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开始1
王书辉在现代的工作是大学老师。【】《从幼儿园时代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王书辉二十几年的不长不短的人生,全部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可以这么说,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当老师,王书辉都算得上是经验丰富。
王书辉清楚的知道在明朝末年,有两件事情是他必须面对的。第一是他要在明末搞一场跨时代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变革。第二个就是,搞这样一场变革,仅仅靠他一个人,即使有穿越门的金手指,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单纯的是搞时空走私,或者当个割据地方的军阀,再往大了说,当个皇帝。一个现代人,凭着穿越门的金手指,都差不多能做到。但是搞一场社会变革,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在明朝末年发动一场全新的,不仅仅是华夏自古未有,甚至于在本时空中,全世界还都没有过的改革。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
王书辉的明末改革,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广大人民的支持。王书辉自己就是草根**丝的出身,凭借金手指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优势,这一点不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是坚定的改革领导阶层。这个就相当的困难了。
虽然王书辉觉得,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占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的生存和思想状况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不同于清朝末年因为列强侵略,使得清末的知识阶层普遍的具有需要改革的想法和意识。明末的知识阶层,是纯粹的,脑袋像花岗岩一样的,完全被程朱理学灌输成了二百五一样的封建读书人。指望他们能够开窍,能够接受新的先进的思想,王书辉觉得可能性为零。
要知道,清朝末年的中国,在世界上那就是像个任人宰割的肥猪一样,谁都能上去踹几脚。天朝上国的尊严被各种蛮夷倭寇肆意践踏。只要是有点见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老一套的程朱理学的那些僵硬玩意已经不灵了。
明朝末年的情况则完全的不同。就现在而言,明军虽然在辽东被后金打的落花流水,铁岭卫也被后金攻占了,明政府正满世界的加征辽饷。但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也是刚刚结束不久。在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眼中,后金只不过是像倭寇、鞑靼和西南土司一样的落后愚昧的蛮夷而已。虽然目前明军略受小挫,也不过是一时之患。
而且在王书辉看来,即使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进行了可谓惨绝人寰的大肆屠杀,但只要满清上层还继续使用文人阶层,继续尊崇程朱理学那一套,那么指望这帮脑袋里装满了米田共的封建文人能够接受王书辉的改革理论,就没有一丁点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干部。没有能够理解王书辉,赞同王书辉理论的改革同志。王书辉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决定在明末开展教育工作,重新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来。
他的要求也真正的不怎么高,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万人左右的小学生,这一万人中再培养出几千个初中水平的学生也就行了。
凭借着几千个初中生,王书辉就有信心通过完善的教育,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他们成为他在明末进行改革的中坚力量。凭借这些人的帮助,他甚至能在明末能建立起一个体系完整,在现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算是规模巨大的,清末汉阳铁厂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
王书辉不仅准备建立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更准备在以后他建立的部队里,工厂里,农庄里进行文化普及教育。
想要建立一个先进的,文明的,改革性质的团体,这个团体就必须是高度知识化的。这个高度知识化,不单是指知识水平的高低,更是指知识普及的广度。
当然,如果王书辉的计划能够成功,真的能培养出上万小学生,几千个初中生的话。单纯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他的团体的知识水平就不仅仅是比明末文人高,更比现在欧洲的大部分科学家们的水平还要高。
王书辉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和计划,但是没有人是不行的。还好,王书辉第一批招纳的流民中有三十多个小孩子。王书辉决定先从这些小孩子下手,开展实验性质的教学工作。
这三十几个小孩子,最大的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最小的十三岁。其实都已经过了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从年龄上看,这么大的小孩在现代社会至少也应该是初中生了。
这些小孩都是在万历四十四年左右,那场横贯山西陕西的旱灾中,全家变成流民的。从万历四十四年到现在,五年的流民生涯,是一种残酷的洗礼过程。这些小孩子绝对不是那些普通的,在家人的呵护和关怀下长大的正常小孩。他们五年的流民生涯,已经洗去了他们这些贫苦家庭出身,本身就不多的也不怎么快乐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们是被残酷的现实提前催熟了的孩子。
王书辉这几天,没有做什么别的事情。他带领着所有的工匠和三队二等家丁,先把枝江王别园第三进院子重新修缮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些工匠和家丁已经会熟练的使用王书辉从现代带来的那些施工工具,并且可以非常灵活和多变的使用水泥作为建筑粘合剂了。在王书辉的带领下,王府别园第三进的院子,被修缮一新。
王府别园的结构,除了在一些装饰性的细节上比较精致之外,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四合院建筑。第三进院子的正房被王书辉作为教室。
安装在教室里的玻璃黑板,给负责施工的工匠和家丁们带来了不少震撼。不过等到见多了各种新奇的东西之后,像给正房安装大块玻璃做的窗户这样的事情,就不太能让他们惊奇了。
倒是几个工匠比较敏感。像负责木工作业的那个唯一的一等老工匠,就在私下里找过王书辉,对他大手大脚的使用各种型号的钉子表示不满。只有这个时候,王书辉才反应过来,在钢铁工业近代化之前,为什么古人的家具都是那种笨重结实,可以传承好几代人的样子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就是在这种细节中被表现出来的。
第三进院子经过修整后,很有点后世的希望工程的小学的样子。在一大片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群落中,这个面积也不算小,但是在整个王府别园中很小的院子,正房作为教室,里面安装了全套的电教设备。为了这个,王书辉在现代社会了呆了两三天,又自己拿着各种说明书研究了整整一天。除了桌子和板凳是明代的工匠们做的之外,正房看起来就像一个现代社会普通小学中的一间教室。
两侧的厢房,一侧作为孩子们的宿舍,一侧作为孩子们的食堂,洗澡间,卫生间,和实验室。厕所倒是简单,挖一个大坑,在上面盖好房子,地面用水泥预制板铺出二十个坑位就行了。倒是卫生间和洗澡间不太好弄。最后没有办法,取水直接就用地下水,安上几个洋井(活塞式抽水机)。洗澡间没有办法,只能采用像日本人的那种家庭浴室一样,用水泥抹出一个大池子来,池子地下直接烧火加热池子里的水,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的水泥大锅。
在修建的过程中,大部分家丁们倒是没什么感觉。不过几个挖过井的二等家丁和所有工匠们,对于洋井,表现出特别的惊讶来。他们实在想不出那些严丝合缝的水管子和全是铁造的一体式的洋井井身是怎么做出来的。
用一等铁匠李富贵的话说,铁管子没什么,他们也能做出来。但是能做到每根铁管的粗细都完全相同,还能用螺丝扣拧在一起,这样的手艺,连皇宫里的大匠们可能都做不到。至于洋井的一体式井身,他们就完全的觉得匪夷所思。毕竟在明末,铸造工艺的使用是极为稀少的。更何况是这种工业级别的铸造技术。
他们对王书辉解释的大气压力知识倒是接受的很快,而且也不怎么觉得惊奇。毕竟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就有应用压力汲水的渴乌技术。明代的工匠们虽然不见得知道渴乌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积累中,理解出相关的原理的。
王书辉用了一周多将近两周的时间,领着三十多名工匠和四十多个二等家丁,从早到晚的忙活,才把第三进院子修缮完成。这个充满了划时代技术和设备的院子的修建过程,让王书辉身心疲惫。
倒不是干活累的,而是这个充满了曲折的施工过程中,他要不断的向完全没有受过标准化教育的工匠们,不断的解释各种原理和工艺。这个工作让王书辉几次陷入绝望之中。仅仅是建设一个不算怎么太大的院子,就让王书辉觉得筋疲力尽了,一想到未来要进行整个中国的改造和建设,这怎么能不让王书辉心生绝望呢。
在建设的过程中,朱由梓父女两人都来看过。朱由梓秉持着一贯的风格,对玻璃窗户和洋井、浴室这些新鲜玩意觉得很好奇,拐着弯的想让王书辉按照这种模式改造一下前两进院子。王书辉倒是很痛快的答应了。反正通过这次施工,工匠们已经完全能够**的改造和安装相关的设备了。
朱微妏的要求就让王书辉非常头痛了,她居然想和那些小孩子们一起上课。
...
王书辉清楚的知道在明朝末年,有两件事情是他必须面对的。第一是他要在明末搞一场跨时代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变革。第二个就是,搞这样一场变革,仅仅靠他一个人,即使有穿越门的金手指,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单纯的是搞时空走私,或者当个割据地方的军阀,再往大了说,当个皇帝。一个现代人,凭着穿越门的金手指,都差不多能做到。但是搞一场社会变革,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在明朝末年发动一场全新的,不仅仅是华夏自古未有,甚至于在本时空中,全世界还都没有过的改革。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
王书辉的明末改革,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广大人民的支持。王书辉自己就是草根**丝的出身,凭借金手指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优势,这一点不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是坚定的改革领导阶层。这个就相当的困难了。
虽然王书辉觉得,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占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的生存和思想状况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不同于清朝末年因为列强侵略,使得清末的知识阶层普遍的具有需要改革的想法和意识。明末的知识阶层,是纯粹的,脑袋像花岗岩一样的,完全被程朱理学灌输成了二百五一样的封建读书人。指望他们能够开窍,能够接受新的先进的思想,王书辉觉得可能性为零。
要知道,清朝末年的中国,在世界上那就是像个任人宰割的肥猪一样,谁都能上去踹几脚。天朝上国的尊严被各种蛮夷倭寇肆意践踏。只要是有点见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老一套的程朱理学的那些僵硬玩意已经不灵了。
明朝末年的情况则完全的不同。就现在而言,明军虽然在辽东被后金打的落花流水,铁岭卫也被后金攻占了,明政府正满世界的加征辽饷。但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也是刚刚结束不久。在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眼中,后金只不过是像倭寇、鞑靼和西南土司一样的落后愚昧的蛮夷而已。虽然目前明军略受小挫,也不过是一时之患。
而且在王书辉看来,即使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进行了可谓惨绝人寰的大肆屠杀,但只要满清上层还继续使用文人阶层,继续尊崇程朱理学那一套,那么指望这帮脑袋里装满了米田共的封建文人能够接受王书辉的改革理论,就没有一丁点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干部。没有能够理解王书辉,赞同王书辉理论的改革同志。王书辉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决定在明末开展教育工作,重新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来。
他的要求也真正的不怎么高,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万人左右的小学生,这一万人中再培养出几千个初中水平的学生也就行了。
凭借着几千个初中生,王书辉就有信心通过完善的教育,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他们成为他在明末进行改革的中坚力量。凭借这些人的帮助,他甚至能在明末能建立起一个体系完整,在现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算是规模巨大的,清末汉阳铁厂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
王书辉不仅准备建立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更准备在以后他建立的部队里,工厂里,农庄里进行文化普及教育。
想要建立一个先进的,文明的,改革性质的团体,这个团体就必须是高度知识化的。这个高度知识化,不单是指知识水平的高低,更是指知识普及的广度。
当然,如果王书辉的计划能够成功,真的能培养出上万小学生,几千个初中生的话。单纯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他的团体的知识水平就不仅仅是比明末文人高,更比现在欧洲的大部分科学家们的水平还要高。
王书辉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和计划,但是没有人是不行的。还好,王书辉第一批招纳的流民中有三十多个小孩子。王书辉决定先从这些小孩子下手,开展实验性质的教学工作。
这三十几个小孩子,最大的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最小的十三岁。其实都已经过了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从年龄上看,这么大的小孩在现代社会至少也应该是初中生了。
这些小孩都是在万历四十四年左右,那场横贯山西陕西的旱灾中,全家变成流民的。从万历四十四年到现在,五年的流民生涯,是一种残酷的洗礼过程。这些小孩子绝对不是那些普通的,在家人的呵护和关怀下长大的正常小孩。他们五年的流民生涯,已经洗去了他们这些贫苦家庭出身,本身就不多的也不怎么快乐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们是被残酷的现实提前催熟了的孩子。
王书辉这几天,没有做什么别的事情。他带领着所有的工匠和三队二等家丁,先把枝江王别园第三进院子重新修缮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些工匠和家丁已经会熟练的使用王书辉从现代带来的那些施工工具,并且可以非常灵活和多变的使用水泥作为建筑粘合剂了。在王书辉的带领下,王府别园第三进的院子,被修缮一新。
王府别园的结构,除了在一些装饰性的细节上比较精致之外,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四合院建筑。第三进院子的正房被王书辉作为教室。
安装在教室里的玻璃黑板,给负责施工的工匠和家丁们带来了不少震撼。不过等到见多了各种新奇的东西之后,像给正房安装大块玻璃做的窗户这样的事情,就不太能让他们惊奇了。
倒是几个工匠比较敏感。像负责木工作业的那个唯一的一等老工匠,就在私下里找过王书辉,对他大手大脚的使用各种型号的钉子表示不满。只有这个时候,王书辉才反应过来,在钢铁工业近代化之前,为什么古人的家具都是那种笨重结实,可以传承好几代人的样子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就是在这种细节中被表现出来的。
第三进院子经过修整后,很有点后世的希望工程的小学的样子。在一大片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群落中,这个面积也不算小,但是在整个王府别园中很小的院子,正房作为教室,里面安装了全套的电教设备。为了这个,王书辉在现代社会了呆了两三天,又自己拿着各种说明书研究了整整一天。除了桌子和板凳是明代的工匠们做的之外,正房看起来就像一个现代社会普通小学中的一间教室。
两侧的厢房,一侧作为孩子们的宿舍,一侧作为孩子们的食堂,洗澡间,卫生间,和实验室。厕所倒是简单,挖一个大坑,在上面盖好房子,地面用水泥预制板铺出二十个坑位就行了。倒是卫生间和洗澡间不太好弄。最后没有办法,取水直接就用地下水,安上几个洋井(活塞式抽水机)。洗澡间没有办法,只能采用像日本人的那种家庭浴室一样,用水泥抹出一个大池子来,池子地下直接烧火加热池子里的水,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的水泥大锅。
在修建的过程中,大部分家丁们倒是没什么感觉。不过几个挖过井的二等家丁和所有工匠们,对于洋井,表现出特别的惊讶来。他们实在想不出那些严丝合缝的水管子和全是铁造的一体式的洋井井身是怎么做出来的。
用一等铁匠李富贵的话说,铁管子没什么,他们也能做出来。但是能做到每根铁管的粗细都完全相同,还能用螺丝扣拧在一起,这样的手艺,连皇宫里的大匠们可能都做不到。至于洋井的一体式井身,他们就完全的觉得匪夷所思。毕竟在明末,铸造工艺的使用是极为稀少的。更何况是这种工业级别的铸造技术。
他们对王书辉解释的大气压力知识倒是接受的很快,而且也不怎么觉得惊奇。毕竟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就有应用压力汲水的渴乌技术。明代的工匠们虽然不见得知道渴乌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积累中,理解出相关的原理的。
王书辉用了一周多将近两周的时间,领着三十多名工匠和四十多个二等家丁,从早到晚的忙活,才把第三进院子修缮完成。这个充满了划时代技术和设备的院子的修建过程,让王书辉身心疲惫。
倒不是干活累的,而是这个充满了曲折的施工过程中,他要不断的向完全没有受过标准化教育的工匠们,不断的解释各种原理和工艺。这个工作让王书辉几次陷入绝望之中。仅仅是建设一个不算怎么太大的院子,就让王书辉觉得筋疲力尽了,一想到未来要进行整个中国的改造和建设,这怎么能不让王书辉心生绝望呢。
在建设的过程中,朱由梓父女两人都来看过。朱由梓秉持着一贯的风格,对玻璃窗户和洋井、浴室这些新鲜玩意觉得很好奇,拐着弯的想让王书辉按照这种模式改造一下前两进院子。王书辉倒是很痛快的答应了。反正通过这次施工,工匠们已经完全能够**的改造和安装相关的设备了。
朱微妏的要求就让王书辉非常头痛了,她居然想和那些小孩子们一起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