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定秦曲在线阅读 - 第二零五章

第二零五章

    在中医方面,似乎一直流传着一个基础,那就是一个有着精湛医术的医师,必然会对大量的草药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当然,这样的认识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而是他们从前人留下的典籍或者是他们的师父的言传身教所掌握的知识。

    而在中国的医学典籍当中,对草药的药性有着很大的一部分重点描述。这一个情况可以从类别的医学典籍得以证明。

    ……

    类别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作为中医架构的重要基础。

    最初期的类别典籍就是作为中草药的重要描述基础的。

    又称或,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该书最早著录于,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以及清顾观光辑、日本森立之辑。

    书中药味365种,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

    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以药物配伍为例,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

    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则。

    中对于所收录的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进行了简要的记载与描述,这无疑是早期临床药学宝贵经验的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而且各种药物主治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约有170余种,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此外,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

    而在之后,很多朝代都对类书籍的编纂很是重视。

    在唐朝前期,则是出现了,而在宋朝时期,类的书籍已经相对较为成熟。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下数本:

    ,古代中药学著作。简称,又名。宋苏颂等编撰。,共20卷。目录1卷。

    图成于1061年.本书收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固,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

    苏颂在集贤院校理任上,与同时代的药物学家掌禹锡、林亿等编辑补注了一书,校正出版了和,在此基础上,独力编著了二十一卷。

    宋仁宗于嘉祐三年命苏颂等编撰。一名。二十卷,目录一卷。成书于1061年。本书搜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

    评价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

    原书已佚,佚文及图见于。

    简称。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共31卷。唐慎微编著。

    唐氏鉴于、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因此,本书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本书在宋代曾几次修订,在大观二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至政和六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绍兴二十九年又作校定,名为。后于淳祐九年,有平阳张存惠将寇宗爽的随文散人书中,作为增订,因又改名为。

    是在掌禹锡和苏颂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全书共31卷。第1、2卷为序例,以后各卷,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图经外草类、图经外木蔓类,凡13类,叙述药物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书内容丰富,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增加药物660种,有药图294幅,分类较有系统,论述也较周详。书中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据统计,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总之,对宋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问世之前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学著作,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该书虽为民间医家个人著作,但由于它的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流传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视,宋政府后据依校刊增订为、、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

    历代刊本中,有将书名“备急”改作“备用”者,但其内容并无差异。将寇宗奭中的药物内容逐条邓以合编,改称。此后各种刊本都是该本的复刻。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与合编的刊本,称为。

    ……

    而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类医学典籍,这种医学典籍被称之为。

    为古代汉医专著,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著作。见。五卷。唐李珣撰。本书杂记南海郡县药物的产地及功能主治,原书已佚。

    原书六卷,至南宋末年亡佚,所叙述的药物散见于及等书。今存佚文中,有药物124种,其中16种药物为首载,如车渠、金线矾、波斯白矾、瓶香、钗子股等。该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兽、鱼虫、果等6类,详论药物形态、产地、品质优劣、真伪鉴别、采收、炮制、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

    后世认为的主要成就如下:

    1、广收海药,稽其原委。该书注明外国产地的药物达96种,如金线矾“生波斯国”、人参“出新罗国所贡”。

    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虽佚文仅存药百余种,但引用之书多达40余部,如汉书、唐志山海经等。对药物描述颇为详细,如荜茇味辛温,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醋心、产后泄痢。

    3、记载岭南药物。该书增加前人未载的岭南药物9种,如海红豆、海蚕沙等,详述岭南药物性味、功用畏忌,如冲洞根“味辛温”、补骨脂“恶甘草”。

    ……

    而类书籍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以上的几本著名类典籍,而是明朝李时珍所编纂的。

    本书来自http:////.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