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马超及其在蜀的处境(上)
烟火今天在外面,作品手稿没在身边,所以今天就发两章关于马超的评论吧,毕竟烟火很快就要写到马超和蜀中争夺战了。希望大家也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方便烟火考虑以后的情节啊。
——————————————————————————————————————
马超号称是扶风茂陵人,为马援之后,其实他是出生于羌胡杂居的凉州,血缘上与羌族有密切关系。《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桓帝时,(马腾)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马腾即马超之父,说明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祖母为羌女。
《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que),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zhu)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东汉末年,包括凉州在内的所谓“西州”是一个特殊地区,从自然地理上看,由于水土不断流失,“土地瘠埆(que)”,“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zhu)之饶”,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个“边鄙”之地是很难想象的。所谓“鞍马为居,射猎为业”,这种鞍马生活,不但成为生计的主要来源,也锻炼了人们的体魄和勇力,马超的父亲马腾即“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腾在募中”(《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后来成为战功卓著的将军。马腾如此,马超同样如此。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说:"(杨阜)言于太祖(曹cao)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又见于《蜀志》的《马超传》,十分重要,说明了马超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信、布之勇”,如同西汉初年的韩信、英布那样;第二是“甚得羌、胡心”,在凉州为羌、胡所拥护,这不但是凉州的特殊条件,并与马超本人的羌族血统有关。后来马超雄据凉州,“西州畏之”,完全不是偶然的。
同时,马超还有其另外一面。《杨阜传》所记载他与亲旧的对话,认为“马超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同书《蜀志》的《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也说:“至(马)腾子超复与(刘)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所谓“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杨阜在魏,王商在蜀,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看法,应该是从马超的以往经历概括出来的,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后来马超不断失败,绝不是偶然的。
雄据凉州,马超又企图兼并刘璋所据有的益州,将凉、益合为一体,这是正确的,马超确实具如韩信、英布那样的大将韬略,不仅是“勇”。前引《益州耆旧传》这段的全文是:“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刘)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马)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璋从其言,乃拒绝之。”刘璋拒绝与马超联合,为什么后来又引狼入室,迎刘备来蜀?除张松、法正的背叛外,最为重要的是,刘备仅有荆州三郡,远不如马超的雄据凉州,势力强大,刘璋是不虑刘备“狡夫所欲倾覆”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马超的声望大大超过了刘备。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cao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cao,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夺取益州本来是孙权的一贯设想,以遭到刘备反对未能实现。这次周瑜策划中特别提到据蜀之后与马超联合。刘璋拒绝马超,是了解马超企图兼并益州,周瑜建议“好与马超结援”,则是重视马超在凉州的强大军事力量,借以牵制曹cao,巩固对益州的统治。
在凉州,马超最大的敌人是曹cao。《后汉书董卓传》说:“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曹)cao方事河北,虑其乘间为乱,(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复征马腾为卫尉,封槐里侯。腾乃应召,而留子(马)超领其部曲。(建安)十六年,超与韩遂举关中背曹cao,cao击破之,遂、超败走,腾坐夷三族。超攻杀凉州刺史韦康,复据陇右。”马超与曹cao的长期对峙和战争中,尽管曹cao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马超的军事才能,则极为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初,曹公(曹cao)军在蒲阪,欲西渡,(马)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据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整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从曹cao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马超的军事才能是重视和倾佩的。
由于马超性格中的“勇而不仁”、“强而无义”,当时其父马腾在曹cao那里,家属被安置在邺,实际作为人质,马超对此概不加以考虑,仍与韩遂联合起兵背叛曹cao,如前引《董卓传》所说,马腾是“坐夷三族”的,杨阜斥责马超“背父叛君”,所指即是此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正旦,种上寿于(马)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尽管后来马超对此感到悲痛,以至“捶胸吐血”,但为什么最初不顾“阖门百口”的安危,贸然起兵?这正反映了马超“勇而不仁”、“强而无义”的个人性格。
马超失败,被逐出凉州之后,即赴汉中依附张鲁。《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马超)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说明对马超的来投,张鲁是重视的,并拟将女嫁与。“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马超遭到张鲁手下的攻击,并暗示,如果重用马超,汉中将被取代,张鲁终于接受谏阻,不予重用。《典略》又说:"(马超)后数从张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马超企图得到张鲁助力,进攻凉州,恢复对凉州的统治,这是十分明显的,用不着多说。《典略》又说:“初(马)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曹cao)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这条记载看似简单,但值得讨论。首先,马超从汉中入蜀,其庶妻及子仍留当地,如果张鲁痛恨马超背叛,这时完全可以将董氏和马秋处死,为什么必须等待为曹cao所获,“以秋付鲁”,这才将马秋“自手杀之”?其次,将马秋处死,本来很简单,一名士兵即可以办到,为什么张鲁“自手杀之”,有必要亲自动手?关于第一个问题,《三国志魏志庞德传》说:"(庞德)后复随(马)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说明马超逃离汉中之际,其部分军队未能随行,庞德即是如此,另外一部分则由马超亲率入蜀。据《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庞德之兄后来即留在蜀中,说明庞氏兄弟二人分别留驻汉中或随军入蜀,这绝不是他们的个人行动,而是当时情势紧迫不得不如此,董氏和马秋之留也同样如此。直到张鲁投降、曹cao进入汉中之后,庞德所在的这支马超军队同时归附,董氏和马秋这才落入曹cao之手。至于第二个问题,曹cao将董氏赐与劝说张鲁投降有功的阎圃(或董氏其人有异色,为阎圃所乞请),马秋则交付张鲁。为什么曹cao有必要如此,这只能是出于张鲁的请求,从所谓“自手杀之”来看,也只能是张鲁对马超充满着刻骨仇恨,不能报于其父而报于其子。为什么?这只有一个可能,即马超企图或者已经进行阴谋消灭张鲁,夺取汉中,马超之仓皇出逃,正是这个阴谋暴露的表现。
——————————————————————————————————————
马超号称是扶风茂陵人,为马援之后,其实他是出生于羌胡杂居的凉州,血缘上与羌族有密切关系。《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桓帝时,(马腾)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马腾即马超之父,说明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祖母为羌女。
《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que),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zhu)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东汉末年,包括凉州在内的所谓“西州”是一个特殊地区,从自然地理上看,由于水土不断流失,“土地瘠埆(que)”,“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zhu)之饶”,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个“边鄙”之地是很难想象的。所谓“鞍马为居,射猎为业”,这种鞍马生活,不但成为生计的主要来源,也锻炼了人们的体魄和勇力,马超的父亲马腾即“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腾在募中”(《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后来成为战功卓著的将军。马腾如此,马超同样如此。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说:"(杨阜)言于太祖(曹cao)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又见于《蜀志》的《马超传》,十分重要,说明了马超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信、布之勇”,如同西汉初年的韩信、英布那样;第二是“甚得羌、胡心”,在凉州为羌、胡所拥护,这不但是凉州的特殊条件,并与马超本人的羌族血统有关。后来马超雄据凉州,“西州畏之”,完全不是偶然的。
同时,马超还有其另外一面。《杨阜传》所记载他与亲旧的对话,认为“马超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同书《蜀志》的《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也说:“至(马)腾子超复与(刘)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所谓“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杨阜在魏,王商在蜀,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看法,应该是从马超的以往经历概括出来的,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后来马超不断失败,绝不是偶然的。
雄据凉州,马超又企图兼并刘璋所据有的益州,将凉、益合为一体,这是正确的,马超确实具如韩信、英布那样的大将韬略,不仅是“勇”。前引《益州耆旧传》这段的全文是:“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刘)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马)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王)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璋从其言,乃拒绝之。”刘璋拒绝与马超联合,为什么后来又引狼入室,迎刘备来蜀?除张松、法正的背叛外,最为重要的是,刘备仅有荆州三郡,远不如马超的雄据凉州,势力强大,刘璋是不虑刘备“狡夫所欲倾覆”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马超的声望大大超过了刘备。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cao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cao,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夺取益州本来是孙权的一贯设想,以遭到刘备反对未能实现。这次周瑜策划中特别提到据蜀之后与马超联合。刘璋拒绝马超,是了解马超企图兼并益州,周瑜建议“好与马超结援”,则是重视马超在凉州的强大军事力量,借以牵制曹cao,巩固对益州的统治。
在凉州,马超最大的敌人是曹cao。《后汉书董卓传》说:“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曹)cao方事河北,虑其乘间为乱,(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复征马腾为卫尉,封槐里侯。腾乃应召,而留子(马)超领其部曲。(建安)十六年,超与韩遂举关中背曹cao,cao击破之,遂、超败走,腾坐夷三族。超攻杀凉州刺史韦康,复据陇右。”马超与曹cao的长期对峙和战争中,尽管曹cao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马超的军事才能,则极为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初,曹公(曹cao)军在蒲阪,欲西渡,(马)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据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整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从曹cao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马超的军事才能是重视和倾佩的。
由于马超性格中的“勇而不仁”、“强而无义”,当时其父马腾在曹cao那里,家属被安置在邺,实际作为人质,马超对此概不加以考虑,仍与韩遂联合起兵背叛曹cao,如前引《董卓传》所说,马腾是“坐夷三族”的,杨阜斥责马超“背父叛君”,所指即是此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正旦,种上寿于(马)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尽管后来马超对此感到悲痛,以至“捶胸吐血”,但为什么最初不顾“阖门百口”的安危,贸然起兵?这正反映了马超“勇而不仁”、“强而无义”的个人性格。
马超失败,被逐出凉州之后,即赴汉中依附张鲁。《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马超)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说明对马超的来投,张鲁是重视的,并拟将女嫁与。“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马超遭到张鲁手下的攻击,并暗示,如果重用马超,汉中将被取代,张鲁终于接受谏阻,不予重用。《典略》又说:"(马超)后数从张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马超企图得到张鲁助力,进攻凉州,恢复对凉州的统治,这是十分明显的,用不着多说。《典略》又说:“初(马)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曹cao)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这条记载看似简单,但值得讨论。首先,马超从汉中入蜀,其庶妻及子仍留当地,如果张鲁痛恨马超背叛,这时完全可以将董氏和马秋处死,为什么必须等待为曹cao所获,“以秋付鲁”,这才将马秋“自手杀之”?其次,将马秋处死,本来很简单,一名士兵即可以办到,为什么张鲁“自手杀之”,有必要亲自动手?关于第一个问题,《三国志魏志庞德传》说:"(庞德)后复随(马)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说明马超逃离汉中之际,其部分军队未能随行,庞德即是如此,另外一部分则由马超亲率入蜀。据《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庞德之兄后来即留在蜀中,说明庞氏兄弟二人分别留驻汉中或随军入蜀,这绝不是他们的个人行动,而是当时情势紧迫不得不如此,董氏和马秋之留也同样如此。直到张鲁投降、曹cao进入汉中之后,庞德所在的这支马超军队同时归附,董氏和马秋这才落入曹cao之手。至于第二个问题,曹cao将董氏赐与劝说张鲁投降有功的阎圃(或董氏其人有异色,为阎圃所乞请),马秋则交付张鲁。为什么曹cao有必要如此,这只能是出于张鲁的请求,从所谓“自手杀之”来看,也只能是张鲁对马超充满着刻骨仇恨,不能报于其父而报于其子。为什么?这只有一个可能,即马超企图或者已经进行阴谋消灭张鲁,夺取汉中,马超之仓皇出逃,正是这个阴谋暴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