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大宋医学院
书迷正在阅读:女相倾国:帝王独宠妃、三国英雄谱、爆笑婚约:极品小萌货、玄宇宙、九泉归来、吟天苍、都市全能高手、大道凌天、衣纺天下、网游之化仙
显德三年,四月初一日下午,赵德昭跑去赵匡胤的福宁殿中,与此同时他手中拿着韩熙载的书画,今日他除了送画,也是商议一下成立大宋医学院之事,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是赵德昭现在要考虑的一件事情。
赵德昭背后拿着一副画,步入福宁殿,见赵匡胤正在看奏疏,他抬头看了一下赵匡胤。
赵匡胤听见张德钧奏报,早就注意到赵德昭前来,只是他故意装作没听见,而且最近武德司监视京城的各种风吹草动,也能探查到一些事情。
京城内的事情,武德司非常有把握,最近官员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小动作,不过对于蜀国成都出现的那三份奏疏,有官员上奏称并不知情,而且三份奏疏乃是吕余庆随身携带,不可能在他未到成都前就已经散布到成都每个街头巷尾,此事居然调查也没有一个头绪。
后来从王全斌、曹彬等人口中得知无庸子道长乃是此次入蜀的大功臣,而无庸子与自己的儿子走得最近,或许是自己的儿子所为,可是一想到自己年纪十四周岁的儿子,拥有妖孽般的天资,赵匡胤想想看也就非常高兴,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匡胤不希望自己儿子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对于辽国五坊人叛辽一事,赵匡胤也或多或少听到一些消息,而且他听说五坊四十户无缘无故就在辽国失踪,也不知究竟是何缘故,不过辽部帐大室韦酋长寅尼吉叛乱这件事情,对于宋国而言,辽国越乱越好,最好能够处于分裂状态。只是当前虽然灭了蜀国,可是还要在蜀地调任官员治理,此事须颇费些章程。
赵德昭见到赵匡胤一会儿笑,一会儿愁眉苦脸的神态,他道:“爹爹,孩儿最近得到一幅由江南唐国韩夫子所绘制的一副书画,呈送给爹爹,希望爹爹喜欢。”
“哦韩熙载的书画,是不是最近在范太傅府上,昭儿与之互换的那副画。”赵匡胤出宫探望范质病情的时候,就曾经听范府上的人说起,而且赵德昭两幅字帖,词赋兼备,赵匡胤后来命范府上有人抄写赵德昭当日所写的词赋,范府上下传来给赵匡胤一看,赵匡胤当即就看待了,一首词是写剑门关一战的,而另外一首赋取题目六国论。
听了赵德昭所说,赵匡胤忽然记起六国论中的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赵匡胤忽然笑道:“昭儿赠送韩熙载的这首赋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赵德昭憨笑道:“爹爹明鉴,昭儿所写的这首赋确实也以暗语的形势,让韩夫子认清当前的形势,明珠暗投,在送词赋之时,还刻意提醒让他在宋国多呆一阵,唐国眼下虽好,可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唐国李煜不过是个多情才子,却辜负了江南大好的河山,李煜此人注定是守不住的。”
“昭儿有心了。”
“爹爹见笑了。”
赵匡胤见到赵德昭没有要走的意思,问道:“怎么昭儿还有其他事儿”
“爹爹,自然还有其他的事情,昭儿今日前来,另有一件大事要与爹爹商议,此事关系重大,请容昭儿一一禀告。”赵德昭开始切入正题。
“孩儿最近时常出入范府,也让刘太医看了范太傅的病情,只要及时调理,范太傅的病情就能控制住。后来孩儿一想,这天底下,还有许多人处在生病中,这人生病了自然是要吃药,可是那些穷苦人家因为付不起诊金,就要卖儿鬻女的,此事已经严重影响我大宋的天威,父皇的天威。”
赵匡胤听到这里以为是赵德昭向自己购买药材甚么的,然后免费为百姓看病,为他们提供看病的诊金,这点他倒是这么认为,不过此事并不能完全做到,只是天底下百姓岂止京城的百姓,还有千万黎民等待救赎。
孰料,赵德昭说到这里,借用一个历史典故来,他接着说,“而且纵观历朝历代,杏林世家,医学术士皆是家传为主,其他苦学医术之人并不能得到其他祖传的秘方,导致了许多救医良方的失传,昔年孙思邈听闻世家子弟手上有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想借阅一番,却不得而知,后来到他年老的时候才从唐太宗那里看到了药方,可惜扁鹊、华佗、张仲景以及孙思邈一些医学大家的药方有些失传了,导致后人也无法得知,也就失去了传承。”
赵德昭最后再次说道:“昭儿希望爹爹为天下苍生考虑,建立大宋皇家医学院,吸引各地杏林高手来京,救死扶伤,恩施百姓。天下子民必将世代牢记爹爹的恩惠。”
赵匡胤没想到赵德昭说的是这个,开设医学院,这个建议不错,既可以吸引天下杏林前来,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救死扶伤的大夫宋代之时开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出来,这样也可以起到传承医术、实惠百姓的作用。
赵匡胤神情严肃道:“昭儿,此事干系重大,明日早朝上,朕自会让你出面上疏,然后百官朝议之后再行决定。”
“多谢爹爹。孩儿这就回去准备奏疏。”赵德昭说完,就从福宁殿出来,转身回去寝宫。
次日初二日早朝,百官入朝,朝会之上,各部官员开始汇报地方上的政务民情,一一呈送上龙案,赵匡胤也一一探讨了各项政策的利弊。
这时候,赵德昭见时辰差不多了,立即起身奏报成立大宋医学院一事,此事一传扬,即刻在朝堂之上立即炸开了锅,不过因为有大宋皇家军事学院这个特列在先,朝臣倒是对这个医学院也不陌生。
当朝相公赵普立即道:“陛下,医学院之事事关民生社稷,魏王殿下的这个奏疏若是能够推行,则可恩施百姓。”
朝中赞同的大臣毕竟有许多,诸如赵普、窦仪、陶谷、楚昭辅等人。
反对之人则认为医学不过是不入流的小道,不过最后也被反驳,除非你生病了不去看医生。
赵德昭这时候再道:“父皇,如今范太傅等老臣因为病痛缠身,而远离朝堂,儿臣恳请父皇下旨,每月初都让太医院太医们前去各府大员的府上,免费为大臣们检查身体,这样也可以减少病患,及时治理。”
赵德昭说这句话的时候,倒是让许多大臣想到了大宋开国之初,有许多大臣因为病患而相继离世,最后朝廷损失了许多文臣武将,对大宋朝廷而言也损失重大。
而且魏王所奏也是为了自己等臣子身体着想,因此心中甚是感激,看向赵德昭的目光也和善了不少,那些个刚开始反对之人也投去感激的目光,只是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面上虽然看似平静,可惜心中有一丝不悦,为何自己辛辛苦苦办事,却得不到首肯,反而自家侄子魏王赵德昭一份奏疏,就引起朝中大赞,今日看朝中大臣的表情,赵光义心头就感觉自己始终是低人一头,不过他并不服气,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压过自己侄子一头。
赵德昭回到自己的位置,既然朝中大臣尽数都支持自己,那么自己
赵匡胤也想起了慕容延钊等人,他道:“准魏王上奏”
“谢陛下。”
“多谢父皇。”
接下来就是医学院的各项章程,首先在开封近郊选择一块地方,选址建设医学院,从四月初二日开始,大宋朝廷开始了大宋医学院的所有工程,建筑材料沿着汴水相继运送到西门梁门外。
除此之外,赵匡胤下旨招揽天下会些医术的百姓,招收学生,切磋医术,太医院太医也亲自出马考校出题,在城北贡院外边,招收学生,同时也招收大夫,在招收大夫的时候,主要考察大夫们的医术情况,然后择优录取。
刘翰等其他几位太医院太医都忙个不停。
医学院的事情暂时还在进行中,朝廷也下令将这一告示,派往各州县府衙,接下去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朝廷各部了。
天朗气清,赵德昭在初三日特意去了韩家,韩匡嗣这次亲自出门迎接,赵德昭今日前去特意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韩匡嗣,韩匡嗣知道后自然是感恩涕零。
“老朽多谢魏王殿下的安排。”
“韩老先生客气了,不知在开封住得还习惯否”
“多谢殿下,老朽还习惯。”
赵德昭与韩匡嗣说到了几句,去忙其他事情了。
而那边,三月底,韩熙载自从离开开封后,赵匡胤亲自手写一份书信,让人送往江宁府,而韩熙载坐船沿着广济河一路东行,去往潍州北海山东潍坊,祭奠先父韩光嗣以及其他韩氏祖先。
当年先父韩光嗣却被卷进了一场兵变,并且导致了韩熙载不得不南迁江南,以避祸乱。三十九年了,没想到自己在暮年还能踏上山东地界,二十岁时,韩熙载游学于洛阳,这次韩熙载往东,见识到了大宋境内的变化,一切都是新面貌,不再是颓败的农舍,衣衫褴褛的百姓,崎岖不平的道路,再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韩熙载立于船头,春风袭来,他不知道北海现如今怎么样了。
ps.多谢武悼华夏。
赵德昭背后拿着一副画,步入福宁殿,见赵匡胤正在看奏疏,他抬头看了一下赵匡胤。
赵匡胤听见张德钧奏报,早就注意到赵德昭前来,只是他故意装作没听见,而且最近武德司监视京城的各种风吹草动,也能探查到一些事情。
京城内的事情,武德司非常有把握,最近官员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小动作,不过对于蜀国成都出现的那三份奏疏,有官员上奏称并不知情,而且三份奏疏乃是吕余庆随身携带,不可能在他未到成都前就已经散布到成都每个街头巷尾,此事居然调查也没有一个头绪。
后来从王全斌、曹彬等人口中得知无庸子道长乃是此次入蜀的大功臣,而无庸子与自己的儿子走得最近,或许是自己的儿子所为,可是一想到自己年纪十四周岁的儿子,拥有妖孽般的天资,赵匡胤想想看也就非常高兴,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匡胤不希望自己儿子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对于辽国五坊人叛辽一事,赵匡胤也或多或少听到一些消息,而且他听说五坊四十户无缘无故就在辽国失踪,也不知究竟是何缘故,不过辽部帐大室韦酋长寅尼吉叛乱这件事情,对于宋国而言,辽国越乱越好,最好能够处于分裂状态。只是当前虽然灭了蜀国,可是还要在蜀地调任官员治理,此事须颇费些章程。
赵德昭见到赵匡胤一会儿笑,一会儿愁眉苦脸的神态,他道:“爹爹,孩儿最近得到一幅由江南唐国韩夫子所绘制的一副书画,呈送给爹爹,希望爹爹喜欢。”
“哦韩熙载的书画,是不是最近在范太傅府上,昭儿与之互换的那副画。”赵匡胤出宫探望范质病情的时候,就曾经听范府上的人说起,而且赵德昭两幅字帖,词赋兼备,赵匡胤后来命范府上有人抄写赵德昭当日所写的词赋,范府上下传来给赵匡胤一看,赵匡胤当即就看待了,一首词是写剑门关一战的,而另外一首赋取题目六国论。
听了赵德昭所说,赵匡胤忽然记起六国论中的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赵匡胤忽然笑道:“昭儿赠送韩熙载的这首赋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赵德昭憨笑道:“爹爹明鉴,昭儿所写的这首赋确实也以暗语的形势,让韩夫子认清当前的形势,明珠暗投,在送词赋之时,还刻意提醒让他在宋国多呆一阵,唐国眼下虽好,可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唐国李煜不过是个多情才子,却辜负了江南大好的河山,李煜此人注定是守不住的。”
“昭儿有心了。”
“爹爹见笑了。”
赵匡胤见到赵德昭没有要走的意思,问道:“怎么昭儿还有其他事儿”
“爹爹,自然还有其他的事情,昭儿今日前来,另有一件大事要与爹爹商议,此事关系重大,请容昭儿一一禀告。”赵德昭开始切入正题。
“孩儿最近时常出入范府,也让刘太医看了范太傅的病情,只要及时调理,范太傅的病情就能控制住。后来孩儿一想,这天底下,还有许多人处在生病中,这人生病了自然是要吃药,可是那些穷苦人家因为付不起诊金,就要卖儿鬻女的,此事已经严重影响我大宋的天威,父皇的天威。”
赵匡胤听到这里以为是赵德昭向自己购买药材甚么的,然后免费为百姓看病,为他们提供看病的诊金,这点他倒是这么认为,不过此事并不能完全做到,只是天底下百姓岂止京城的百姓,还有千万黎民等待救赎。
孰料,赵德昭说到这里,借用一个历史典故来,他接着说,“而且纵观历朝历代,杏林世家,医学术士皆是家传为主,其他苦学医术之人并不能得到其他祖传的秘方,导致了许多救医良方的失传,昔年孙思邈听闻世家子弟手上有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想借阅一番,却不得而知,后来到他年老的时候才从唐太宗那里看到了药方,可惜扁鹊、华佗、张仲景以及孙思邈一些医学大家的药方有些失传了,导致后人也无法得知,也就失去了传承。”
赵德昭最后再次说道:“昭儿希望爹爹为天下苍生考虑,建立大宋皇家医学院,吸引各地杏林高手来京,救死扶伤,恩施百姓。天下子民必将世代牢记爹爹的恩惠。”
赵匡胤没想到赵德昭说的是这个,开设医学院,这个建议不错,既可以吸引天下杏林前来,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救死扶伤的大夫宋代之时开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出来,这样也可以起到传承医术、实惠百姓的作用。
赵匡胤神情严肃道:“昭儿,此事干系重大,明日早朝上,朕自会让你出面上疏,然后百官朝议之后再行决定。”
“多谢爹爹。孩儿这就回去准备奏疏。”赵德昭说完,就从福宁殿出来,转身回去寝宫。
次日初二日早朝,百官入朝,朝会之上,各部官员开始汇报地方上的政务民情,一一呈送上龙案,赵匡胤也一一探讨了各项政策的利弊。
这时候,赵德昭见时辰差不多了,立即起身奏报成立大宋医学院一事,此事一传扬,即刻在朝堂之上立即炸开了锅,不过因为有大宋皇家军事学院这个特列在先,朝臣倒是对这个医学院也不陌生。
当朝相公赵普立即道:“陛下,医学院之事事关民生社稷,魏王殿下的这个奏疏若是能够推行,则可恩施百姓。”
朝中赞同的大臣毕竟有许多,诸如赵普、窦仪、陶谷、楚昭辅等人。
反对之人则认为医学不过是不入流的小道,不过最后也被反驳,除非你生病了不去看医生。
赵德昭这时候再道:“父皇,如今范太傅等老臣因为病痛缠身,而远离朝堂,儿臣恳请父皇下旨,每月初都让太医院太医们前去各府大员的府上,免费为大臣们检查身体,这样也可以减少病患,及时治理。”
赵德昭说这句话的时候,倒是让许多大臣想到了大宋开国之初,有许多大臣因为病患而相继离世,最后朝廷损失了许多文臣武将,对大宋朝廷而言也损失重大。
而且魏王所奏也是为了自己等臣子身体着想,因此心中甚是感激,看向赵德昭的目光也和善了不少,那些个刚开始反对之人也投去感激的目光,只是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面上虽然看似平静,可惜心中有一丝不悦,为何自己辛辛苦苦办事,却得不到首肯,反而自家侄子魏王赵德昭一份奏疏,就引起朝中大赞,今日看朝中大臣的表情,赵光义心头就感觉自己始终是低人一头,不过他并不服气,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压过自己侄子一头。
赵德昭回到自己的位置,既然朝中大臣尽数都支持自己,那么自己
赵匡胤也想起了慕容延钊等人,他道:“准魏王上奏”
“谢陛下。”
“多谢父皇。”
接下来就是医学院的各项章程,首先在开封近郊选择一块地方,选址建设医学院,从四月初二日开始,大宋朝廷开始了大宋医学院的所有工程,建筑材料沿着汴水相继运送到西门梁门外。
除此之外,赵匡胤下旨招揽天下会些医术的百姓,招收学生,切磋医术,太医院太医也亲自出马考校出题,在城北贡院外边,招收学生,同时也招收大夫,在招收大夫的时候,主要考察大夫们的医术情况,然后择优录取。
刘翰等其他几位太医院太医都忙个不停。
医学院的事情暂时还在进行中,朝廷也下令将这一告示,派往各州县府衙,接下去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朝廷各部了。
天朗气清,赵德昭在初三日特意去了韩家,韩匡嗣这次亲自出门迎接,赵德昭今日前去特意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韩匡嗣,韩匡嗣知道后自然是感恩涕零。
“老朽多谢魏王殿下的安排。”
“韩老先生客气了,不知在开封住得还习惯否”
“多谢殿下,老朽还习惯。”
赵德昭与韩匡嗣说到了几句,去忙其他事情了。
而那边,三月底,韩熙载自从离开开封后,赵匡胤亲自手写一份书信,让人送往江宁府,而韩熙载坐船沿着广济河一路东行,去往潍州北海山东潍坊,祭奠先父韩光嗣以及其他韩氏祖先。
当年先父韩光嗣却被卷进了一场兵变,并且导致了韩熙载不得不南迁江南,以避祸乱。三十九年了,没想到自己在暮年还能踏上山东地界,二十岁时,韩熙载游学于洛阳,这次韩熙载往东,见识到了大宋境内的变化,一切都是新面貌,不再是颓败的农舍,衣衫褴褛的百姓,崎岖不平的道路,再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韩熙载立于船头,春风袭来,他不知道北海现如今怎么样了。
ps.多谢武悼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