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连锁反应 4
卫所制度毕竟还是大明朝的军事制度之一。可是,别说现代人会对大明朝的卫所军队的状况感到惊讶了。就是戚元彪这个深知京卫弊端的本时空坐地户,也对湖广地方卫所的糜烂感到难以置信。
“点兵核饷”一直是文官大佬收拾和辖制武将系统的一个法宝。无论是在边军还是在京卫或者是在地方卫所中,吃空饷都是武官们赚钱的一个重要渠道。这种事情就和文官们的“飘没”是一个道理,是一个大家都在遵循的潜规则。
当然了,很多武官们的吃相,像很多文官一样非常的难看。据说兵部方面曾经对毛文龙的东江镇“飘没”达到六层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发出兵部的时候已经变成四十两了。这里面还不包括户部衙门的“飘没”呢。
自然而然的,武官们对文官们的所做作为也会有学有样。就以京卫来说吧,号称三四十万的京卫,实际上基本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拉出去打仗的正经士兵了。京卫本身实际的士兵,最多十万人。这十万人也完全的变成了各种劳役和家奴。
也就是说,负责守卫大明朝心脏的京卫,吃空饷能够达到三分之二这么高。一个千户所里,能够拉出两三百个已经变成力工的士兵,那就是好的了。经常就是兵部的官员前来点验兵额的时候,各级武官们就开始到处搜罗京师附近的乞丐和流民充数。
对于京卫的“奇葩”,戚元彪就已经领教的足够了。可是京卫再“奇葩”,点验兵额的时候,那些充数的乞丐流民,怎么说也能穿上件破破烂烂的鸳鸯袄,拿上杆生了锈的长枪吧。可人家襄阳卫做的比京卫做的可出格多了。
襄阳卫不仅士兵明显数目不够,而且就是前来点验的士兵,也都是穿的普通的百姓衣服。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人,手里面甚至连个兵器都没有。
就是襄阳卫本卫的千户所士兵,看起来光鲜些吧。可是那个光鲜也假的厉害。离得远远的,戚元彪就发现许多本卫千户所的士兵,拿着的武器都是些葬礼上用的那种白色的锡箔纸糊出来的武器。
看明白了这个奥妙,襄阳卫指挥使身上的那件铁甲为什么看起来非常的古怪,戚元彪心里就有数了。
戚元彪真的很难理解这些地方卫所怎么会这样糊弄事情的。要知道,地方上的卫所兵也是承担着防卫地方的任务的。时不时的,地方卫所也要干一些清缴山匪土贼之类的工作。
襄阳卫的这帮乞丐兵,在一群拿着纸糊的武器,穿着纸糊的盔甲的军官的领导下,根本就没有防卫地方的能力。他们的对手总不会是死人吧。
本来应该有五千六百人的襄阳卫,好像是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凑出三千来个人来。就是戚元彪这种只会背兵书的假冒伪劣的武官,也认为这群人是相当的不靠谱的。反正要是让戚元彪领着这么群奇葩去打仗的话,戚元彪宁可自杀,也不会接受任务的。
面对着这三千来个瘦骨嶙峋,破衣烂衫,在冬季的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襄阳卫所士兵。戚元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挑选精兵的兴趣了。
戚元彪能够把背的滚瓜烂熟,自然知道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兵之贵选。”认为选兵“其法惟在精”,反对“用城市游滑之人”,“jian巧之人”,主张用“乡野老实之人”。
对于选兵的具体标准,认为“丰伟”、“武艺”、“力大”、“伶俐”四条既不可废,亦不可专恃,“惟素负有胆之气,使其再加力大,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
然而这样的人不易选到,相比之下,最主要的条件是“必精神力貌兼收”,因为武艺差可以教习。对于选来的士卒,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给他们兵器,“皆当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如藤牌宜于少壮便健,狼筅长牌宜于健大雄伟,长枪短兵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
在戚元彪眼里,襄阳卫的士兵,比起京师乞丐来还有些不如。选这些人当兵,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在开始对襄阳卫的士兵进行“点核”之前,戚元彪就专门询问过本地锦衣卫千户所的一个锦衣卫。据那个锦衣卫说,在湖广省内,襄阳卫就是除了已经叛乱的武昌卫之外,实力最强的地方武装了。
看过了湖广第二强兵的襄阳卫所兵之后,戚元彪算是彻底明白为什么当年戚继光大帅会放弃为数众多的江南卫所兵,自行招募像自己的老爹那样的义乌矿工当兵了。
听了戚元彪的报告之后,姚宗文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他喜的是,既然湖广地方的军卫如此的破败,那么王书辉的荆州卫也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他给王书辉上眼药,为难王书辉的好借口。
他惧的则是,出京前魏忠贤已经明确的嘱咐过他了。自己到了湖广上任之后在军事上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各个方面给东林党党徒程绍找麻烦。给程绍的平叛工作设置障碍。另一个则是自己必须整理好湖广地方的武装,在程绍倒霉了之后,自己就必须顶上去,接手那个平叛的烂摊子了。
所以,姚宗文想到自己可以整治王书辉的喜悦都没维持超过三秒钟。姚宗文的脑袋就已经被湖广地方军务的糜烂给占据了。他对于这种状况的准备到底还是不足。一时间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完成魏忠贤交给自己的任务了。
与整人出气相比较起来,姚宗文更重视的当然是魏忠贤的信任了。他可是知道的,魏忠贤的用人观相当的实际。九千岁可是非常讲究实际成绩的。你要是不能完成任务,甚至是不能把任务完成的漂漂亮亮的,那么你屁股底下的位子就会坐不稳。
姚宗文深知,魏忠贤在用人上是非常讲究“能者上庸者下”的。时空之门1619
...
“点兵核饷”一直是文官大佬收拾和辖制武将系统的一个法宝。无论是在边军还是在京卫或者是在地方卫所中,吃空饷都是武官们赚钱的一个重要渠道。这种事情就和文官们的“飘没”是一个道理,是一个大家都在遵循的潜规则。
当然了,很多武官们的吃相,像很多文官一样非常的难看。据说兵部方面曾经对毛文龙的东江镇“飘没”达到六层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发出兵部的时候已经变成四十两了。这里面还不包括户部衙门的“飘没”呢。
自然而然的,武官们对文官们的所做作为也会有学有样。就以京卫来说吧,号称三四十万的京卫,实际上基本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拉出去打仗的正经士兵了。京卫本身实际的士兵,最多十万人。这十万人也完全的变成了各种劳役和家奴。
也就是说,负责守卫大明朝心脏的京卫,吃空饷能够达到三分之二这么高。一个千户所里,能够拉出两三百个已经变成力工的士兵,那就是好的了。经常就是兵部的官员前来点验兵额的时候,各级武官们就开始到处搜罗京师附近的乞丐和流民充数。
对于京卫的“奇葩”,戚元彪就已经领教的足够了。可是京卫再“奇葩”,点验兵额的时候,那些充数的乞丐流民,怎么说也能穿上件破破烂烂的鸳鸯袄,拿上杆生了锈的长枪吧。可人家襄阳卫做的比京卫做的可出格多了。
襄阳卫不仅士兵明显数目不够,而且就是前来点验的士兵,也都是穿的普通的百姓衣服。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人,手里面甚至连个兵器都没有。
就是襄阳卫本卫的千户所士兵,看起来光鲜些吧。可是那个光鲜也假的厉害。离得远远的,戚元彪就发现许多本卫千户所的士兵,拿着的武器都是些葬礼上用的那种白色的锡箔纸糊出来的武器。
看明白了这个奥妙,襄阳卫指挥使身上的那件铁甲为什么看起来非常的古怪,戚元彪心里就有数了。
戚元彪真的很难理解这些地方卫所怎么会这样糊弄事情的。要知道,地方上的卫所兵也是承担着防卫地方的任务的。时不时的,地方卫所也要干一些清缴山匪土贼之类的工作。
襄阳卫的这帮乞丐兵,在一群拿着纸糊的武器,穿着纸糊的盔甲的军官的领导下,根本就没有防卫地方的能力。他们的对手总不会是死人吧。
本来应该有五千六百人的襄阳卫,好像是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凑出三千来个人来。就是戚元彪这种只会背兵书的假冒伪劣的武官,也认为这群人是相当的不靠谱的。反正要是让戚元彪领着这么群奇葩去打仗的话,戚元彪宁可自杀,也不会接受任务的。
面对着这三千来个瘦骨嶙峋,破衣烂衫,在冬季的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襄阳卫所士兵。戚元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挑选精兵的兴趣了。
戚元彪能够把背的滚瓜烂熟,自然知道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兵之贵选。”认为选兵“其法惟在精”,反对“用城市游滑之人”,“jian巧之人”,主张用“乡野老实之人”。
对于选兵的具体标准,认为“丰伟”、“武艺”、“力大”、“伶俐”四条既不可废,亦不可专恃,“惟素负有胆之气,使其再加力大,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
然而这样的人不易选到,相比之下,最主要的条件是“必精神力貌兼收”,因为武艺差可以教习。对于选来的士卒,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给他们兵器,“皆当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如藤牌宜于少壮便健,狼筅长牌宜于健大雄伟,长枪短兵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
在戚元彪眼里,襄阳卫的士兵,比起京师乞丐来还有些不如。选这些人当兵,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在开始对襄阳卫的士兵进行“点核”之前,戚元彪就专门询问过本地锦衣卫千户所的一个锦衣卫。据那个锦衣卫说,在湖广省内,襄阳卫就是除了已经叛乱的武昌卫之外,实力最强的地方武装了。
看过了湖广第二强兵的襄阳卫所兵之后,戚元彪算是彻底明白为什么当年戚继光大帅会放弃为数众多的江南卫所兵,自行招募像自己的老爹那样的义乌矿工当兵了。
听了戚元彪的报告之后,姚宗文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他喜的是,既然湖广地方的军卫如此的破败,那么王书辉的荆州卫也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他给王书辉上眼药,为难王书辉的好借口。
他惧的则是,出京前魏忠贤已经明确的嘱咐过他了。自己到了湖广上任之后在军事上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各个方面给东林党党徒程绍找麻烦。给程绍的平叛工作设置障碍。另一个则是自己必须整理好湖广地方的武装,在程绍倒霉了之后,自己就必须顶上去,接手那个平叛的烂摊子了。
所以,姚宗文想到自己可以整治王书辉的喜悦都没维持超过三秒钟。姚宗文的脑袋就已经被湖广地方军务的糜烂给占据了。他对于这种状况的准备到底还是不足。一时间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完成魏忠贤交给自己的任务了。
与整人出气相比较起来,姚宗文更重视的当然是魏忠贤的信任了。他可是知道的,魏忠贤的用人观相当的实际。九千岁可是非常讲究实际成绩的。你要是不能完成任务,甚至是不能把任务完成的漂漂亮亮的,那么你屁股底下的位子就会坐不稳。
姚宗文深知,魏忠贤在用人上是非常讲究“能者上庸者下”的。时空之门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