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谋定天下之扶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六章 夜谈

第一百零六章 夜谈

    保密起见,王启年没有动用酒楼的马车,带着方汉慢慢的散步出来门。

    在祥云坊漫无目的的逛了半天。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街道上的行人也少了起来,王启年便在路边栏住了一辆空马车。

    和后世的出租车一样,京师此时已经有了专门用来运送人的马车。这些马车分属于京师几大车行,通常接受租赁,你要是想去附近逛逛,或者想去附近天津卫等小城,只需要有一定的财产地位,或者能提供抵押物品,便能租个马车来往,省去了自己购置马车的麻烦。

    要知道马车不仅仅是一个车厢而已,大头还在马匹这边。而马匹的饲养可是很麻烦的事情,比后世的汽车保养麻烦多了。一不小心把马匹养死了,可没地方修去。

    倘若碰到生意清淡的时候,车行里马车有空闲,自然不会白白的放在车行里面闲着。

    车行老板便会安排车把子驾着马车在京师繁华的地段往来行驶,车顶上插着车行的大旗,旁边在插两面三角形小红旗,明眼人一看到就能知道。

    倘若客人赶时间,或者懒得走动,便能招手截停下来,花几个小钱,轻松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王启年拦住了一辆马车,和方汉登了上去,和驾车的车把子谈好了价钱,二十个铜子儿到西直门的周府。车老板等两人坐好后,招呼了一声:“走了”。甩响了鞭子,拉车的马匹便迈开蹄子,往前行去。

    此时大明境内,虽说东北建奴,西北匪乱,两边都不安宁,朝廷也穷的要死,经常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不过民间却相当豪富。

    大街两侧,都是两层三层的酒楼商铺等等。天色黑了下来,两边的商铺也已经上了门板打烊休息。不过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一两盏灯笼。

    这些灯笼天黑开始挂上,一般一支蜡烛刚好烧一个时辰。等灯笼内蜡烛烧完,路上的行人也断绝了,不续灯。

    单独一盏两盏灯笼光线虽然昏暗,架不住每家每户都挂。至于酒楼,那就更夸张了,门口往往架起火盆,室内则是小儿臂粗细的牛油巨烛。倘若从高处看来,便能看到整个京师都是一片灯火通明,绝对比后世的超先明亮多了。

    马车行进了一刻钟,便来到了周府,王启年特意嘱咐马车绕了一下,来到了周府后面。下了马车,旁边的方汉上前付了铜钱。

    王启年看了看四周没什么人留意,便低下头来,快步走到周府后门前。

    方汉走上前去,上下摇晃着门上兽头嘴里的铜环,轻轻的敲了三下。古代讲究礼节,连敲门的节奏都有讲究。倘若不是碰上十万火急之事,便只能先敲三下,等个几秒,再敲三下。(古代礼节,敲四下是报丧,所以后世有传说,敲门是人三鬼四,人敲门敲三下,鬼敲门敲四下。)

    连着敲了两次,门后传来了应门声。古代晚上没有电灯,光线较暗,很多杀人放火的事情都发生在晚上,所以晚上小门一般不轻易打开。

    看守后门的门子来到了门前,开口问道:“门外是谁?”

    方汉接口道:“贵府周淮安周管家的亲戚。劳烦和周管家通报一声。”

    门子继续开口道:“等着。”

    半柱香功夫,门内传来周淮安的声音,说道:“门外是哪位高朋贵戚?”

    王启年摇了摇手,止住了正要回答的方汉,接口道:“是我!”

    周淮安听出了王启年的声音,心下大奇,二爷怎么玩起这一手来了。吩咐门子开了门,领着王启年和方汉便进了府,直接带到了周祥春的书房。行完礼后,便退了下去,去找老爷禀报去了。

    少顷,周祥春走了进来,一见到王启年便开口道:“贤弟今天怎么回事?怎么放着大门不走,鬼鬼祟祟的走起了后门来?”

    王启年起身见礼道:“眼下东江正在风口浪尖,最近毛总兵又惹下了乱子,得罪了首辅周廷儒。小弟身为东江幕僚,不得不小心行事。倘若周首辅、袁督师等人知道小弟来了京师,说不得会派人盯梢。为了大兄和东江的安全,一切还是小心的好。能少惹等麻烦便尽量少惹点。”

    周祥春点了点头,却有点好奇,开口道:“贤弟曾言,格物第一,计谋第二,莫非这等细作之事,贤弟也有所精通?”

    王启年点了点头,开口道:“略懂,略懂。”(这话真不是谦虚,谁叫后世谍战剧太多呢。)

    周祥春继续开口道:“傍晚管家曾对为兄说过,东江有人前来找贤弟,莫非有何重要事情,贤弟才急着过来商议?”

    王启年开口道:“小弟正是因为此事而来,东江有人传来书信,毛总兵把首辅周廷儒给得罪了,此事可大可小。故小弟前来请教一二。”

    王启年继续开口道:“约莫十来日前,袁督师上折子弹劾毛总兵私通建奴,据说当时圣上大怒,急着处置此事,后来却没了下文。依照小弟估计,却是周首辅劝阻了此事。只是他也没安好心,这头劝住了圣上,另外一头就以此要挟,派人前往皮岛索要海盐之权。本来此事也好商量,周廷儒身为首辅,既然开了口,东江也多少会给点面子,分点利益出来。可惜周首辅所托非人,派去的人员太过嚣张,和毛总兵起了冲突,双方不欢而散。”

    周祥春开口道:“可是想托为兄在中间转圜一二?为兄在周首辅面前虽然说不上话,却和本院左都御史曹于汴曹大人相善,倘若能托的曹大人出面,应该问题不大。只是这打点费用没个三五万两下不来。”

    王启年听了此话,心头也有所得。自己一门心思的想用计谋,却没想过用官场手段解决,这说明自己的心态还没转变过来。对付外敌,例如建奴等,自然是计谋为上。至于内斗,还是官场规矩管用,看来以后要多往这方面动心思了。

    不过此次却不能这么办,首先不想周祥春这个盟友暴露出来,都察院毕竟是管理言官的,倘若被人找到站队的证据,周祥春这个佥都御史也做不久了。另外一点,如果自己所猜不错,温体仁应该已经在周廷儒后面磨刀霍霍了。与其花银子去向周廷儒低头,还不如把这事拖一拖,拖到温体仁出招。实在不行,大不了投温体仁去,眼下虽说温体仁还没势力同周廷儒硬抗,不过护住个把人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王启年便开口道:“感谢大兄代为筹划,事情应该还没严重到这个地步。三五万两倒是小事,东江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这么办必然让大兄和东江的关系暴露出来,给了曹大人把柄。少不得以后会受制于人。”

    周祥春心里也有点小小的感动,义弟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以保护自己的地位为重。便开口道:“也有道理,贤弟的意思,当如何应对"

    王启年开口道:“不知道大兄可曾和这周首辅打过交道,其人性情如何?”

    周祥春开口道:“为兄身为左佥都御史,管辖十三道的御史中的七道。平日里对下则是和管辖下的都御史打交道,对上则向副都御使汇报。倒是很少和其它衙门的人员来往,更别提周首辅了。”

    王启年想了想,继续开口道:“自从周廷儒登上首辅之位后,都察院可有何变化?例如内阁发与都察院的文书,课责期限之类的是否变严了?”

    周祥春回忆了下,想了想开口道:“要不是贤弟提醒此事,为兄还真没发现。果然是如此,以前成阁老在位之时,大家都是和光同尘,内阁的条子下来后,大家都是商量着办,往往第二日、第三日才会回复。到了周首辅上位之后,课责严了很多,当日下的条子,当日必须有回复。”接着压低声音说道:“这些事也不瞒贤弟,以前成阁老之时,事情要商量清楚了才会回复,往往不会有大错。周首辅上位后,过于苛责,有时来不及回复,咱们也会随便糊弄一下,便上交了去。”

    都察院如何糊弄内阁,王启年倒是不如何关心,继续开口说道:“大兄可知这周首辅心胸如何?”

    周祥春想也不想,开口道:“此事为兄倒是知道。周首辅上位之后,短短一月之间,中书舍人遭贬斥的便有数人,来都察院下条子的人就前后换了三位了。可想而知,此人必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

    王启年脸色变得难看起来,开口说道:“怪不得这厮能得皇上圣眷,原来和圣上一样,都是cao切之人。只是此事就麻烦了。依照小弟的猜测,周首辅很快便会蛊惑圣上早日派人前往东江。而且派往东江之人必然是其党羽。到时候好的结果是夺了东江的海盐屯田,坏的结果是派人替换了毛总兵。这么一来,说不得辽东局势便会即可败坏。”

    周祥春点了点头,开口道:“此事可有办法挽回?”

    王启年开口道:“咱们最头痛的是时间仓促。就怕派往东江之人日内就出发,很多计策根本没时间来安排。倘若能争取到一个月的时间,小弟还是有把握了了此事。”

    想了想,王启年继续开口道:“大兄能否提前打听到派往东江之人?倘若此人贪财,拖延此事还是有机会的。”

    周祥春笑了起来,开口道:“这就没问题了,京官哪有不贪财的?为兄明日就托人打听此事,放心吧!为兄下面的御史言官们消息灵通的很,否则也没那么多机会弹人了。”

    王启年起身行礼道:“那一切就拜托大兄了。待到定下人选后,小弟自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