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龙国军魂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五十九章说下南平的农村经济

第二百五十九章说下南平的农村经济

      南平虽然没有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称为贫困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4年基本上延续了这个标准。南平市虽然不是贫困县的行列。也有好几个贫困镇几十个贫困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就算是在沿海地区像江-苏省,全省还不是有好几十万贫困百姓。哪里都有贫困人口。

      就是多少的问题。在南平这些地方,没有城镇养农村老保险的,不像很多地方实施了城镇农村养老保险金,到老了多多少少都有点养老金拿,基本就是靠养儿防老。

      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都是几代上面的人努力的奋斗目标,也是人们美好向往。全国还有200多个贫困县,可想而知脱贫致富任重道远。南平县就有一个扶贫办公室,简称扶贫办。目前南平全县人口180万。其中达到贫困人口的就有80多万,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已经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以及那些先天性麻痹症,或是因病导致困难,因为各种原因伤残的人。能有能力出去打工的,基本都出去了,下至18岁,上至50多岁,要不是南平靠近广东省,劳务输出多的话,一个村里面四分之一以上的到广东打工。南平市本地企业工矿少,当地的GDP拉动就是依靠这些到外地打工的打工人员,过年过节回来消费,回来结婚,建房子,说白了,也就是依靠庞大的务工大军,在外面挣钱了,回到南平来消费,养活了南平很多小摊小贩,养活了很多商店超市,店铺。搞活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家电的消费。主要是拉动了建筑行业。要不是这里人每年整回来这么多的外来的钱,南平还是一个特困县。

      人均不到1000元,也就是说200万人口,全县GDP不到40个亿。40个亿的钱能收多少税收呀。税收主要是靠当地的工厂,企业,工商个体户,也不过1个亿的税收。这一个亿要养活这么多公家人员,还要浦桥修炼,搞教育,可想而知,哪里都缺钱,哪里都搞不好。老师工资打白条这就说的过去了。全县的4000多名老师就算发1000元的工资,就是4000多万。这一个亿的财政收入,说到底还是不够给老师发工资的呢。

      就算这么多人外出务工,拉高了GDP,但是那些出去务工的人在务工当地不需要消费花钱吗?就算每个月拿4000元工资,真正拿回来老家消费的其实也不算很多。特别是年轻人基本是月光族,能有多少钱拿回来消费呢。那些大叔大婶们家或是已经有家庭孩子里面有负担的,才懂得节约,剩下点钱拿回老家。一个家里面好几口人,包括两位老人,老婆,3个孩子,就依靠一个壮劳力去打工,7口之家,能挣钱的就一个,这样就算每年剩下3万拿回来,这么一均摊,也没有多少。也就是5000一个人的人均收入。想想这点钱能对于拉动南平DOP有多少的作用。

      看两年前南平的财政收入,再看看几家银行的存款流水账,看看几家银行的还有多少钱就知道了。两年前就剩下邮政储蓄和信用合作社,这两个银行在每一个乡镇有网点,像农业银行在大的镇才有网点,那些建设银行在城区才有3个网点,龙国银行才一个网点,工商,交通这两个银行干脆破产。

      银行也是市场经济好不好,要是在一个乡镇开一个网点,业务量不大,就挣不到异地取钱的手续费,也吸取不到多少存款,最关键的就是,没人贷款,银行就是靠放贷挣钱的。没人贷款,那么连维持一个10个人的网点需要的费用都不能,那么还在那里开干嘛?

      银行也不是慈善家,亏本的生意是不干的。两年前所有银行的业务主要就是代发工资。这个是一个主要的业务。吸收存款真的不多,几家银行前两年,除去已经放贷的,也就5个亿的存款余额。

      到现在为止这虽然交通,工商银行也恢复了在南平的网点,但是所有的银行里面可以放贷的钱也不多也就是40个亿而已,虽然是流水量突飞猛进。那是很多企业工厂在南平安家落户搞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银行来转账。再取出来搞建设,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的投产,那么也就是没什么大钱来存进银行。虽然这两年项氏等等通过银行转账好几千亿。在南平也增加了10来万个新增账户,这些是外地来南平务工人员,包括建筑工人,工厂里面的打工人员,还有很多商务人员,白领,以及来南平投资的企业工厂的对公账户,很多来南平捞金的工商个体户。除了南平当地的务工人员的存款那是怎么样多少都能留在南平银行里面,外地的务工人员的账户基本是每个月发工资的钱刚到账户上,几天就被转回老家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孙书记想像银行借钱,银行没有多少钱可以借的原因。

      南平虽然不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也是一个穷地方,要不是这么多人到广东打工,还是穷的叮当响,要不是这么多人到外地打工,带动了南平当地的工商业的发展的话,南平还是以前跟上世纪90年代前的模样。

      一个数据就能看出来,一个乡镇的菜市场很能反应一个当地的经济情况。卖菜的少,买菜的也少,那就是说明一个乡镇镇区里面非农城镇户口少。没见到一个乡镇级的唯一一个菜市场。冷清的很,当然除了在开发区那些乡镇外。买猪rou的也就三四个摊位,买鸡的也就是2摊,烧鸭,等等熟食的也就几个摊,卖青菜的固定摊点几个,那些农户老太老爷子摆地摊的从村里挑来的也就是20来个。也就是说经常光顾这个菜市场专门种点菜换钱的人真的很少也就是20来个人而已。主要是当地消费不行,种出来没人要,要是供不应求的话,大把人跟风设摊位,摆地摊了,大把人种菜养鸡卖了。

      一个小小的市场,竟然就这么点卖菜的摊点,可想而知,当地的消费水平有多低。要是当地非农户口多,当地流动人口多的话,再弄几个大市场也摆的满满当当的。就像开发区里面以及开发区附近的几个乡镇,现在老市场早就不够用,还新盖了不少新市场。这几个乡镇只要有点经济头脑的都搞种菜养鸡,养鸭,养猪。因为种出来的菜能销售呀,不是小商贩来村里收购,就是自己拉倒市场摆摊卖。以前南平思旺镇就是一个种菜基地,他们的菜都拉倒400公里外的广东去,现在好了南平开发区大发展,根本就不需要长途运输到广东,在家门口就能一摘下来就被人收购一光。

      虽然南平开发区带动了当地的农牧业,十几万外来人口,十万失去土地的拆迁安置户,每天需要的消耗就不少,每人算6块钱的米面rou类,蔬菜。那也是200多万的消费,带动200多万的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