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兴唐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为问花何在(二)

第十四章 为问花何在(二)

    第十四章为问u何在二

    早朝开始。e

    天无二,地无二主。在这时代实施民主,对唐朝那将是一场灾难。不是民主,大政的分割,已经是一场灾难。三个人有了主持大政的权利,朝堂被严重分割起来。除了死心忠于武则天与李威的大臣,其他的大臣都采取了明哲保的做法。

    至于李治,除了少数极个别大臣,暗自垂泪外,基本都忽视了。不是不尊重,眼睛看不到了,体又一直没有好起来,又有几人能去真正尊重?

    但有一好处,朝堂上进奏的大臣反而很少。

    试问进奏能有什么用?到了皇帝手中,一政策。到了太后手中,又是另外一政策,不进奏,刘仁轨、李义琰是死忠于皇帝派的。裴炎与薛元超表面是死忠于太后派的。中间派的大臣说的不算进奏了也没有作用。

    太监刚要宣布散朝,李威忽然宣布率刘仁轨与李义琰巡查河南道诸州。

    许多大臣不知道内幕,一个个感到愕然,郭正一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不可,国用困窘,陛下出巡,所需费用高昂。前一段时间,是太上皇下的诏书,那时陛下是太子,时与势皆不同。今天陛下已不用出巡。”

    这是一个良谏。

    李治留下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朝中有许多大臣,做不到朱敬则那种死谏的地步,但有许多大臣,还有一份良知,于是全部应声附和。

    “郭卿,此言错矣。不说我,就是以后我的子孙,我还继续让他们时不时的出巡。不出宫闾,如何知道民间疾苦。但是出巡,是察看民间疾苦,不是炀帝下江南,又不是封禅,一定要有多大的排场。韦大夫韦思谦,你是御史大夫,请记好我今天的言论。出行,是看一看民间,百姓的困难,不是排场,以避免晋惠帝说无粮可食岂不能食否的悲剧。所行之处,不得铺张费,更不准有黄沙铺道,清水洒尘的事件发生,也勿得刻意建造行宫。”

    “陛下,臣不同意。”裴炎立即说道。

    这个老家伙肯定不安好心的,可他是宰相,李威这个皇帝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好生受着。

    裴炎又说道:“国家尊卑有序,此乃儒家治国之本。要么不出行,出行虽是可以节俭,不学隋炀帝,但也不能太过怠慢,以免百姓滋生慢上之心。”

    说得似乎很有道理的,皇帝的尊严,正是儒家这个尊卑有序,得以维持的。外国也有皇帝,但不会象中原王朝皇帝那样尊贵,大权集揽。说句不好听的,那只是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本能,就象猴子必须有一个猴王一样。

    李威会不会相信?

    首先你这个裴炎,就未必将我这个皇帝放在心中。

    李威将桌子一拍,道:“难道裴卿,你想将我关中宫中,做一个秦二世不成?”

    “臣不敢,不是反对陛下出巡,国家年光不好,最少不要轻易出巡,以免动地方。”裴炎再次说得大义凛然,很能人心的。

    但还是有人知道,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眼中都出了忧虑。

    李威冷笑几声。

    裴炎动辄道德大义,但是我也不是昔陈下阿

    道:“裴卿,我问你,自秦横扫,一统八荒后,秦立正朔多少年?汉高祖立汉以后,西汉又有文景之治,汉宣中兴,人口竟然过亿兆,是我朝三四倍。又立了正朔多少年?东汉有光武中兴,废赎奴婢,不可谓仁君矣,又有多少年正朔?到三国,南北朝,隋朝,又有多少年正朔?”

    “启禀陛下,此乃有多种原因,有的是主少仆壮,有的是帝君昏庸。因此,最好不立少帝为君,帝王要仁百姓。”裴炎从容答道。但还是有意思的,这个少帝,也包括李威在内。三十岁不到,体力是人生的最高峰,智慧却依然生涩。为李治夫妻正名的。

    裴炎咬李威的语病,李威也咬住了他的语病,道:“帝王仁百姓。那么我问你,何谓仁?难道呆在深宫不出行,或者出行,前后巡仗,连百姓都不能面见,就能了解百姓想要什么,欠缺什么?尊卑有序,乃是儒家根本。可是连百姓温饱都不能保障,又如何让百姓谈及戴,忠君报国?”

    突然大声道:“何为尊,我在青海时,与将士同甘共苦,将士乐为我所用。伏岭一役,一万多将士齐声应喏,愿意为我运负火自杀冲开一条血路。若是那时候我拿出是太子的架,将士们会不会愿意那样去做?这个尊,是一种仁之威,而不是仪仗之威。杨广出巡,仪仗不可不厚不重,然而呢?不好意思,裴卿,我认为你是在刻意误导我,走上杨广的后路。”

    其实问题很简单,李威用了糊名制度,在刁难裴炎。然而让武则天一踢,反过来刁难了刘仁轨。武则天替裴炎解围脱困,李威也必然替刘仁轨化解。但不能直接说出来,于是有了这一场口辨。

    又说道:“不但是我,等到我的几位皇子略略长大,我还要将他们准备放在贫困百姓家中生活一两年,暗中派人保护,让他们自幼就明白民间的疾苦。这样以后,才能保证出昏君的机率减少。只是事务多,我一直没有提议。裴卿,你饱读诗书经义,应当知道孟子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才是国家最尊贵的。”

    这一句,几乎是振聋发聩。

    放在里一摆几千年,但有几个帝王敢公开将它说出来。李世民做得不错,也不过说了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说了一句,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也没有胆量公开说出,老百姓比皇帝还要尊贵。

    说完后,朝堂上几乎鸦雀无声。

    李威又说道:“论钦陵与我两次论酒,说天下豪杰,唯有我与他二人耳。我不才,天下英雄豪杰不知凡几,这个夸奖更是不敢受。但至少我现在不算昏庸,还想有作为。可你们不能误导我去变得昏庸。”

    又十分有含义,表面是很谦虚的说法,实际上很骄傲的。论钦陵雄才大略,唐朝君臣,已经默认了这一事实。这样的人物,说天下英雄仅李威与论钦陵二人,并且不惜动了近三十万将士围剿杀。对李威是何等的看重。

    但有没有提起你裴炎?

    “这些年我为太子,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百姓。我朝立国已有了好几十年,但还有许多百姓过得很苦,有的连饭都吃不饱,大冷的冬天里,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有时能活活冻死。我不忍心啊。再看看我上穿的,所进的食物,所住的宫,所用的宫娥内我不忍心啊。边关将士在边关一驻守就是好几年,经常浴血奋战,还要忍受妻离子散之苦。却连一个俸禄都没有,有的家人还在后方过着苦难的生活。我不忍心啊。若不是为了这个尊卑有序,我恨不能将东宫的费用裁去一半,将宫中的所有宫婢与内释放回家,合家团圆。”

    三个不忍心,终于使许多大臣动容。

    李义琰已带头伏下u泣道:“陛下不用自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千古帝王,单论仁子民,无几人能及。”

    一边u泣,一边又说道:“几年来臣一直听民间议论,说陛下是好太子,仁太子,终于看到陛下长大了,文武双全,对百姓依然是赤子之心,这是上天宠我大唐,要使大唐昌隆万年啊。”

    不但李义琰,狄仁杰、朱敬则等人,也一个个举袖垂泪。

    裴炎已经无言以对了,正如李威所说,仁到了极点,反而是一种严威。

    李威一拂衣袖,说道:“散朝。”

    大臣各怀心思地鱼贯退出。

    有的心中忧虑,有的却是眉开眼笑。特别是刘仁轨,看着裴炎,满脸的喜不是想要刁难皇上吗,反而让皇上一顿话,更博得了许多大臣的心。

    裴炎闷哼一声,扭头离开,不理不睬。

    ……

    一简便,出行的速度就很快,第三天就要离开洛阳。

    武承嗣来到武三思的府上,武三思大开中迎了出来:“大兄,何事亲自登

    “三弟啊,皇帝要巡查河南道。”

    “我听说了。”

    “要不要……”

    “不知道皇帝巡查多少天?”

    “不知道,他又没有说。”

    “让我再想一想,”武三思将武承嗣迎到府中,坐下来,让下人倒上茶,说道:“朝堂中发生了许多事,我也听说了。太后与皇帝有了分岐,在这种况,先有为,反而皆是不容易。”

    “三弟,你说得对啊,难怪这时候皇帝要出巡。”

    “出巡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但这时候皇帝出不出巡,对皇帝影响不会很大。”

    “那么三弟,太后与皇帝最后……”

    “大兄,不用想得乐观,也不用想得悲观。他们眼下是争,但争得有分寸。说明皇帝还想着孝道,太后心中还有一份慈母之心。刘仁轨与裴炎等人的争执,不会起大影响。这二人皆是智慧高绝之人,不是雍王,其他人不易影响其心志。”

    “三弟,你这一说,我茅塞顿开啊。谢过谢过。”

    “我们是嫡系的堂兄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何必说谢这个见外的词?喝茶喝茶,让我再想一想。”

    武承嗣呷了一口茶,武三思又道:“因此,形势不大清晰,我们不能表态。但是皇帝对几个妻妾,听说很宠。”

    “是有这么一回事。”

    “那么必然会带她们出行。”

    “大约会吧。”

    “那么我们就进谏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有了名份出巡,东宫几个妃子也有脸面。”

    武三思笑笑不语,又拉来了武攸暨等堂兄弟,十几个诸武,奔向天津桥。刚过天津桥,从四方馆走出来一个妙龄少n,穿着唐朝的仕n服,一头金发象一样散披在两肩上。随着风,头发与裙袂飘扬。走着小碎步,每一步均匀有致,即便是唐朝那些世家n子出行,姿态曼妙还要逊三分。

    武承嗣看了眼睛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