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宝藏?
杨善头昏脑胀熬了一夜,终于在鸡鸣时分熬不住,小憩了一会。而谷氏与杨慧也在天色见亮之后轮流着眯了一会。
杨馔与杨绪北一早就出了门,黄氏与杨菁一如之前安排的到厨房忙碌起来。做好早饭之后,大家一起吃了几口,过后黄氏又拿个菜篮子装了一大海碗粥与几个面食让杨善给老太太和大嫂送去。
杨善点头应了,之后便挎着篮子向二婶家走去。
杨绪北的媳妇周氏如今大腹便便,人已经起来了,正在喂鸡,看到杨善挎着篮子过来噫了一声上前接过。
周氏的儿子杨镇像是才起,揉着迷朦的眼睛喊了一声:“善姐。”
杨善勉强的扯出一抹笑应了下来,然后问周氏:“奶奶起了没?”
杨善昨日哭的狠了,嗓子到现在还是哑着的,一双眼睛也是因为大哭水肿的厉害,加上一夜未睡,现在一双眼睛实在可怖。
周氏做了母亲,自是带着几分母爱,见到杨善这样心疼的拍了拍杨善道:“要是有什么只管喊嫂子,嫂子能帮的绝不推辞。”
杨善感激的笑笑,径直去了老太太的屋子。进了屋里老太太已经起了,床上的被子整齐的叠着,老太太的头发也是梳得一丝不苟。若不是老太太精神不济,杨善还以为老太太一点不伤心。只是这么转念一想,毕竟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悲恸的?
老太太到底是个心疼人的,见到杨善后问:“昨晚没睡好?怎么脸色这么差?”
老太太说这话嗓子也是沙哑着,杨善心中一怜,上前两步抱住老太太,想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奶孙二人就这么抱了一会儿杨善才回答:“昨晚和二婶、慧姐连夜赶制寿衣呢。”
老太太说:“我那寿衣……”突然想到自己的寿衣是按照自己的身材量身定做的,且男女的款式又不一样,遂不再说这话,换话题道:“那我一会过去帮一把手。”
杨善也不说这个话题了,说明来意后将老太太往外面拉去。老太太精神已经不济了,再不吃些可怎么是好?
吃过后,周氏将杨善带过来的碗洗过之后才还给杨善,想说一些节哀的话,但是看到杨善与老太太憔悴的神情后最终没有说出口,只是长叹了一口气。
两人相携着回了家,家里已经来了人,这些人过来是帮着家里摆放灵堂的,正如二叔那时候一般。村里的老规矩,人去世之后是要在家里摆放上三天的。昨日时间晚了些,加上有人过来就耽误了时间,因此这些人一早就过来帮忙。
来的人中有王玉清那个小姑娘,小姑娘见到杨善后跑过来拉着杨善道:“你……你要是伤心就哭吧,以后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跟我说,我让你春耕哥教训他去。”
王玉清一如既往是个直性子,说的话也带着几分讨喜。
杨善笑了笑,道:“我已经哭过了,再哭这眼睛可就不能见人了。”
王玉清煞有其事的打量了杨善的眼睛一圈,点点头说:“丑成这样,是不能哭了。”
杨善顿时哭笑不得。
见杨善表情扭曲,王玉清张张嘴想说什么,但是被人打断了。来人是邱温煦,邱温煦也是今早知道的消息,所以遣了来上课的孩子们便过来了。进门后就看见杨善红肿的眼睛,对上杨善的视线走上前来道:“逝者已逝,节哀。”
“节哀”这两个字杨善已经听的耳朵起茧子了,但是这时候谁又能说出一朵花来?这两个字也足以让杨善听出来这些人遗憾的心情,最是简单的话最能打动人心罢。
邱温煦只是过来跟杨善打个招呼就进了里面,里面是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杨庆福与柳氏帮忙招呼着客人。
杨善只是略一皱眉,突然想起来家里没有能主事的男人,便也随了他们。
日头越大,来的人越多,大多都是听了消息过来吊唁的人,杨家庄的有,邻村的也有。杨庆年好歹是村长,而且这些年来也积了不少人脉,有这么多人过来上香很正常。
家里来了客人之后,谷氏也不得不腾出手来招待客人,老太太这会子被来人围在中间也帮不上忙,一时之间缝制寿衣的只有杨慧一人,杨善进了屋子见杨慧手中针线上下翻飞的模样只能叹息一声,自觉的帮着穿针引线,杨善的针线活实在不能见人。
没一会王玉清也跟着进来,见到两人忙着笑笑道:“可需要我来帮忙?”
王玉清是跟着他爹过来,这会子她爹也与老太太说着话呢。
杨善扯出一抹笑来道:“你能帮忙自是求之不得。”
王玉清笑笑说:“你说话文绉绉的,听着有些怪。”
杨善又是无奈。
三人在里面坐了一会,因为赶时间没人开口说话,最后还是王玉清没憋住,悄声问杨善:“哎!杨善,我问你个事。”
杨善这会子帮着穿针引线,听王玉清说话抬眼看了看她,复又低下头去动作,说:“什么事?”
王玉清一脸神秘的样子,又是凑近了一些,对上杨善说:“我听春耕他爹说昨晚你家里来了很多人?”
杨善又是点头,道:“是来了很多人,他们说要来推选村长。”
王玉清一脸神秘兮兮的,杨善见她这样好笑道:“你可是有什么想说的?我是你朋友,这是我亲jiejie,哪里有什么话不能讲?”
王玉清本就是藏不住心事的人,见杨善这么一说干脆一股脑的说了出来:“我听我爹说昨日他们来我家邀我爹一起过来的,我爹最后回绝了。他们说这杨家庄其实有宝藏,宝藏由村长守着,到了灾年村长就会拿出来分给杨姓人。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现在都想见一见这宝藏。因为这个他们还诓来了杨家老太爷呢。”
听了这话杨善与杨慧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出错愕。
由王玉清这么一说,倒是解释了昨日来的那些人的异常。杨善冷笑一声,倒是人心不古,果然不假。
杨馔与杨绪北一早就出了门,黄氏与杨菁一如之前安排的到厨房忙碌起来。做好早饭之后,大家一起吃了几口,过后黄氏又拿个菜篮子装了一大海碗粥与几个面食让杨善给老太太和大嫂送去。
杨善点头应了,之后便挎着篮子向二婶家走去。
杨绪北的媳妇周氏如今大腹便便,人已经起来了,正在喂鸡,看到杨善挎着篮子过来噫了一声上前接过。
周氏的儿子杨镇像是才起,揉着迷朦的眼睛喊了一声:“善姐。”
杨善勉强的扯出一抹笑应了下来,然后问周氏:“奶奶起了没?”
杨善昨日哭的狠了,嗓子到现在还是哑着的,一双眼睛也是因为大哭水肿的厉害,加上一夜未睡,现在一双眼睛实在可怖。
周氏做了母亲,自是带着几分母爱,见到杨善这样心疼的拍了拍杨善道:“要是有什么只管喊嫂子,嫂子能帮的绝不推辞。”
杨善感激的笑笑,径直去了老太太的屋子。进了屋里老太太已经起了,床上的被子整齐的叠着,老太太的头发也是梳得一丝不苟。若不是老太太精神不济,杨善还以为老太太一点不伤心。只是这么转念一想,毕竟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悲恸的?
老太太到底是个心疼人的,见到杨善后问:“昨晚没睡好?怎么脸色这么差?”
老太太说这话嗓子也是沙哑着,杨善心中一怜,上前两步抱住老太太,想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奶孙二人就这么抱了一会儿杨善才回答:“昨晚和二婶、慧姐连夜赶制寿衣呢。”
老太太说:“我那寿衣……”突然想到自己的寿衣是按照自己的身材量身定做的,且男女的款式又不一样,遂不再说这话,换话题道:“那我一会过去帮一把手。”
杨善也不说这个话题了,说明来意后将老太太往外面拉去。老太太精神已经不济了,再不吃些可怎么是好?
吃过后,周氏将杨善带过来的碗洗过之后才还给杨善,想说一些节哀的话,但是看到杨善与老太太憔悴的神情后最终没有说出口,只是长叹了一口气。
两人相携着回了家,家里已经来了人,这些人过来是帮着家里摆放灵堂的,正如二叔那时候一般。村里的老规矩,人去世之后是要在家里摆放上三天的。昨日时间晚了些,加上有人过来就耽误了时间,因此这些人一早就过来帮忙。
来的人中有王玉清那个小姑娘,小姑娘见到杨善后跑过来拉着杨善道:“你……你要是伤心就哭吧,以后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跟我说,我让你春耕哥教训他去。”
王玉清一如既往是个直性子,说的话也带着几分讨喜。
杨善笑了笑,道:“我已经哭过了,再哭这眼睛可就不能见人了。”
王玉清煞有其事的打量了杨善的眼睛一圈,点点头说:“丑成这样,是不能哭了。”
杨善顿时哭笑不得。
见杨善表情扭曲,王玉清张张嘴想说什么,但是被人打断了。来人是邱温煦,邱温煦也是今早知道的消息,所以遣了来上课的孩子们便过来了。进门后就看见杨善红肿的眼睛,对上杨善的视线走上前来道:“逝者已逝,节哀。”
“节哀”这两个字杨善已经听的耳朵起茧子了,但是这时候谁又能说出一朵花来?这两个字也足以让杨善听出来这些人遗憾的心情,最是简单的话最能打动人心罢。
邱温煦只是过来跟杨善打个招呼就进了里面,里面是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杨庆福与柳氏帮忙招呼着客人。
杨善只是略一皱眉,突然想起来家里没有能主事的男人,便也随了他们。
日头越大,来的人越多,大多都是听了消息过来吊唁的人,杨家庄的有,邻村的也有。杨庆年好歹是村长,而且这些年来也积了不少人脉,有这么多人过来上香很正常。
家里来了客人之后,谷氏也不得不腾出手来招待客人,老太太这会子被来人围在中间也帮不上忙,一时之间缝制寿衣的只有杨慧一人,杨善进了屋子见杨慧手中针线上下翻飞的模样只能叹息一声,自觉的帮着穿针引线,杨善的针线活实在不能见人。
没一会王玉清也跟着进来,见到两人忙着笑笑道:“可需要我来帮忙?”
王玉清是跟着他爹过来,这会子她爹也与老太太说着话呢。
杨善扯出一抹笑来道:“你能帮忙自是求之不得。”
王玉清笑笑说:“你说话文绉绉的,听着有些怪。”
杨善又是无奈。
三人在里面坐了一会,因为赶时间没人开口说话,最后还是王玉清没憋住,悄声问杨善:“哎!杨善,我问你个事。”
杨善这会子帮着穿针引线,听王玉清说话抬眼看了看她,复又低下头去动作,说:“什么事?”
王玉清一脸神秘的样子,又是凑近了一些,对上杨善说:“我听春耕他爹说昨晚你家里来了很多人?”
杨善又是点头,道:“是来了很多人,他们说要来推选村长。”
王玉清一脸神秘兮兮的,杨善见她这样好笑道:“你可是有什么想说的?我是你朋友,这是我亲jiejie,哪里有什么话不能讲?”
王玉清本就是藏不住心事的人,见杨善这么一说干脆一股脑的说了出来:“我听我爹说昨日他们来我家邀我爹一起过来的,我爹最后回绝了。他们说这杨家庄其实有宝藏,宝藏由村长守着,到了灾年村长就会拿出来分给杨姓人。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现在都想见一见这宝藏。因为这个他们还诓来了杨家老太爷呢。”
听了这话杨善与杨慧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出错愕。
由王玉清这么一说,倒是解释了昨日来的那些人的异常。杨善冷笑一声,倒是人心不古,果然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