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楼六十九 遮掩 一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楼六十九 遮掩 一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借剑杀人,呵呵,不是凤姐儿这时才想到的,前回就已经有拿“善娘”小试牛剑了,而“觉大限”,这就是凤姐儿要达到而且她也有相当把握能达到的“最终目的”,

    ““话说尤二姐听了,又感谢不尽,只得跟了他来。尤氏那边怎好不过来的,少不得也过来跟着凤姐去回,方是大礼。凤姐笑说:"你只别说话,等我去说。"尤氏道:"这个自然。但一有个不是,是往你身上推的。"说着,大家先来至贾母房中。”尤二姐已经开始替凤姐大力着想了,这就是凤姐儿的厉害,

    ““正值贾母和园中姊妹们说笑解闷,忽见凤姐带了一个标致小媳妇进来,忙觑着眼看,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好可怜见的。"”第一印象着实不错,

    ““凤姐上来笑道:"老祖宗倒细细的看看,好不好?"说着,忙拉二姐说:"这是太婆婆,快磕头。"二姐忙行了大礼,展拜起来。又指着众姊妹说:这是某人某人,你先认了,太太瞧过了再见礼。二姐听了,一一又从新故意的问过,垂头站在旁边。”(XX注:这是什么意思?真的要接纳尤二姐了?连贾母和几乎所有重要人都见了,这不是加速促成吗?(外人注:凤姐儿没有人间蒸发的本事,凤姐儿就是既要做几乎毫无破绽的大好人,又要让尤二姐死(XX注:难道做好人的都是为了让人死?(外人注:你这是什么破逻辑!世上还是真正的好人多!))))

    ““贾母上下瞧了一遍,因又笑问:"你姓什么?今年十几了?"”(XX注:怎么不问二十几了?(外人注:...))

    ““凤姐忙又笑说:"老祖宗且别问,只说比我俊不俊。"”凤姐儿显然不想贾母和尤二姐交流得太多,她要全权代理尤二姐,

    ““贾母又戴了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rou皮儿。"众人都抿嘴儿笑着,只得推他上去。”贾母也真是实在,不但要看“rou皮儿”,还要戴上眼镜瞧(XX注:rou皮儿?贾母是高手啊(外人注:...))

    ““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鸳鸯又揭起裙子来。”(XX注:拿出手怎么要掀起裙子?(外人注:...古时全身都是裙子))

    ““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其实可见贾琏前文夸赞尤二姐的话不虚,

    ““凤姐听说,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曹雪芹此处就“顺便道明”了,前文与尤氏讲的那番要“迎娶尤二姐”意思的话乃“编”的,

    ““"少不得老祖宗发慈心,先许他进来,住一年后再圆房。"”由半月到两三个月到这里的一年,一年之内达到“目的”是绝对没问题的,

    ““贾母听了道:"这有什么不是。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只是一年后方可圆得房。"”这里的“贤良”显然是贾母对于凤姐儿无子肆而“主动”“为”贾琏娶一个来“生子”的“做法”的肯定,可见贾母虽然不作声,但对凤姐儿无子还是很放在心上的,而也知道如果让凤姐儿同意再纳一门妾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白了,贾母虽然前面有“破俗套”,但在这些封建或人之“经典俗套”面前是很在意甚至极其在意的(XX注:什么意思?(外人注:对黛玉宝玉宝钗之间的“俗套”她自然也是极其在意的))

    ““凤姐听了,叩头起来,又求贾母着两个女人一同带去见太太们,说是老祖宗的主意。”如何,可能大大出于不少看官的意料,还有这样“光明正大”的“坏事”的?

    ““贾母依允,遂使二人带去见了邢夫人等。王夫人正因他风声不雅,深为忧虑,见他今行此事,岂有不乐之理。”如何?“风声不雅”,这等无子肆的“经典俗套”,王夫人和贾母一样极其在意甚至更甚,所以才有“岂有不乐之理”,不要以为王夫人等也会“帮”着凤姐儿“吃醋”而不许纳妾,

    ““于是尤二姐自此见了天日,挪到厢房住居。”“见了天日”,曹雪芹的反讽之言,

    ““凤姐一面使人暗暗调唆张华,只叫他要原妻,这里还有许多赔送外,还给他银子安家过活。”一切尽在凤姐掌握,

    ““张华原无胆无心告贾家的,后来又见贾蓉打发人来对词,那人原说的:"张华先退了亲。我们皆是亲戚。接到家里住着是真,并无娶嫁之说。皆因张华拖欠了我们的债务,追索不与,方诬赖小的主人那些个。"察院都和贾王两处有瓜葛,况又受了贿,只说张华无赖,以穷讹诈,状子也不收,打了一顿赶出来。”可见官司的事完全只是为了凤姐儿能成功大闹宁府,以及张华事件的后续,

    ““庆儿在外替他打点,也没打重。又调唆张华:"亲原是你家定的,你只要亲事,官必还断给你。"于是又告。”“没有打重”,让张华知道其“实”,再调唆的话张华便能信,

    ““王信那边又透了消息与察院,察院便批:"张华所欠贾宅之银,令其限内按数交还,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察院好似一木偶?但仔细查看便可知这察院可聪明得紧!不但得利而且因此能得贾家之势,而且还不用自己费脑子费心思,何乐而不为啊!

    ““又传了他父亲来当堂批准。他父亲亦系庆儿说明,乐得人财两进,便去贾家领人。”如何,到处都是只有利而无“弊”的,凤姐儿这“船”开得真是顺风顺水,

    ““凤姐儿一面吓的来回贾母,说如此这般,都是珍大嫂子干事不明,并没和那家退准,惹人告了,如此官断。”前文怀疑凤姐儿带尤二姐来见贾母甚至王夫人等是凤姐儿一“失策”的看官,恐怕这里便开始明白了,如果再挑明的话,在荣府甚至在整个贾府,凤姐儿虽然不是地位最高的,但说到底,许多的事真是凤姐儿一人“说了算”的!

    ““贾母听了,忙唤了尤氏过来,”唤尤氏过来尤如“唤凤姐过来”,(外人注:...)

    ““说他作事不妥,"既是你妹子从小曾与人指腹为婚,又没退断,使人混告了。"”这等“经典俗套”贾母是必遵守的,

    ““尤氏听了,只得说:"他连银子都收了,怎么没准。"”显然,是事先“对好词”的,虽然尤氏“只得说”,但当然,也“只得说”(XX注:...)

    ““凤姐在旁又说:"张华的口供上现说不曾见银子,也没见人去。他老子说:‘原是亲家母说过一次,并没应准。亲家母死了,你们就接进去作二房。‘如此没有对证,只好由他去混说。”要想让贾母相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这“亲家母死了”旁人听得突兀,但贾母听了就是真的,哪里会去调查?而且凤姐儿也表明其是“混说”了,

    ““幸而琏二爷不在家,没曾圆房,这还无妨。只是人已来了,怎好送回去,岂不伤脸。"”已开始在“磨刀”了,

    ““贾母道:"又没圆房,没的强占人家有夫之人,名声也不好,不如送给他去。那里寻不出好人来。"”贾母说的是,

    ““尤二姐听了,又回贾母说:"我母亲实于某年月日给了他十两银子退准的。他因穷急了告,又翻了口。我jiejie原没错办。"”尤二姐这话表明尤二姐并非一点主动权也没有,只是她深信凤姐儿,才会有后来的结果,(外人注:本没有完全一手遮天的事)

    ““贾母听了,便说:"可见刁民难惹。既这样,凤丫头去料理料理。"凤姐听了无法,只得应着。”如何?贾母一旦发话,凤姐儿也不敢违,如果尤二姐能趁此多和贾母“沟通”,恐怕能逃一难也说不定,

    ““回来只命人去找贾蓉。贾蓉深知凤姐之意,若要使张华领回,成何体统,”贾蓉此时“深知”凤姐之意,上回还未深知才有那番让张华领回人的话,这“成何体统”四个字便是曹雪芹在有意的“遮掩”写法,

    ““便回了贾珍,暗暗遣人去说张华:"你如今既有许多银子,何必定要原人。若只管执定主意,岂不怕爷们一怒,寻出个由头,你死无葬身之地。你有了银子,回家去什么好人寻不出来。你若走时,还赏你些路费。"”贾蓉这个“极其聪明”的,这番话果然说得动张华的,

    ““张华听了,心中想了一想,这倒是好主意,和父亲商议已定,约共也得了有百金,父子次日起个五更,回原籍去了。”好嘛!很会算账,贾蓉办事就是让人放心啊(外人注:...(XX注:也没有,贾蓉的之前的尤二姐的事便没办好,如果他强力约束小厮们的嘴,凤姐就不会知晓这事了(外人注:...好嘛,这坏的倒学得很快!(XX注:...))))

    ““贾蓉打听得真了,来回了贾母凤姐,说:"张华父子妄告不实,惧罪逃走,官府亦知此情,也不追究,大事完毕。"”不得不叹道,贾蓉真是个“天才”!将事办得个天衣无缝!这番话,省了官府和凤姐处的许多麻烦事!

    ““凤姐听了,心中一想:若必定着张华带回二姐去,未免贾琏回来再花几个钱包占住,不怕张华不依。”说实话,这番意思凤姐应该早就想到,否则早就让张华领了回去的,这里只能归为曹雪芹的“遮掩写法”,以凤姐儿前文如此费尽心机的做法,她已经是在带着尤二姐在陷阱里越陷越深的!

    ““还是二姐不去,自己相伴着还妥当,且再作道理。”这也是“缓和写法”,以凤姐儿前文的善姐的小试牛剑,凤姐儿要治尤二姐,实在办法多多,

    ““只是张华此去不知何往,他倘或再将此事告诉了别人,或日后再寻出这由头来翻案,岂不是自己害了自己。原先不该如此将刀靶付与外人去的。因此悔之不迭,复又想了一条主意出来,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誉。”如何,能将张华治死,自然也能将其他人治死,

    ““旺儿领命出来,回家细想:人已走了完事,何必如此大作,人命关天,非同儿戏,我且哄过他去,再作道理。因此在外躲了几日,回来告诉凤姐,只说张华是有了几两银子在身上,逃去第三日在京口地界五更天已被截路人打闷棍打死了。他老子唬死在店房,在那里验尸掩埋。”旺儿这里“类似”贾蓉,

    ““凤姐听了不信,说:"你要扯谎,我再使人打听出来敲你的牙!"自此方丢过不究。”张华的事由此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如何“解决”尤二姐(外人注:说得太直),

    ““凤姐和尤二姐和美非常,更比亲姊亲妹还胜十倍。”显然,看得清的看官便知这“刀”已磨得越来越锋利了,但不得不说,曹雪芹写到这,在情节逻辑上是有些许小小瑕疵的,即凤姐儿应该是一早就没有想过要放尤二姐回张华处,而这里凤姐儿所谓“凤姐听了,心中一想:若必定着张华带回二姐去,未免贾琏回来再花几个钱包占住,不怕张华不依。”却显得有些许的多此一举,或者就应该放在再前文说,但此等“瑕疵”仍然可以完全忽略,曹雪芹的遮掩和缓和写法,极其完美和自然地控制了整个情节的发展,显然,下文有贾琏的出场以及半路杀出的秋桐,更精彩更高潮乃至最高潮的章节在马上的后面“等”着,所以,此处必须借张华来“缓和”整个事态发展,

    ““那贾琏一日事毕回来,先到了新房中,已竟悄悄的封锁,只有一个看房子的老头儿。”如何,贾琏立即出场,否则,前文可真是有些“等”不及了,

    ““贾琏问他原故,老头子细说原委,贾琏只在镫中跌足。”好动作!以为凤姐儿已经“铁腕”拿住尤二姐,并会“发动”贾母和王夫人来“兴师问罪”自己,

    ““少不得来见贾赦与邢夫人,将所完之事回明。贾赦十分欢喜,说他中用,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又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名唤秋桐者,赏他为妾。”这即是曹雪芹“缓和”后要等的相当关键的一笔:秋桐的出现!原以为对凤姐是意想不到的另一个更厉害的“尤二姐”,结果反而成了凤姐儿最厉的斩向尤二姐的一把刀(XX注:曹雪芹就是在等给凤姐儿这把杀尤二姐之厉刀?(外人注:...算你猜对))

    ““贾琏叩头领去,喜之不尽。”“喜之不尽”,除了难得能让贾赦如此夸赞外,其实当然也从中可见秋桐的姿色,

    ““见了贾母和家中人,回来见凤姐,未免脸上有些愧色。”自然,这事贾琏用以往“经验”来推知,已经是“罪该万死”,却不知这两三月,家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知凤姐儿他反不似往日容颜,同尤二姐一同出迎,叙了寒温。”已让贾琏吃了一大惊后心态顿时放松,

    ““贾琏将秋桐之事说了,未免脸上有些得意之色,骄矜之容。”这一刹那,得意之事多了,办成贾赦认为的大事(外人注:很可能是对贾家政治有利的大事?),应该说“地位”陡升,赏了百金又有秋桐,而此时,连本应该“愧”的尤二姐之事也有如此“急转直上”,贾琏一不小心可能还以为是自己办成这大事的缘故,所以“得意之色,骄矜之容”是有充分理由的,

    ““凤姐听了,忙命两个媳妇坐车在那边接了来。”这个绝不敢违抗,因为是贾赦亲许,而且恐怕贾赦也是考虑到凤姐儿无子,甚至可能其中还有邢夫人甚甚至贾母王夫人的意思?可见封建社会,女子在家在家族中的地位,就有可能因这些事而发生微妙乃至巨大的变化,

    ““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说不得且吞声忍气,将好颜面换出来遮掩。”(XX注:果然遮掩!大白纸说得没错,曹雪芹这里便“道明”了他也有遮掩写法(外人注:...有遮掩写法也不一定是这里,当然,也不一定就不一定(XX注:...头痛...(外人注:哈哈))))这里道明“一刺未除”,很明显是要除去尤二姐此刺,这个她本有把握,但凭空又来一刺,而且这一刺来头不小,贾赦“钦命”的!凤姐儿实在难以如尤二姐般下手!于是,真正“考验”凤姐儿的时候来了!(外人注:...)

    ““一面又命摆酒接风,一面带了秋桐来见贾母与王夫人等。”凤姐儿的“职责”,

    ““贾琏心中也暗暗的纳罕。”如若没有尤二姐的事,凤姐儿就直接与秋桐爆发了,但现在有尤二姐,如果凤姐儿与秋桐爆发,显然“鹤蚌相争,尤二姐得利”,于是只能“忍”下来,再作“道理”,贾琏的纳罕是将凤姐儿无子的这事进行了“缩小”考虑,而是将凤姐儿以往的强悍进行了一直的“放大”考虑。”

    “似乎看不出太多遮掩。”小戒愣道。

    “看是看不太出,而从写的角度去深入,便知遮掩痕迹。”小猴道。

    “从实践的角度?”老沙笑道。

    “我佛慈悲,”小唐念道,“遮掩无处不在,我佛亦不例外。”

    “有吗?”小戒听得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