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贞观极品公子在线阅读 - 第六十章 鬼啊!

第六十章 鬼啊!

    薛琰这个名字在长孙无忌的心里,算是挂上号了,当然了,也不是什么好印象,长孙无忌也喜好提拔,举荐人才。【】

    可是薛琰这个人才显然已经隐隐的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将全部的筹码都押在了李承乾的身上,太宗皇帝在位,他便是有天大的抱负,也施展不出来。

    可是一旦李承乾登基,到时候,他身为国戚,可以轻而易举的影响到李承乾,进而掌控朝局,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打造大唐盛世。

    但薛琰的出现,让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太宗皇帝既然降旨,允许李承乾随意出宫,可是这么长时间以来,李承乾一次都不曾到过他的府上,反而经常前往薛琰的武阳郡公府。

    这岂不是说,在李承乾的心中,薛琰要比他这个亲娘舅都要重要的多吗?

    一想到这些,长孙无忌的心中,便是阵阵不快,也没有心思继续留在褚遂良的府上,找了个借口,便回府去了。

    回到家中,长孙无忌第一件事,便是让随身的下人去叫长子长孙冲,谁知道,下人出去了一会儿,回来之后,竟然说,长孙冲出城打猎去了。

    要是平常,长孙无忌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今日不同,刚刚知道了长安城有个多智近妖的薛琰,如今再来和自家的儿子相比,长孙无忌真的是要长叹一声了。

    “速速派人出城去叫!多大年纪了,还整日里游手好闲,将来还怎么指望他顶起长孙家这诺大的家业,这逆子,真真气死我了!还不快去!他要是不肯回来,就算是绑,也要将那逆子给我绑回来。”

    长孙无忌发了一通脾气,下人不敢言语,赶紧领命出门去寻长孙冲去了。

    长孙无忌坐在书房之内,思孚良久,越想越觉得薛琰对于他未来的计划破坏性巨大,万一将来,李承乾登基,到时候,被薛琰蛊惑,将他这个做舅舅的扔到一边~~~~~~

    当然了,就算是真的被闲置也并非不可,关键是,年轻人办事不牢靠,要是万一将大唐两代君王好不容易打造的江山社稷给败坏了,可怎么得了,大唐王朝的建立,这里面可还有他长孙无忌的一份功劳呢!

    说起来,长孙无忌虽然贪权,恋权,可是对李唐皇室的忠诚,绝对是不带一点儿假的。

    招手又叫进来一个人,耳语了几句,摆手道:“去吧!仔细着些,我倒是要看看,这小小年纪的薛琰,有何不凡之处!”

    被人惦记着,尤其是被一只老狐狸惦记着,总归不是件什么好事,特别是当这只老狐狸没有怀着什么好心思的时候,那可就有些危险了。

    薛琰当然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的已经上了长孙无忌需要提防的黑名单,只是心里突然没来由的一阵不舒服,感觉好像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样。

    算了!不管了!

    没有人打扰,薛琰正好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怎么样才能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再将生产力转化成财富的问题。

    制造玻璃,虽然整套工艺流程对薛琰这个前世共和国最年轻的院士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大唐目前的科技水准,以及硬件设施。

    想要将玻璃制作提升到前世那个水准,显然是不可能的,目前来说,薛琰纵然有想法,也没有办法实现,不过要造出质量一般的玻璃,倒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薛琰是个标准的行动派,说干就干,于是武阳郡公府的后花园算是倒了霉,前些日子,为了活字印刷术,这里就平白的出现了一座土砖窑,如今为了玻璃制造大业,后花园也只能继续贡献地皮了。

    按照薛琰的设计,在加上目前大唐的科技水准,很快一整套玻璃制造生产线就出现了,虽然在薛琰看来,这套生产线非常之简陋,但是也只能讲究用了,毕竟目前的科技树还没有开发到那个程度,薛琰为了生财大计制造玻璃,简直都算是逆天而行了。

    为了避免遭天谴,薛琰都想过要不要在他的卧房房顶上竖起一根避雷针!?

    全部只有薛琰一个人才能看得明白的工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府上的其他人,哪怕是被薛琰拉来,转行做了玻璃作坊工人的,也都不明白薛琰到底要做什么。

    一堆一堆的各种矿类被运进了武阳郡公府,负责在府外盯梢的人看到了,立刻回禀,可是长孙无忌要是一头雾水,甚至他都和秋纹一样怀疑过:薛琰是不是突发奇想,要出家做道士了?

    不然的话,弄那么多道士炼丹的原料做什么?

    太宗皇帝闻讯,虽然也闹不清薛琰到底要干什么,可心里却隐隐的有些期待,之前一连串的惊喜,让他对薛琰突然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总觉得,薛琰这厮鼓捣的越是神秘,将来,带来的惊喜也就会越大。

    为了让薛琰专心致志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瞎鼓捣,太宗皇帝甚至下旨,让李承乾不许出宫,即便是出宫也不许去武阳郡公府。

    李承乾接了圣旨,第一个反应就是薛琰得罪了太宗皇帝,这让他不禁为好友担心起来。

    可李承乾哪里知道,太宗皇帝之所以下这道圣旨,为的不过就是,让薛琰能够不被打扰,一心一意的瞎鼓捣下去。

    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改,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薛琰终于完成了全部工序的升级改造,到了见成果的时候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看过这一次的样品之后,薛琰终于满意了,所有的辛苦,也都有了回报。

    “少爷~~~~~”

    一个老家人满脸惊恐的将一大块用红布包了的物事,递到了薛琰的面前,看他的神色,似乎受到了不小的惊吓。

    薛琰见状,也不以为意,反而喜道:“哦!当真做出来了?”

    薛琰说着,将那红布剥开,露出了里面物事的真容,仔细瞧了瞧,虽然还有很多瑕疵,但是考虑到当下的生产工艺,能够做到这个效果,已经非常难得了。

    薛琰却没有注意到,当他将红布剥开的时候,那个老家人悄悄地向后退了几步,就好像红布里面包着的是什么怪物一样。

    薛琰仔细端详了一番,道:“好!就按照我之前吩咐的,全力开工!”

    老家人听了吩咐,应了一声,而后逃也似的跑了,让薛琰看着不禁一阵莫名其妙。

    怕是见了鬼也没有这样的吧?

    不过薛琰也知道,人们对于陌生的东西,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更何况是这等神奇的物事了。

    越看越是满意,薛琰起身,将那物事挂在了墙上,又仔仔细细的端详了一番,点点头,他知道,质量方面充其量也就只有这样了。

    薛琰正看着,突然身后一声尖叫声传来。

    “鬼啊~~~~~~~~~~~~~~”

    薛琰也被吓了一跳,转过身,却见紫玉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这会儿正跌坐在地上,一脸惊恐的指着墙上那件物事,讷讷不能言。

    薛琰瞬间无语,上前将紫玉搀扶了起来:“你这丫头,怎地一面镜子也会怕成这样!”

    镜子?

    紫玉本来就是个小迷糊,这会儿更是被吓得脑袋不灵光了,指着薛琰说的镜子,好半晌才说出话来:“少爷说~~~~~~~说这是镜子!?”

    薛琰点点头,转头朝墙上看去,那确实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和当下流行的镜子有些不同罢了。

    当下大户人家所用的都是铜镜,而薛琰这一面则是玻璃镜子。

    说起铜镜,早在华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初期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先人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

    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

    华夏先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

    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后世的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最终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华夏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解释:“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关于铜镜,还有一个传说,华夏上古时期有一人名为嫫母,又名丑女,当时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作为自己第四妻室。

    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黄帝战蚩尤,降神农,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刚刚开始。制衣冠,造舟车,梳妆打扮也成为每个人日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记载,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

    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

    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一起上山去了。

    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

    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

    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摩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

    再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

    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

    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rou,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

    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

    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

    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

    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

    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

    黄帝说罢,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

    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

    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meimei记一功!”

    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对于当下流行的铜镜,薛琰一直以来都只是当作一件艺术品,这玻璃镜才应当时人们日常生活该用的东西。

    至于薛琰如何将这玻璃变成了能够照出人像的镜子,其实也很简单,他在玻璃的后面又加了一层,这一层就是银粉,由于银的反光能力非常好,在玻璃的一面镀上一层银之后,银就可以把原有的光线,完全的反射回去,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镜子看见自己了。

    当然了,对于这种方式,薛琰同样不满意,因为这样涂上去的银附和性比较差,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脱落。

    后世,经过科技的发展,所用的工艺是电镀银,电镀银的负荷性非常高,而且比喷涂式cao作更加方便简单。

    但是,那种“高”科技,显然不是现在的工艺水平能够解决的。

    就在此时,大概是听到了紫玉的惊叫声,秋纹也跑了进来,看到墙上挂着的镜子,第一反应同样是害怕。

    薛琰见了,赶紧道:“别害怕!这其实就是一面玻璃镜子!”

    镜子?

    秋纹到底要比紫玉胆大,而且心细,战战兢兢的走到近前,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只见薛琰所说的镜子当中,自己的样貌清晰可见,比之铜镜要清楚地多了。

    秋纹看着,突然想到了什么,忙问道:“这难道就是少爷这些时日做出来的!”

    上一次,薛琰一通瞎鼓捣,鼓捣出了那个叫“泥活字”的东西,还引得太宗皇帝降下圣旨,好一番封赏,如今薛琰又是一通瞎鼓捣,居然鼓捣出了这个叫“玻璃镜子”的物件。

    秋纹看向薛琰,不知道为何,眼前的这位少爷,她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