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准备 3
“老板这个茶杯,不是凡品,看着像老年间的官窑款啊。”看到王书辉拿着宣德蓝釉的茶杯,当个普通的玻璃杯一样,倒着可乐往嘴里灌,珍宝斋的老板李玉坤心中简直是鲜血横流,仿佛一万头祥瑞神兽草泥马在他心中呼啸而过。
王书辉这个人出身贫寒,活了二十几年,一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最后到工作,一直没离开校园这个环境。社会上再怎么说大学里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混乱,但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要比社会上简单干净的多的多。
王书辉又是个比较老实内向的性子,对于穿着打扮一向不放在心上。他一直觉得,所谓的穿的漂亮好看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说法,完全是商业社会的服装业者们制造的谣言。一个人如果专注于做事情,穿着打扮这种东西,是多么的浪费时间啊。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曾经听自己的室友谈论他的女朋友,据说此女早上起来,站在镜子前面的时间就要超过四十分钟。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王书辉即使底版看着不错,但是对于衣着打扮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舒适性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的问题。在京师这种比较讲究个装十三的地方,王书辉看着就很像个偏远地区到京城出差的推销员。离他一百丈远,就能闻到他身上泥土的芬芳,一听他说话,就带着一股令人怀念的苞米茬子味儿。你可以想到,最讲究个察言观色的古董从业者们会对他有个什么态度了。
有个大神说过,有背离阶级的个人,没有背离阶级的阶级,李玉坤作为京师古董行业的中坚力量,自然也要遵循着这个行业的一贯风格,把充满了泥土芬芳的王书辉看成是个透明的个体。不过对于装着极高水准的钛合金狗眼的李玉坤来说,王书辉拿出那个精致可人的宣德蓝釉的茶杯的时候,他的钛合金狗眼就已经三六十度的对着这个宝贝进行了数码拍照。自然而然的,哪怕拿着这个宝贝的王书辉脸上粘着一团屎,他也会觉得这团屎放置的位置有着极高的艺术内涵。
从李玉坤表现出的极高的变脸神功上看,王书辉认为此君是个合格的jian商,合格的jian商,就是这个商业社会里很好的咨询对象。
王书辉一向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围绕着怎么更好的完成工作进行,所以他对于刚才李玉坤的慢待没有任何的芥蒂。他把手中宣德蓝釉茶杯里的可乐喝个干净,放到柜台上,神情平静的对李玉坤说道,“老板好眼力,请老板掌掌眼啊。”
托了王书辉看过的很多古玩类小说的福,他也知道些这个行业里的一些规矩。比如最简单的一点,古董什么的,你要是想让别人过目,不能从手里递过去,一定要放在一个稳定安全的地方等着别人自己过去拿。王书辉喜欢这种规矩,它充满了工业社会中的严谨性。
李玉坤没有说什么废话,拿出一副带放大镜的眼镜戴着脸上,仔细的观察着这个宣德官窑款的蓝釉茶杯。他首先认定了这是个真家伙。其次又觉得这个茶杯十分难得,不像他见过的大多数古董瓷器,这个茶杯可能是被它的二货主人经常使用的缘故,戴着一种难得的鲜活水润的生命力。
李玉坤肚子里像烧了锅开水一样,心里是火热火热的。不像早年间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真宝贝了。绝大多数的好东西都是已经有主的,那些收藏家们都有一种西方传说中守宝怪龙的习气,死守着自己的宝贝不让人见,轻易见不到这种品相完好,难得一见的珍品。
李玉坤又细致的打量了一下王书辉。看到他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心里产生了一种珍宝蒙尘的感想。不过他不会被自己一时的贪欲影响,按照套路和王书辉打起太极来,“先生这物件,是个好东西,也是真东西,不过我的水平有限,还真看不出具体的年限来。”这是一个套磁的过程,他想看看王书辉知不知道手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王书辉对于和人打交道一向缺乏耐心,他尤其不喜欢这种打着太极云山雾罩的交流过程,他木着脸很直接的对李玉坤说,“老板不要和我说那些套话,我不是你们这个行业里的人,今天在琉璃厂这里逛了一天,就是想打听一下东西的行情。这个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御窑蓝釉,这都是东西的主人直接告诉我的,我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今天来就是想问问,在古董市场上,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李玉坤听了王书辉的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东西根本不是这个小子的,他不过是个负责跑腿的马仔。对于马仔,他就是另一种态度。只见他的脸色一变,带着几分高高在上的态度对,王书辉说,“说是宣德蓝釉,这是真的。至于是不是御窑,那得分什么人说的。大约的估价么,我这里给你凑个整数,一百万。”
王书辉心里有了底了,一百万,这样的茶杯他有四个,加上一个茶壶,怎么也能卖到五百万以上,他把茶杯仔细的放回包里,转身就在李玉坤的愕然神色中走出了珍宝斋的大门。
王书辉同学家的生意也在琉璃厂这里,走了四五分钟就找到了。他的同学知道王书辉的性情,自然也清楚他一定是早就把行情打听清楚了。所以也没弄什么玄虚,直接就给了他一套瓷器,连茶壶带茶杯一千万的报价。这在王书辉的意料之外。他很高兴的接受了交易。等到晚上的时候,王书辉手里已经筹集到了一千万的启动资金了。
一千万,这有多少,王书辉没有直观概念。他在大学里当老师,七七八八的算起来,一个月不过是三千多块钱。一千万块钱如果胡花滥造的话,在现代应该也能挥霍上好一阵子的。不过王书辉要做的是在明朝末年改朝换代。这种改天换地的工程到底需要多少钱,对于这一点王书辉心里完全没底。
他的大体计划,就是先农业后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人力和经济上的资源。这只是个粗疏的计划,他现在已经筹集到了启动资金,要开始设计具体的计划了。
王书辉这个人出身贫寒,活了二十几年,一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最后到工作,一直没离开校园这个环境。社会上再怎么说大学里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混乱,但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里的人际关系要比社会上简单干净的多的多。
王书辉又是个比较老实内向的性子,对于穿着打扮一向不放在心上。他一直觉得,所谓的穿的漂亮好看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说法,完全是商业社会的服装业者们制造的谣言。一个人如果专注于做事情,穿着打扮这种东西,是多么的浪费时间啊。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曾经听自己的室友谈论他的女朋友,据说此女早上起来,站在镜子前面的时间就要超过四十分钟。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王书辉即使底版看着不错,但是对于衣着打扮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舒适性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的问题。在京师这种比较讲究个装十三的地方,王书辉看着就很像个偏远地区到京城出差的推销员。离他一百丈远,就能闻到他身上泥土的芬芳,一听他说话,就带着一股令人怀念的苞米茬子味儿。你可以想到,最讲究个察言观色的古董从业者们会对他有个什么态度了。
有个大神说过,有背离阶级的个人,没有背离阶级的阶级,李玉坤作为京师古董行业的中坚力量,自然也要遵循着这个行业的一贯风格,把充满了泥土芬芳的王书辉看成是个透明的个体。不过对于装着极高水准的钛合金狗眼的李玉坤来说,王书辉拿出那个精致可人的宣德蓝釉的茶杯的时候,他的钛合金狗眼就已经三六十度的对着这个宝贝进行了数码拍照。自然而然的,哪怕拿着这个宝贝的王书辉脸上粘着一团屎,他也会觉得这团屎放置的位置有着极高的艺术内涵。
从李玉坤表现出的极高的变脸神功上看,王书辉认为此君是个合格的jian商,合格的jian商,就是这个商业社会里很好的咨询对象。
王书辉一向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围绕着怎么更好的完成工作进行,所以他对于刚才李玉坤的慢待没有任何的芥蒂。他把手中宣德蓝釉茶杯里的可乐喝个干净,放到柜台上,神情平静的对李玉坤说道,“老板好眼力,请老板掌掌眼啊。”
托了王书辉看过的很多古玩类小说的福,他也知道些这个行业里的一些规矩。比如最简单的一点,古董什么的,你要是想让别人过目,不能从手里递过去,一定要放在一个稳定安全的地方等着别人自己过去拿。王书辉喜欢这种规矩,它充满了工业社会中的严谨性。
李玉坤没有说什么废话,拿出一副带放大镜的眼镜戴着脸上,仔细的观察着这个宣德官窑款的蓝釉茶杯。他首先认定了这是个真家伙。其次又觉得这个茶杯十分难得,不像他见过的大多数古董瓷器,这个茶杯可能是被它的二货主人经常使用的缘故,戴着一种难得的鲜活水润的生命力。
李玉坤肚子里像烧了锅开水一样,心里是火热火热的。不像早年间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真宝贝了。绝大多数的好东西都是已经有主的,那些收藏家们都有一种西方传说中守宝怪龙的习气,死守着自己的宝贝不让人见,轻易见不到这种品相完好,难得一见的珍品。
李玉坤又细致的打量了一下王书辉。看到他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心里产生了一种珍宝蒙尘的感想。不过他不会被自己一时的贪欲影响,按照套路和王书辉打起太极来,“先生这物件,是个好东西,也是真东西,不过我的水平有限,还真看不出具体的年限来。”这是一个套磁的过程,他想看看王书辉知不知道手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王书辉对于和人打交道一向缺乏耐心,他尤其不喜欢这种打着太极云山雾罩的交流过程,他木着脸很直接的对李玉坤说,“老板不要和我说那些套话,我不是你们这个行业里的人,今天在琉璃厂这里逛了一天,就是想打听一下东西的行情。这个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御窑蓝釉,这都是东西的主人直接告诉我的,我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今天来就是想问问,在古董市场上,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李玉坤听了王书辉的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东西根本不是这个小子的,他不过是个负责跑腿的马仔。对于马仔,他就是另一种态度。只见他的脸色一变,带着几分高高在上的态度对,王书辉说,“说是宣德蓝釉,这是真的。至于是不是御窑,那得分什么人说的。大约的估价么,我这里给你凑个整数,一百万。”
王书辉心里有了底了,一百万,这样的茶杯他有四个,加上一个茶壶,怎么也能卖到五百万以上,他把茶杯仔细的放回包里,转身就在李玉坤的愕然神色中走出了珍宝斋的大门。
王书辉同学家的生意也在琉璃厂这里,走了四五分钟就找到了。他的同学知道王书辉的性情,自然也清楚他一定是早就把行情打听清楚了。所以也没弄什么玄虚,直接就给了他一套瓷器,连茶壶带茶杯一千万的报价。这在王书辉的意料之外。他很高兴的接受了交易。等到晚上的时候,王书辉手里已经筹集到了一千万的启动资金了。
一千万,这有多少,王书辉没有直观概念。他在大学里当老师,七七八八的算起来,一个月不过是三千多块钱。一千万块钱如果胡花滥造的话,在现代应该也能挥霍上好一阵子的。不过王书辉要做的是在明朝末年改朝换代。这种改天换地的工程到底需要多少钱,对于这一点王书辉心里完全没底。
他的大体计划,就是先农业后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人力和经济上的资源。这只是个粗疏的计划,他现在已经筹集到了启动资金,要开始设计具体的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