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兴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六十九章 竹笼

第二百六十九章 竹笼

    第二百六十九章竹笼

    姚璹去了江南。

    用的马去的,这让许多大臣膛目结舌,到江南一来一去,得多长时间,可九月即将到来,到时谁来主持丹水渠?

    李威依然没有着急,到了军器监,要求工人制作了一根根古怪的铁柱。其实就是粗达十几个毫米的钢筋,但现在不能称为钢,只能称为铁,形式是很古怪,又很长。

    放在后世,这是很简单的技术,但在这时代,依然不易。

    布置完了,带着魏玄同、韦思谦、韦弘机,一道离开京城。其他的话并没有说,一见面施展王八之气,然后魏玄同与韦思谦葡伏于地,向自己表示忠心。那是不可能的!

    但几年下去,即使几人什么也没有表态,也会被打上太党的标记。魏玄同与韦思谦同样心知肚明,也不一定会“效忠”。想要他们帮助自己,自己得拿出一份能力,毕竟与魏元忠、狄仁杰当初不同的,二人怀大志,遭遇又极度困窘,所以主动来投。魏玄同与韦思谦却不会。他们认为值得投靠了,会投靠。自己认为他们可用了,会拉拢。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二人既然被太所招,想脱也是不行,魏玄同与上官仪关系密切,上官仪的n儿在东宫受到太宠。韦思谦也等于是大半个京兆韦家的人,韦家有n也在东宫,而且韦家看到太妃在东宫冷落,是对太妃或者未来的皇后虎视眈眈。这个中的意味……大家懂的。

    韦思谦接受这个任命时,只是对他两个儿韦承庆与韦嗣立苦笑。

    但先得办正事。

    因此去了丹水渠,必须再做进一步的了解。自己都不了解,又如何指挥?度很的,主要韦弘机在夏天时做过仔细的调查,一路南下,韦弘机再做一次讲解。一边听他讲解,一边实地观察。

    主要在丹水下游,但韦弘机刻意将李威带到竹林关前。然后指着江水说道:“仅是这段到龙驹寨,施工难度将是三én开河的数倍。”

    三én开河难度已经很大了,他刻意还加了数倍二字。李威不由地向上游看去。去年来过一次,可那时候江水已小,看起来还好一些,现在江水依然洪大,于是看到了真面目。

    这一段河两岸1un山夹峙,谷底狭窄,因为山体的束缚,导致河水到此地时,如同烧开的水,在沸腾翻滚。不但如此,河里面还有许多尖状的怪礁,韦弘机又说道:“当地百姓称此为流岭峡,又叫没奈何寨河,此乃丹水难治理的一段。下再看,地形如此,无论柘深或者加宽皆不易。”

    指山势的,两边皆是大山束缚,纵然有了炸y,也不可能将大山炸去,来使河流加宽。想要柘深,有无数礁石,河还是石层组成的。再说,在此处筑一道长坝分流治渠,因为水流急,也多有不易。或者另凿他渠,与三én一理,皆有大山阻隔,是无法可施。

    韦弘机又指着远处一片沼泽说道:“丹水不象河水,沙土较少,虽然夏天流量凶猛,可冬天枯水时,水势很小。这是易治的一面,不易治的一面,就是长度大,施工期长……”

    又想到了种种难度以及经费,韦弘机不由地摇头,总之,他细细查看后,吓住了。又说道:“到了龙驹寨,几乎所有工程必须凿山劈岭,难度高,好在水浅,也能为之,过了龙驹寨,水位始深,又是此地形。下,夏天你没有来,每到夏天到来,竹林关每隔三四年就饱受一次涝灾,那片大沼泽就是洪水冲破河堤形成的。百姓有一句谚语,没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四百水路三百滩,龙王争来阎王夺。”

    “那要治。”

    韦弘机不再言语了。

    太的心意是好的,可人力有限,全国的江河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仅是漕运,还有洪涝灾害,但自古使然,谁敢说有力量全部解决?

    上游的问题不仅于此,还有因为落差大,八百来里长的河流,落差近一千米,水流湍急,同样是丹水渠以后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但不是主要观看的地方,这要留作明年或者后年解决了,今年解决的是草桥关到汉水这一段丹水渠。过了草桥关,水面始阔,水流也比较平缓。其实有些地方还是很深的,但如民谚里所说,四百水路三百滩。岂止是三百滩,恐怕这三百滩指的仅是航道上的三百滩。

    一个个位于航道中央,滩周围河深能达几十米,如何凿滩通航?其实丹水到了这里,疏阔已经不必,河水的宽度也足够了,主要就是凿滩除礁。

    ……

    一场秋雨到来,密集的雨珠自乌黑的天空倾盆一般的降落。

    无的秋风,用力地撕扯着半黄半枯的树叶,揪到地面上,再用雨水践踏。

    裴雨荷在教婉儿。

    婉儿气有的,识的字终究没有裴雨荷多。教得也认真,毕竟是读过,这玩意儿对皇后与太妃是有帮助的。到了东宫,没想像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太对自己不冷不,可也在预料之中,但对自己也不算太恶。于是默默地尽着自己的本份,使东宫和睦。

    看着外面的疾风急雨,碧儿腆着肚,说道:“太妃,妾很担心。”

    裴雨荷抬起头,看着窗外,经过了种种,也早过了花痴的年龄。况且她也不是jiàn)得慌,对太的挂念终不如碧儿,但家教使然,一直默默尽着一个妻的本份。

    说道:“我也担心,可下虽吃一些苦,也必须这样做,对国家,对百姓,就是对下自己也有帮助。”

    也并不是懵懂无知,太的处境,却是知道一些。

    两渠一成,太继位,已经无人抵挡。

    抱着她这样想法的,可不是她一个人,大明宫的某人,都疏忽了……

    ……

    这场秋雨,李威仍然在赶路,丹水下游在均州境内与汉水j合,然后取捷径,直h虢州奔陕州。因为时间急,即使是下着雨,也在行路当中。其实心中对父亲也有多的不满。

    如果早一个月准备,就不会如此狼狈。

    李威没有病倒,韦弘机却病倒了,躺在虢州,不能走路。

    李威带着歉意,说道:“孤太急促。”

    “下,是臣耽搁了下,不过臣依然很高兴。下,恕臣斗胆说一句,下多久没有生病了?”

    李威惊讶地回想了一下,这想起,自从自己来到唐朝,大病一场后,几乎就没有生过病,当然,装病不算的。就是到了南诏,有一部分士兵水土不服,自己只是感到略略有些不适外,也没有病倒。

    “这是社稷的幸事。”

    话点到为止即可,不能再露骨了。李威说道:“韦少卿,不要1un想,好生养病,三én开河工程很大,孤还要指望你大展手。”

    丢下了韦弘机,来到三én。

    其实在去年,他心中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那就是钱氏的竹笼沉石之法。

    钱塘江喇叭口固然壮观,可也是一害。但早先不是这样的,一个平直的喇叭口,与长江一样,长江入海口不是在后世的南通,喇叭口几乎到了常州镇江一带。后来泥水沉淀,海岸线向东扩大,长江的危害不大,可钱塘江海h入侵,自唐朝以来,已渐渐成了两岸百姓安全的隐患。

    李威前世去钱塘江观h,无意中听讲解员讲解了一段钱塘江的历史。

    钱镠入主吴越后,杭州成为吴越府。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于是大修海塘,先是采用传统的板筑法修建海塘,但经不住h水冲击失败。然后纳工匠建议,采用了运巨石盛竹笼,植巨木捍之的办法,终于获得成功。

    其实就是用拉木与木桩基,再配合竹篱笆之法,做一个巨大的网兜,形成一张网,在这个网兜里放上巨石,外围载上滉柱,分消h水冲击力,又可以使泥沙在内侧迂回沉积,保护海塘。

    这一法,直到元朝被木柜石塘法代替。当时李威惊讶于古人的智慧,所以这个法始终记在心中。

    滉柱不需要了,李威看重的是这个网兜。

    但当时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的,钱塘江是沙泥,可以夯打木桩下去,人én下面,全部是坚硬的石头。或者换成钢柱,也就是粗钢筋,如何往下面夯打,夯打后还要拨起来。否则这些钢筋将成为一道道催命符,让一艘艘来往船只折沉。可是在人én深处筑一道坝是必须的,韦弘机也再三提过,太窄因为是直道,水大时人én许多水流分于河,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行。太浅到了枯水时,又被迫中断航行。因此,李威一直在思索改良。

    直到原始的“打桩机”与钻机出来,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等到枯水时,让工部打造一根根长短不一的钢柱,柱一端是一个平面,利于炮锤夯打,另一端尖桩,利于向下钻进。平端下面是一个铁环,加上三个dn眼,可以上三根支架的,推到水中,民夫站在岸上,用三根支架将铁柱立起。下面则是螺纹,再打造螺纹铁环绞盘,但不是整体的,是两半镶合,外面是用螺丝帽镶合。这也不易的,没有车,这时候做螺丝帽,1n费与人工,是车的千倍万倍成本。也是无奈,原始技术,1n费是避免不了。

    从岸上开始,两排铁柱向河中间拉伸,中间织上许多铁丝,然后在中间沉上泥袋石头,这样一来,有了铁丝网隔挡,洪水就冲不走泥袋与石头。到了掘坝时,利用绞盘将铁柱反向绞上来,剪断铁丝。至于石头与泥袋,自可由洪水冲向下游。

    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在丹水,只不过不一定需要铁柱,有些沙滩用木桩代替也可以。1n费很大的,但使开河成为可能了。否则以现在的技术,只能在人én浅处立坝,那么开采出来的开河,不但不深,也不会广大,1n费了财力与人力,还不见功。

    正好到了重阳之,天也放晴。

    听说太前来三én,许多百姓涌来观看。

    这是刻意高调,得让百姓树立信心。否则连韦弘机都打退堂鼓了,况且其他人。李威命令士兵,将京城紧急运来的两根铁柱与炮锤搬到了人én半岛。开始试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