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天意不绝炎汉在线阅读 - 第五十四章 诸侯离京

第五十四章 诸侯离京

    却说赵雨一招断子绝孙脚,直朝刘辨踢去,刘辨急忙避开,却因裤子没有穿好,行动不便之下,重心不稳,直朝墙上撞去。

    “砰”的一声,刘辨脑袋重重的撞在墙上,痛的是龇牙咧嘴。

    赵雨还待再来,刘辨急中生智,指着三女后方大呼道:“伯喈救我!”

    三女赶紧回头一望,刘辨趁机提起裤子,拔腿就跑。

    三女见身后无人,知道中计,赶忙回头,刘辨却已奔出好远。赵雨还待追赶,蔡琰却拉住赵雨,道:“雨meimei,那人不似登徒子,何必再追。”

    赵雨不满道:“怎么府中竟有如此无礼之人?”

    红衣少女道:“观其颜色,似乎饮酒不少,当是今日席筵中人。”

    赵雨想追究到底,便道:“莫若琰jiejie再到席间看看。”

    蔡琰道:“今日于席上抚琴已经于礼不合,怎可再往。”

    赵雨略一思索,又道:“待筵席散后,琰jiejie可问问令尊,今日何人曾经离席,便可知晓他到底是何人。”

    蔡琰道:“今日宴请的都是朝中显贵,又或是与陛下亲近之人,何必追究到底?”

    赵雨嘟起小嘴,道:“哼!管他是何人,这种轻薄浪子,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蔡琰道:“只是席间离席者又岂会只有他一人。”

    红衣少女建议道:“适才那人极其狼狈,头上必然撞了一个大包……”

    赵雨闻言大喜:“是极是极,头上有包者便是那人!”

    不说三女在此商议如何抓出“真凶”,那刘辨狼狈逃回席上,急拉着郭嘉等人便走。

    众人都已尽兴,于是向蔡邕告辞而去。

    待众人散去,蔡琰等却是找到蔡邕,询问席间何人曾经离席,蔡邕不答,反问三女到底发生何事,赵雨性急,乃以实情相告。蔡邕一推算,知是刘辨,不敢败坏刘辨名声,于是佯作不知,三女于是不知。

    其实如今洛阳城认识刘辨的人有很多,只是三女毕竟是女流,平日多不出户,刘辨虽多次现身城中,倒也未曾遇见过,即便赵雨在洛阳一呆数年,也不曾识得,其余二女便更加不认识了。

    却说刘辨回到宫中,无心处理政务,倒是满脑子都是三女的倩影,尤其是一身白装的赵雨。心里跟猫爪子挠似的,偏偏又不敢再去蔡邕府上查探。好在荀彧等人颇精政务,倒也不消刘辨cao心。

    要说刘辨如今身为一国之君,只是几个女子,只要一通诏书,那还不旨到擒来。不过刘辨毕竟在后世生活过十数年,对于儿女感情更倾向于后世的自由恋爱,毕竟强扭的瓜儿不甜,而且强行将三女收入后(宫),对名望也会有损。思来想去,还是不得其法,于是闷闷不乐。

    想到目下大事未定,还有许多要务需赶紧处理,刘辨只得按捺住心情,开始按贾诩、郭嘉所言,加封张燕为殄夷将军领并州刺史,令其击白波郭太;又封刘虞之子刘和、刘焉长子刘范为侍郎,伺候宫中,以作监视,刘焉次子刘诞却是趁董旻军败时,逃到了西川,所以未能留质;再令袁隗作书一封,递与袁术,无非是教袁术以家族为重,迷途知返之类的内容;又拜孙坚为吴郡太守,赦免其前罪,令其速返江东;封刘表为镇南将军,令其攻伐荆南。

    不几日,赵云等人已从诸侯军中选出不少勇士,刘辨在虎牢关下大显神威,加之有天子之位,被遴选出来的壮士个个自豪不已,忠心自然不成问题。

    又几日,邻近的州郡已有粮草送到,刘辨大喜之下,倒也冲淡了对赵雨的思念。

    这日,刘辨与心腹臣僚正于却非殿中处理事务,忽有兵士来报:“益州牧刘焉令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汉中已失。”

    刘辨大惊:果然还是来了。

    未多时,又有兵士来报:“孙坚取下豫州,却又借道淮南,往江东去了。”

    贾诩道:“众诸侯不日便会收到消息,其实早就担心后院起火,看来,众诸侯是时候离京了。”

    郭嘉亦道:“只恐此时,已有几路兵马去矣。”

    果然,有兵士急入殿报曰:“陛下,上党太守张杨、冀州刺史韩馥闻之北方有变,急离洛阳去了!”

    刘辨大急,问众谋士道:“是否需要令文聘、李严把住虎牢,不教他们过关?”

    贾诩道:“不必,陛下正当收揽人心之时,何必与众诸侯结怨?陛下不若亲去城外,于诸侯大营相送,诸侯中,有心思汉者必对陛下感恩戴德。”

    “言之有理!”刘辨遂急招众将与谋士往城外而去。

    赶至诸侯大营,又有张超、王匡、乔瑁、刘岱等已离盟而去,而公孙瓒也正在收拾营帐,只有袁绍、陶谦、董重、孔融、孔胄五路人马尚无离去之意。

    董重、孔胄是无家可归了,自然无处可去,孔融也已答应回归中央,袁绍、陶谦未走,倒令刘辨有些感动。只是王匡竟然也跑了,倒令刘辨诧异不已,这人也太没头脑了,你能坐稳你的位子吗?

    刘辨又疾往公孙瓒大营而去,公孙瓒见刘辨到来,赶紧跪奏道:“陛下,刘伯安领兵袭我北平,臣愿为陛下保卫北疆。”

    刘辨道:“伯圭乃朕之师兄,又是西园之下军校尉,何不留在朕身边相助?”

    公孙瓒言辞恳切,道:“臣亦愿随侍陛下左右,早晚聆听教诲。只是刘虞贼子交通乌丸,祸害我大汉子民,臣之志愿就是杀尽胡虏,望陛下成全。”

    看来公孙瓒是走定了,留他在北边抗击北方少数民族也好,至于刘虞交通乌丸的事刘辨却是不信。

    事实上刘虞是很有些才能的,其追求宽政,发展经济,安抚百姓,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在后汉时期有极大地建树。

    刘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重点发展农业、养蚕业,利用上谷郡与匈奴、扶余、鲜卑等民族进行边境贸易,开采渔阳郡丰富的盐、铁资源,于是人民富饶、家有余财。青徐的士族、百姓闻之,投奔刘虞的竟有一百余万,都被安置妥当。

    灵帝为表刘虞讨“张举、张纯”之功,封其为太尉,董卓进京,又加封其为大司马,刘虞虽位高权重,却天性爱好节约,穿着破旧的衣服,一顿饭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荤菜。“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rou”,与当时东汉官僚穷奢极欲的腐朽作风截然不同,因此对幽州风气的改变起了很大作用,“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cao而归心焉”。

    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更是解决了大汉数百年都未能解决的困扰。刘虞主张安抚,和平相处,他任内“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在各民族之中享有崇高威望。从其被杀后,外族都要兴兵为其复仇便可见一般。历史上,汉献帝兴平二年,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由于当年刘虞在各民族之中的崇高威望,包括鲜卑、乌丸等民族在内的数万青壮加入到阎柔的队伍之中,与公孙瓒展开战斗,连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

    所以,人们称赞刘虞为“后汉三国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在后汉末年具有很罕见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爱戴。

    而刘虞为人也没有什么野心,对大汉可谓忠心耿耿。历史上的初平二年春,袁绍、韩馥等诸侯欲拥立刘虞为帝,遭到刘虞的严词拒绝。刘虞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作为大汉王朝的忠臣,刘虞心中想的只有尽心王室,重振朝纲。不仅如此,当汉献帝想还都洛阳,派刘虞之子刘和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迎接之时,刘虞也是毫不犹豫,立即执行。如果不是因为袁术、公孙瓒等人从中作梗,那后面发生的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能就变成了刘虞“助天子以平乱世”了,凭借刘虞的声望和幽州的实力,后汉王朝至少不会那么快就土崩瓦解。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刘虞非但没有完成其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反而在汉献帝初平四年被公孙瓒杀害,带着遗憾悲壮的离去。

    与刘辨的矛盾也无非是那次关于重置州牧的事,并非不能化解。刘虞自己忠心自然无虞,可是其他人,例如刘焉等却会利用这个机会割据一方,挑战中央权威。其实刘虞对自己绝对是忠心的,这一点刘辨却是相信的,其所以不参加诸侯会盟,原因可能有四:其一,担心离开幽州后,刚刚得到化解的********可能会在有心人的挑唆下再次激化;其二,青徐投奔到幽州的百姓有一百余万,尚未全部安置妥当;其三,刘虞为人迂腐,不管到底中央是谁在当皇帝,我都听你的;其四,刘虞害怕被刘辨责罚。

    想到这些,刘辨自然是想保住刘虞,于是密派人承认刘虞的大司马之位,并向刘虞解释,愿意化解矛盾,并令刘虞监视公孙瓒,但不可妄动,如果实在要对公孙瓒下手,则务必先向刘辨请示,刘辨方同意公孙瓒离去。

    公孙瓒离去之后,刘辨却又有些后悔,刘虞与公孙瓒在民族问题上的分歧根本就是无法化解的,于是又作书一封,告之公孙瓒“胡族不侵,不得兴兵”。这才会过头来处理剩下的几个诸侯。

    董重、孔胄、孔融都好办,收其权、并其众即可,不好对付的却是袁绍、刘备与陶谦三人。

    不知刘辨如何处理袁绍、刘备等人,且看下章分解。

    (第五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