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华夏的华夏帝国在线阅读 - 第6章 帝国历史

第6章 帝国历史

      (其实这章可忽略,纯粹历史铺垫..)

      非常惊讶,我看到了如下历史:

      公元1860年之前的历史,和自己生活的那段历史是吻合的,1860年后,历史出现了变化,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成功的推翻了清政府,攻陷北京,清帝退守东三省,洪秀全南京称帝,改南京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1865年“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叛乱,洪秀全被诛全族,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后反攻天京,平息东王之乱,在军、政、民等各界拥护下,忠王李秀成于1865年称帝,定都南京,改国号为“华夏”,年号“华武”史称“华武帝”。复改天京为“南京”。

      华武帝登基后,不居功自傲,整饬吏治,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积极接受新事物,其时我大地饱受帝国主义摧残,1900年,八国联军联合进攻南京,华武帝率领南京军民奋起抵抗,击溃八国五万联军,击毙联军两万余,俘虏万余,法、美、俄三国先后退出战争,宣布承认华夏帝国,与华夏帝国签订条约,赔款以求华夏帝国释放俘虏,华夏帝国允诺。但英、日、奥、德、意战败后依然保持强硬态度,遂与华夏帝国继续交恶。

      经此一战,华武帝深知政体误国,于1902年下诏宣布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参与变法,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南京大学;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1902年末,梁启超出任华夏帝国第一任首辅大臣,组阁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定宪法,改革政体,实施三权分立,李氏皇室保留军队权利,是年,谭嗣同出任华夏帝国三军总参谋长,改革军队,原太平军更名为华夏帝国国民军,帝国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为唯一的元帅军衔,改旧式军队体制,实行军衔制。改太平军水师为帝国国民军海军,下辖东南西北四海舰队,兵员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颁布《兵役法》。并且力排众议,于八国联军俘虏中招募高级军官为帝国服务,大大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改革,尽管历经艰难,但终见成效,几千年封建统治在我大地不复存在,维新变法成功。国力日渐富强,军队建设步入正轨。

      维新10年后,公元1912年,第二任首辅大臣孙文,并三军总参谋长黄兴提请御前会议,商讨北伐满洲事宜,华夏帝国二世皇帝李英华准奏,遂于1913年初北伐伪清。

      清帝自退守东三省,也经历一次戊戌变法,但是由于那拉氏阻扰、列强干涉,变法失败,遂由那拉氏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国势愈衰,列强干涉国政,东北大好河山,被列强瓜分殆尽,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不均,在东三省大打出手,更陷国人于水深火热,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退让,国已不国。

      1913年-1920年,史称7年内战,国民军与清军在山海关一线激战数年,由于列强干涉,华夏帝国亦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军终于未能收复东三省,连年征战,财政不堪重负,迫于国内议会压力,1920年冬,国民军黯然撤军。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苏俄势力撤出东三省,日本以日清亲善,满蒙安保为由,派驻重兵于中国东北,觊觎中原,而此时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由于日军介入,帝国国民军被迫撤军至山海关以内,随后整饬军务,无力继续北伐,主要以防御为主,议会对政府、军队压力很大,鹰派内阁下台,第三任首辅大臣力主发展经济,使华夏帝国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为帝国积累无限财富,国富民强。但第三任内阁是温和派,外交政策软弱,为发展经济,一再退忍,致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觉得有机可乘,不断对华夏帝国提出非分要求,1932年初,日军于国民军在上海发生军事冲突,入侵日军迅速被国民军击溃,但内阁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小,1937年,日军以满清为大本营,咄咄逼人,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沿长城一线发动突然攻势,军队直逼北京城下,制造国际舆论,为清政府造势,美其名曰协助友邦恢复故都,软弱内阁打打谈谈,瞻前顾后,国联态度暧昧……

      现在的华夏帝国皇帝为二世李英华,年号:永康,现年65岁,在位30年,深得臣民爱戴,但身体状况堪忧,帝国臣民对此无不忧心忡忡。皇储李继开,年仅18岁,为永康帝唯一一个儿子,是为未来帝国皇帝。现任首辅大臣朱绍良,也是温和派,连续两任内阁首辅大臣均为温和派,致使帝国外交一溃千里,民众对内阁极度不满,议会也频频对内阁施压,要求强硬外交。

      ……

      我一气儿读完这段历史,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沉思良久,分析这段历史除国内偏差较大,其他国家貌似没有太大变化,近代一些大事均有发生,现在已经是6月下旬,不知道这个历史发展,会不会有“七七卢沟桥事变”?会不会有“第二次淞沪会战”?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否会发生,也是充满了未知。

      (这段历史编的那叫一个累,得合情合理,还得八*九不离十,枯燥无味,对故事推进没有太大作用,自己叹一声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