现裂纹,而宋祁手中的两把偃月刀的缺口,主要是跟匈奴人的弯刀以及其他兵器的锋刃碰撞在一起之后被崩开的。

    这一点情况,并不影响这些偃月刀的战斗效率。

    在材质方面,使用生铁水灌注而成,然后经过打磨制作的偃月刀,在硬度以及重量方面都不是很如人意。这个时候的大秦帝国,已经有百炼铁甚至是经过更多次繁复冶炼制作出来的精铁甚至是钢材质的武器。

    但是就这个时候的军事配备水平而言,张嘉师很清楚这些精炼制作的兵器,在量产规模方面,无疑是一种硬伤。

    毕竟制作这些精制武器的难度以及所需要耗费的相应材料,无疑是更多。所以就量产兵器而言,这些精制武器眼下是无法满足张嘉师以及大秦帝国制式武器的需要。

    偃月刀尽管是一款相对较为粗糙的武器,但是在作战效率方面,甚至是不亚于一些复合青铜合金冶炼而成的精良武器。

    因为偃月刀的刀身较厚,尽管生铁较为硬脆,但是因为有一定的厚度以及整体重量相对较大,在与一些兵器的碰撞当中,这些偃月刀反而能够轻松破开对方的精铁甚至是钢材冶炼出来的武器。

    但是跟一些武器碰撞在一起之后,锋刃出现一定的缺口,在某个意义上无可避免,因为偃月刀的材质主要就是生铁。<>与很多武器相比,其较为薄弱处的硬度还是无法维持这些武器的完整性。

    当然,这么一个情况更多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细节。

    宋祁很清楚,大秦帝国的制式偃月刀,有不少人都认为它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武器。除了这种偃月刀的杀伤距离较短之外,在很多方面而言,这种偃月刀更多就是一款优秀武器。

    当然。想要使用好这种武器的相应的需求很高,尤其是对身体平衡的控制力以及腕力。若是两种力度的控制无法满足相应需求,就算是一个老兵想要使用好这款兵器,难度都不是一般的大。

    而宋祁不知道的一个事情,是张嘉师麾下的制式兵器比较复杂,但是对于重步兵的配置而言,基本上清一色的偃月刀,就说明了张嘉师除了在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其较为优秀的作战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为即使他使用定秦剑,也无法轻描淡写那般。将这种偃月刀的刀刃到刀背直接砍断。

    毕竟这种偃月刀的厚度也很大,而且是以一种三角形的设计方式向后延伸,更加是变相增加了这种偃月刀的力学优势。

    而且能够担任重步兵的人,使用这种偃月刀跟敌人进行砍杀,一般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这也就是张嘉师为何发展了很多武器,但是对这种偃月刀没有太大的改进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很多方面而言,这种偃月刀的作战效率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余地。而且需要顾及到一些方面的思考之后,修改过的偃月刀样式无疑是在很多方面对减弱了这种灌注方式制作出来的偃月刀的制作优势。

    所以,尽管张嘉师因为军事方面以及其收入的有所提升,大秦帝国的军事装备的性能以及技巧提升都有了不少的进步,比如说一种小规模装备的,比较简陋的板甲。<>以及那种根据唐刀制作而成的弧形长刀,更多是张嘉师的一种国力的体现的改进。

    毕竟若是其总体实力较差,张嘉师并不会将这些武器的生产提上日程。

    因为这些武器的成本以及性能往往是成为正比的。就以那种比较原始的板甲而言,其整体防御能固然比起铁札甲有不少程度的提升,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板甲的成本以及制作,维护难度都相对较大。

    这也是张嘉师只是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原因。

    大秦帝国眼下的科技水平。因为有了张嘉师这个穿越者的出现,在整体而言有了超越时代的发展,并不算奇怪。

    但是张嘉师知道,即使是整体有了划时代的提升,只不过对于一些确实是无法跨越过去的门槛,张嘉师知道,就算是他想要在这方面取得相应的建树,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毕竟很多事情不是仅仅凭借一种模糊的概念就能够做出实际的成品。

    就以眼下的青霉素培养而言,在很多方面的成绩都有不错的进展,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青霉素提纯方面,这真的是眼下缺乏相应化学基础的大秦帝国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

    罗马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张嘉师很想吐糟一句,那就是那些“同行”在穿越到其他空间之后,能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跨越性进展。这么一个情况无疑是一种扯谈。

    毕竟经历过很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之后,张嘉师再也无法认为穿越者是万能的想法。

    分割线

    眼下的大秦帝国,在很多方面受到张嘉师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军备方面,大秦帝国有着不少在后世才出现的冷兵器样式甚至是雏形的热武器。

    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办法让大秦帝国彻底站在这个世界巅峰。<>因为大秦帝国的不少武器装备确实是非常先进,而且效率也提升不少,但是大秦帝国的整体国力经历了数年的时间下滑很严重,即使是面对这个世界当中,已经发展为一股强大势力的匈奴人,在很多方面而言,已经无法与当初河套阴山之战的暂时巅峰的大秦帝国相比。

    所以。张嘉师知道,在眼下这么一个情况,尽可能的恢复大秦帝国的国力。

    张嘉师认为大秦帝国眼下恢复国力的最根本问题就在战乱期间的人员减少太过严重。

    但是这么一个情况也不是在短短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就有根本改变的。

    大秦帝国在始皇帝时期的巅峰人口当中有着约莫二千万以上的人口,但是在秦末乱世过后,大秦帝国的整体人口数量削减到只有不到一千三百万,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程度的人口减员情况。

    在越是战乱的地区,比如说三川郡。赵郡,齐国故地等几个郡。其人口减员是非常严重的。若是算上了被乱军屠戮的城阳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这些地方的人口减员已经不是严重能够概括,而是可以说十室九空甚至是了无人烟。

    张嘉师很清楚,想要改变这些地区的荒芜,迁移人口是不错的办法。但是眼下的大秦帝国可以说到处都缺人。张嘉师自己同样也不认为拆东墙补西墙是一个好事情。

    所以,在人口迁移方面,张嘉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不影响人口相对密集,而且有了一定恢复性发展的地区的前提下。每年都进行分批而数量较少的人口迁移,增加对一些相对比较富饶的地区的恢复能力。

    这一种情况固然是很缓慢,但是从很多方面而言,这也是眼下大秦帝国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

    另外一方面,张嘉师也不是没有思考过一点,那就是对看起来比率很大的军队进行人员裁减,减少相应方面的压力。

    但是白起。陈平甚至是萧何等人都不认为这个方式会有很好的效果。相反,这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白起认为,眼下大秦帝国的情况能够参照宋朝初建以及明朝初建的相应制度。

    宋朝的冗兵问题,在宋太祖初期已经算是埋下祸根:

    两宋的募兵制宋朝的禁兵、厢兵、屯驻大兵等都实行募兵制。北宋检选禁兵时,初有“兵样”,按身长、体魄划分若干等。分送诸道,令如样选募。以后用木梃代“兵样”,差以尺寸高下。对应召者,根据身长、体魄以及技巧等确定等级,再按等级编入不同部队。

    凡“亢健者”拣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厢兵。应募以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面涅臂为号,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为兵。兵员空缺则有时从子弟中补选。如果逃亡或犯罪,惩罚极重,甚至株连亲属和乡里。每遇凶年饥岁,就大量招募破产农民,又往往收编“盗贼”为兵,即所谓“除盗恤饥”。在兵源缺乏时,也捉民为兵。罪犯也成为兵士的来源之一。

    但是从更多方面而言,宋朝的冗兵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其冗兵在某个意义上减少了内部起义的概率。

    当然,这种好处是见仁见智的,因为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确实是算相对较多,但是其规模而言,并没有类似于秦末乱世,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以及隋朝末年的起义那么大的规模。

    在某个方面而言,冗兵确实是保证了宋朝减少在农民起义方面的扩大化。

    而明朝时期的冗兵,在表面上比起宋朝的冗兵危害较小。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明朝的军队,吃空饷情况很严重,若是综合而言,明朝的兵制在后期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因为明朝时期的部队兵制,演变到后期,其战斗力是比起宋朝时期的冗兵更差。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初期的来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这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黄册编造之後更加以确立。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尽管如此,日久军户仍日渐减少,庞尚鹏主张:“清查隐占,均平粮额,开垦抛荒最为目前急务”,因此後来有使因犯罪而充军者入军籍之方法,被称作恩军或长生军。

    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如影响所有民间秘密宗教的罗教创始人罗思孚,本是一名戍军,後来找人顶替之後,才离开军伍。

    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国家以工匠生产。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後,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

    一般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但由于军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人民,使乡里间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无减。

    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时开始有募兵之举。

    这也就是明朝初期的卫所军制度的相对情况。而实际上,在明朝的洪武后期,卫所军的战斗力就下滑得很严重,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靖难之役当中,拥护建文帝一方面的势力多次被朱棣击败的原因所在。

    在白起的认为当中,张嘉师最好是不要随便改变眼下的军队配置,因为在很多方面而言,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固然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负担,但是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一个国家真的会完完全全在作战的时候才会招募兵员来应对战争。这么一个情况只会让一个国家的国防形同虚设。

    而到了在确定跟匈奴人撕破脸面之后,张嘉师最后也放弃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犹豫想法,因为既然确定了自己以及大秦帝国,在短时间内将会跟匈奴人进行一次全面战争,眼下进行裁军,无疑是一种蠢到极点的事情。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