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军事小说 - 海魂在线阅读 - 低空霸主-鱼鹰鱼雷轰炸机

低空霸主-鱼鹰鱼雷轰炸机

    与“翠鸟”式俯冲轰炸机一样,“鱼鹰”式鱼雷轰炸机也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战机,而且也是由沈飞负责研制的。

    “鱼鹰”的研制并不顺利,一是人为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在有没有必要装备专用的水平轰炸机的问题上,帝国海军航空兵的内部分歧是很严重的,就连廖汉翔在这个问题上也拿不定主义。后来,在设计“鱼鹰”的时候,海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鱼鹰”必须要兼顾水平轰炸机的性能,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水平轰炸机使用。这不是一个强制技术指标,只是让沈飞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鱼鹰”能够达到这一指标,那么海航就不再发展水平轰炸机,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发展单独的水平轰炸机了!这就是“鱼鹰”遇到的人为困难。

    技术方面,“鱼鹰”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超重,还有弹药配制所带来的严重问题。“风12”发动机带来的超重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而鱼雷轰炸机将主要在低空飞行,其结构重量肯定会比其他的轰炸机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结构设计)。这两点,让轰炸机的重量一直降不下来。虽然,帝国海军的航母将使用弹射器,轰炸机的重量限制被放宽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军航空兵就无法使用超重的轰炸机,因为没有弹射器),但是弹射器不是万金油,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弹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轰炸机的重量超过了弹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话,那么有弹射器也没有用。而当时“鱼鹰”就确实超过弹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设计中必须要减重!

    海军对鱼雷轰炸机高载弹量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当时,世界各国对鱼雷轰炸战术都没有任何了解。航空鱼雷方面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国海军在最初为了减少后勤负担,竟然要求航空鱼雷使用重型鱼雷的标准!这简直是最大的错误,而这一来,就要求鱼雷轰炸机带上一吨多重的重型鱼雷飞行,这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来,唐帝国海军还首次提出电动鱼雷的概念,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研制电动鱼雷,这带来的麻烦更为严重。

    实际上,“电动鱼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在二战期间难以实现。当时唐帝国也被逼于无奈,日本有先进的氧气鱼雷,而唐帝国海军在氧气鱼雷的研制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向,首先提出研制电动鱼雷。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制造电动鱼雷是可以的,但绝对无法制造出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电动鱼雷,更不可能制造出优秀的航空电动鱼雷。

    为了让“鱼鹰”挂上电动鱼雷,海航的标准是,“鱼鹰”必须能够挂载1400公斤(后来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鱼雷起飞。这简直就是给帝国的飞机设计师制造难题,因为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使用的航空鱼雷也不过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带一倍的弹药,而且还要控制轰炸机的重量,让其能够顺利的从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飞起来,这个难度确实不小。

    沈飞的飞机设计师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种看起来没有任何希望的轰炸机上,这也分散了沈飞的飞机设计能力,导致了其他两种战机的研制进度延迟。而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不是沈飞的设计师,而是海军造船厂的弹射器设计师。直到帝国海军拿到了功率更大的弹射器之后,“鱼鹰”面临的很多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得到了解决。

    有了更好的弹射器,海军对“鱼鹰”的重量指标再一次放宽,飞机设计师也尽量优化了轰炸机的气动布局(这实际上正是“鱼鹰”超低空性能特别优秀的根源),减少了一名飞行员,并且在飞机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鱼鹰”的所有问题在得到解决之后,这才正式完成了设计,而此时已经是20年年底了。其设计进度比“食雀鹰”与“翠鸟”晚了很多,但总算赶在战争爆发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

    在通过了海军的审核之后,沈飞立即着手制造第一批样机,并且建立轰炸机的生产线(实际上,海航所用的三种主力战机的生产线是共用的,沈飞一共有六条这样的生产线)。而此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争很快就会爆发,因此让航空兵参加了试飞工作,第一批样机在四月份下线之后,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给了海军航空兵,由海航负责试飞。试飞工作在七月结束,海军则赶在月初(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就下了第一批订单,为三艘航母订购了第一批“鱼鹰”。而航母舰载机部队则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鱼鹰”做航母上的飞行试验了。

    可以说,“鱼鹰”的设计与研制非常的曲折坎坷,可其装备部队则非常的迅速,第一批“鱼鹰”就被全部提供给了海航航母载机部队。这体现出了帝国海军的装备采购体制的战时特点,当战争临近的时候,帝国海军用最快的速度武装了起来。

    基本性能指标:机长9.4米,翼展11.5米,高3.9米,最大起飞重量545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10节,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205节,最大爬升高度8200米。挂一枚航空鱼雷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挂一枚500公斤炸弹,或者是两枚250公斤炸弹时的极限作战半径为350海里。两侧机翼根部以及后座舱后部各安装一挺重机枪,各备弹200发。

    看得出来,“鱼鹰”的性能实际上并不落后,其唯一的缺点就是笨重,但这也同时是优点。在整个设计中,设计师都强调了超低空飞行性能,而笨重的机身实际上能够提供更高的稳定度,让飞机能够飞得更平稳。这也正是鱼雷轰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同时也看得出来,“鱼鹰”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与新技术。拿“翠鸟”做对比。“鱼鹰”的结构重量中,铝合金的使用率占到了65%,而“翠鸟”仅为40%(降低成本的结果),另外“鱼鹰”使用了全动式襟翼,电动辅助控制系统。这些,都是“翠鸟”上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话,那么“鱼鹰”根本就飞不起来。

    大量使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直接后果是,“鱼鹰”的价格高得让海航有点无法承受了,其单价比“翠鸟”高出了五成。另外,其制造工艺也极为复杂,生产效率远远比不上“翠鸟”。

    在战争期间,“鱼鹰”一共生产了1859架,其中提供给海航的有1280架,另外有一部分出售给了盟国,还有一部分被陆航采购,用到了西北战场上去。这个生产数量并不算少,可比起“翠鸟”高达数千架的产量来说,仍然太低了。限制“鱼鹰”产量的正是其高昂的价格,过低的生产率。

    这么多的缺点并无法掩盖“鱼鹰”作为一种鱼雷轰炸机的出色表现。在战争初期,正是因为“鱼鹰”及时装备帝国海军航空兵,帝国海军才拥有了一种能够突破日本海军舰队防空网的优秀的鱼雷轰炸机。也正是如此“鱼鹰”在战争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优秀的超低空飞行性能是后来帝国海军鱼雷轰炸机的借鉴,更成为了其标志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