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梦穿康熙换乾坤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君主对臣子的绝对信任都是不应该存在的。纵观数千年历史,只有对君主绝对忠诚的臣子层出不穷,却没有对臣子绝对信任的君主可以长治久安。这在“家天下”的时代,不言自明。

    福临虽然坚持“用人不疑”,却绝不能以为他就真的笃信这一套。皇帝越是深明大义,越应该准确理解其深刻用意:满清入关不久,天下未靖,对于汉臣,无论在旗在民,都要极力拉拢,才能确保满洲统治。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收服汉臣的重要性——

    顺治年间,全国所有地方总督一级官员,汉人占了百分之百!其中汉军八成,汉民两成。到了州府这一级,汉人官员仍然占了百分之百!只不过汉民占了八成,而汉军就降为两成。也就是说,无论满蒙,在地方政权之中,占据一把手位置的数字,是一个响当当的“零”!

    推而广之,结合清初顺治年间的遗民东北政策,其时即使是在关外,除了盛京附近业已形成的旗民格局之外,广袤的东北大地,几乎所有的郡县、乡村,都是汉臣当家!

    福临如果不一而再再而三得对汉臣表示完全信赖,就需要对全国的地方官进行大换血。而这一点,在当时根本做不到!即使是整天介说对汉臣完全信赖,好些个前明遗臣。不还是像李际期、李雯一样,冷不丁就发觉自己成了皇汉的汉jian一般,瞬间心灰意冷,自甘堕落?

    所以,表面文章必须做。只不过,私下里对汉臣,特别是手握大权的汉臣做一些监控与防备却是必要的。中央层面的六部满汉分列,地方驻军八旗的监视,都是重要的布局。

    但弘毅为什么还要罗哩罗嗦、喋喋不休,非要在“用而疑之”这个“浅显”的道理上纠缠不休呢?问题的根源还是郑芝龙此人的与众不同!

    郑芝龙在弘毅的历史观中。是一个另类。最为关键的。是他较早接受了西方的重商主义思潮影响,大兴海上贸易;同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有着扬名立万、永载史册的精神追求;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汉人。又不可能死心塌地真得效忠入关不久的满清政权。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弘毅决定在自己的十七世纪中叶历史中,给他更大的发挥舞台,用他的行动。去开拓一片中华文明本应有可做选项的一条新路。至于是什么新路,当然不能向满洲皇帝合盘托出!

    现在,弘毅的首要任务,是好好阐述对郑芝龙“如何用”和“如何防”的问题!

    “用而疑之,疑而防之?对同安王此策,玄烨如何规划?”福临总结了一下儿子的言论,故意增加了“对同安王”这几个字眼并加以强调,是为了尽量大小汉臣的鼓励和忌惮。

    “皇阿玛,儿臣以为,用者在四处。”弘毅准备简短作答,一方言多有失。

    “一者,用其‘尤善海商’之能于海路官家商队,以广取厚利,贴补府库、充盈军资、体恤民生;二者,用其‘崇儒安土’、之愿于陆上郑氏家族,令他满门光宗耀祖,以安定东南,使其子郑森等人感念皇恩、永不‘反朝’;三者,用其‘冒险犯难’之性于提领东南水师,以提带将士水性战技,进而拓海自强,保我大清领海属海安定;四者,用其‘兼容包蓄’之心于钳制红毛西人,许其父助子业以豢养郑氏兵力,图谋早日收复台湾。”

    “嗯,不错。诸位爱卿有何见解?”福临很是赞同,同时征求大家意见。

    “奴才以为,贝勒爷这四用恰到好处,皆为两策!”兵部尚书噶达浑急忙赞同。这四条下来,有了军资不说,还能顺道让郑芝龙给他提炼水师,何乐而不为?

    “奴才附议!”诸位满臣都是趋之若鹜,纷纷赞同。打仗也好,行商也罢,只要是让满洲大兵不必白白亡故,就是好事。

    “臣等附议!”汉臣或许更看重“安定东南”、“壮大郑氏”这两条,至少可以让皇汉血脉得以延续,东南民人得以休养生息。

    “老臣赞同贝勒爷所言!”汤若望也积极响应了。他看中的,是最后收回台湾!只要是让荷兰人滚回欧洲去,把南洋贸易再送回自己的“金主”葡萄牙、西班牙手中,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好,可行!”福临先恩准此议,接着追问:“又如何疑之?”

    “回皇阿玛的话。对同安王之疑,诚如李际期李大人所言,万万不可对其‘尽忠事主’一事有所疑惑,否则只能是自折臂膀。朝廷所疑,应是其闽南民人所共有本性在开海行商一事上的映射。”

    “嗯,有理。可疑在何处呢?”福临一点就透,再也不管有些老古董的懵懵懂懂、不明就里。

    “儿臣以为,需疑在三处。”弘毅很佩服青年皇帝的领悟能力。

    “一者,疑其裹挟大清官船商队以为自有。二者,疑其隐瞒重利以求中饱私囊。三者,疑其反哺郑森兵勇而后不可收拾。”弘毅言简意赅,却将这三处疑虑说得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嗯,此三处同安王未必不会心怀觊觎呀!”福临如梦初醒一般,使劲皱着眉头,深以为意。

    “皇上,贝勒爷所言句句在理!如此一来,岂不是养虎为患?”说这话的,是年近半百的内大臣、老战将吴拜。

    “吴拜莫急,玄烨既然点题,自有对策。是吧,我的二阿哥?”

    福临虽是重视,却安步当车一般不急不躁,充分展示了对小儿子的信任和器重。这一表现。让刚才那些以为小贝勒爷已经“失宠”的满汉大臣们忍不住庆幸自己没有太早就表现得世态炎凉!吴拜也不得不乖乖退回本位。

    “谢皇阿玛信任!儿臣的确有些想法,请皇阿玛和各位大人斧正。”弘毅信心满怀,但还是要继续谦虚。

    “若朕没猜错,你是要说如何‘疑而防之’的‘防’了!”福临笑着接话。

    “皇阿玛圣明!儿臣以为,对同安王,可早作三防,但不可令其察觉而心生龃龉。”

    “讲!”

    “嗻!一者,防其账目不清,中饱私囊。”弘毅言之凿凿。

    “同安王难道会见利忘义不成?”福临可能感觉如此提防有些过了。

    “皇阿玛,据传言。当年同安王义父李旦。曾托其将万两黄金转交给惠安老家的妻子,可郑芝龙却偷偷将其据为己有,并用之招募壮士、扩充力量。其举动虽为扬名海上,可毕竟失之大义啊!”弘毅早有准备。说出一个估计所有人都不会真的愿意考证真伪的故事。

    只有一个人上了心。果然还是李际期!为何?因为这则郑芝龙的轶事。是被黄宗羲在中记载了的,而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一样,同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世称“三大儒”!小玄烨再一次引用三大儒所言,这就让李际期更加笃信了小爷的“政治立场”!

    “哦,若果有此事,还真是不得不防了。可如何防?”福临若有所悟。

    “既然是官商船队,则请户部派干吏三员登船随行,不问贸易始末,专做簿册一事,以核查往来明细,明了获利多寡。”弘毅娓娓道来。

    “为何是三人?”户部满尚书觉罗郎球不解问道。

    “三人之间也需互相监督,以防沆瀣一气。觉罗大人难道不怕同安王的黄白之物贪腐了你那三员干吏的忠心?”福临笑着回应。

    “贝勒爷高见!奴才佩服!”觉罗郎球真心敬佩,躬身退下。

    “不仅如此,还需明定,三人每半年轮换其中一人,一年半就要复始更新。”弘毅搜肠刮肚回忆着后世的种种审计监察制度。

    “这又为何?”福临不明所以。

    “皇阿玛,同安王擅长交际,此举是防止天长日久,朝廷委派之人却做了同安王的内应。一年半一轮换,新老交替,同安王来不及一一拉拢。”

    “哈哈哈,妙极。”福临恍然大悟。

    “但为防止同安王起疑,朝廷应明定航海获利的分成比例。一来让其获利以安稳其心,二来掌控其行商获利底细。”弘毅继续深入。

    “分成比例?”户部汉尚书戴明说是真不明白,故而发问。毕竟,这是他的业务范围,满尚书郎球可以不问,自己若是不懂不问,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这个做具体事情的。

    “就是将每次往来获利,均分十份,官家打造船队,自然占了大头。同安王招募水手、率船海上也着实辛苦,总不能对其太过吝啬。玄烨以为,官家占六,芝龙取三,余了一成,充当水手贴补。”弘毅试探以对。

    “哦,下臣明白了,这就是让同安王顶生意罢了!贝勒爷果然高策!”戴明月恍然大悟,高声赞叹。

    这下轮到弘毅莫名其妙了!什么是“顶生意”呢?好在戴明说如今对小皇子是十分伤心,立即看出端倪,急忙解释。

    “贝勒爷所说比例分成,民间商贾也有使用。最具实用的,就是顶生意。东家出资为银股,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是为身股,俗称顶生意。身股与银股相对应,都可同等分红。掌柜和伙计往往因此而趋之若鹜!哈哈”

    戴明说真是个人才,对一般儒生士子所不齿的经商之道也能信手拈来!弘毅本想阿谀一番,却发现几位汉臣都对这个“满口言利”的尚书大人一脸鄙夷,只好作罢。

    “玄烨受教!”一笔带过吧。

    “好,同安王获利也不在少,此策可行。”福临拍板准奏。

    “谢皇阿玛。这二防,防其只手遮天,尾大不掉。”弘毅赶紧往下说。

    “详说。”此时的福临十分期待小儿子的种种高论。

    “嗻。官船商队航行海上,没有如当年同安王一般的水师护航,则形同鱼rou、任人宰割。故而,必须有一只强悍水师护持左右。况且海上风云变幻莫测,商船与水师需听从一人号令,不可貌合神离、各自为伍。由此说来,同安王就应是官家商船与护航水师的最高长官一般。”弘毅先说武装船队的重要性和统一性。

    “言之有理!”福临评定一句,是为了不让他人打扰玄烨思路,继而又耐心聆听。

    “护航之责,我大清福建、广东两处的东南水师责无旁贷。但其战力不强,却不能尽数交由同安王调教。可从八旗水师中抽调勇猛之士,更要选派得力干将充任水师统领,虽然听命于同安王,却仅仅是在行军作战之时。此人满汉可以不论,却必须忠心不二。而且,朝廷还要明定:船行,听命于同安王;靠泊,则唯朝廷之命而是从。也就是说,停船靠港之时,朝廷一纸令下,来去皆不由同安王做主!”

    “哈哈,好计策!”福临似乎是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了。

    “皇上,此策甚好。不过,船行海上,朝廷有令,如何送达?”统兵作战日久的明安达礼出于公心,谨慎发问。

    “这……有理。玄烨如何以对?”福临经此提醒,认真起来。

    “明堂高见!”弘毅由衷佩服的施礼感谢,感谢明安达礼的聪明,让自己得以施展拳脚!

    “玄烨以为,若要军令通达,需早日勘定几处水师基地!”

    怎么样?中国海军远海基地始创于大清顺治年间,各位皇汉以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