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周公殡天姜尚薨毙
周公旦为何一直在为自己的后世考虑,因为他放不下过去曾经是摄政如王,王者才可以葬于祖庙,如果葬于祖庙,就等于承认他曾经是摄政王。周公旦眼看彻底失势,他更担心他死后成王不让他归葬祖庙,他开始考虑转换思想,转换身份,根据目前形势,德教是第一位的,周公旦开始向德教仁爱转化,这也符合他一向宣扬文王的仁德不谋而合,时机到,切入仁德,推行仁德教化也是唯一出路,他要为自己死后做打算,因为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出了问题。周公旦也是聪明绝顶之人,改走正道,还可能历史留名。戎马倥偬,到最后如果一无是处,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专搞一样东西也是很精到的,这是周公旦的长处。周公旦从“人需”之道即“儒”道入手,周公旦开始着手研究和理顺儒道思路。他要和召公、辛甲的道教一争高下。他不知道,召公明搞道家学说,暗地里联合司寇卫康叔大搞法家之道,来治世安国。让他们去搞吧。成王准备计划明年春天时期举行周王朝成立二十周年大型阅兵式(公元前1046.4.17---1026.4.17)。
正当成王筹备扩兵经武,完备六师,准备展示国力,举行周王朝成立二十周年大型阅兵式之时,周王朝发生不祥的几件事情,让成王不得不推迟这个计划。
原来是周公旦殡天,接着齐侯姜尚也升天,再接着康叔毙,唐叔虞薨毙,还有几个老诸侯君薨毙。
芮伯,彤伯,太傅毛公都认为这一年是不祥年,谏言成王阅兵推后举行。
成王心里也有点顾忌,于是决定将阅兵式推迟三年,到下一个诸侯朝见时一同举办,还可节约很多费用。
话说公元前1026年,成王十六年二月,周公旦病重前,被君陈从岐山西北卷阿隐居之地带到丰都,在丰都的先王宫进行最后一次的祭祖,也希望在丰都见成王最后一面。
成王最终没有相见,成王担心他临终告诫,对于临终遗言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成王为避免他的告诫,不去相见,也不许他到镐京来。周公旦无奈之下,病危后,又被带到自己曾经的封地成周小儿子君陈处,按照礼制原则,周公应到长子伯禽之地鲁地善终,可他决意要葬于毕地祖陵,或者洛邑成周之地,周公临终时对着伯禽和君陈说:“为父再一次希望自己能葬于祖陵毕地,希望你们能满足为父的最后一个心愿,若不行,那就将我葬于成周,以明吾不离成王。”
成王得知周公旦临终遗言,当时没有表态,心里也有点发毛,这周公旦死后都不离成王,这说明他做鬼也要缠着成王,在这个年代,人们就这么理解的,成王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伯禽和君陈前来镐京求情。“请求陛下看在宗亲的份上,能了却父亲的临终心愿,安葬于祖陵。”
成王说:“祖庙都是王陵,只有为王者才有资格安葬,周公身为公爵,怎好安葬于祖庙王陵?如果他安葬于祖陵,那就是承认他是周朝大王,他的摄政王也就真的是王了,你们觉得这可能吗?那其他的公爵后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他可安葬在成周,也可安葬在鲁地。”
成王已经表态不能安葬在祖陵,周公旦已经殡天三天了,安葬地伯禽和君陈还尚未有个定论。君陈是继位周公成周之地的继承者,位居东方伯,祖陵就在毕公之地的咸阳毕原,君陈无奈之下,找毕公说情。
“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君陈为表孝心,愿意放弃成周世袭城邑。
毕公看看这种情况,也于心不忍,说道:“我去禀告成王。”
毕公去劝说成王。“毕公求见陛下。”
“觐见。”仆仕宣。
“为臣有要事请示陛下。”毕公施礼。
“说。”成王说。
“陛下,君陈说:‘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陛下,还是变通一下,让周公葬在毕原,陵墓离祖陵远一点,有别于葬于祖陵也就是了。一来表明陛下圣明仁德,二来没有违背礼教祖制,三来满足周公临终心愿,四来表达君陈孝顺之义举。这样可把问题全部化解。”毕公求情说道。
“毕公求情变通礼法,也念君陈弃地为孝,那就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吧,周公葬于毕原,但不是祖陵。”成王应允说。
“吾王圣明。”毕公施礼。
毕公得到容许,就在毕原离周祖陵不远的地方画了个地块,让伯禽和君陈赶紧安葬周公,然后再建陵园。周公已经隐退,按照何种丧礼来举行,也是个问题,君陈说:“用成周之君东方伯的规格来举行葬礼,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因为我要举行正式继位成周君主东方伯的典礼,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葬礼举行的让成王比较满意,成王还是以王和晚辈的身份亲自参加周公旦的葬礼。并嘉奖君陈为“孝义君陈”称号。追封周公旦为“大贤周公”
一代枭雄,西周王朝初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儒家思想的先驱,影响中国千年人物周公旦,长眠千古,享年65岁。
周公旦,武王时期,担任内阁总宰,武王驾崩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对十三岁的成王姬涌,提命面授,威吓摧残,与成王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私下摄政行为,遭到他的兄弟们的指责,兄弟们要求共和参政议政,实行议会表决制,民主化,主权不能让他一人专权,周公旦否定了这一先进制度,继而引发三监之乱和徐淮等二十国集团的反周动乱,动乱历时三载,由召公借西部之兵平定三监之乱和徐淮之乱。周公旦杀兄弟姬鲜,逼死兄弟蔡叔度,废兄弟霍叔处。成王长大之后,他仍然没有退位之意,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在太保召公和太王太后太姒的谋划下,为成王举行成人礼仪,使成王亲政。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还百般刁难阻政,和成王之间又发生仇恨,导致成王前去抓捕周公旦,周公旦逃亡到丹江蛮楚,后又在太王太后的庇佑下,成王让步,召回周公旦,北面就臣位,担任东方伯,继续主管东方诸侯事务。晚年为保住东方伯之位,号称归隐,意在让小儿子姬陈世袭东方伯,成王如其愿,归隐两年后,病危,医治无效,逝世。周公旦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历经政治角逐的一生,历经战伐的一生。他执政期间,本不稳定的社会更加不稳定,导致战争频发,动乱不止。
有人私下议论,周公旦的逝世,与成王实施箫清庙宇有关,对周公旦的打击太大。周公旦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朋党比周”的派系被一网打尽,伤心不已,内心的压力导致精神上出了问题,失眠,忧伤,心悸,继而生病,一病不起,箫清吏治运动不到一年,周公旦就老去几十岁,日夜盘心,耗去了他的心血,耗尽了他的精气,一命呜呼哀哉。最终他心里要保得就是他曾经摄政的名头,至死,周公旦也没放下名利。如果他能看破红尘,释怀于山野,做到真正的归隐,也许不是今天的结局。有道是:“生命成可贵,名利价更高,要想破红尘,还需命清高。”
也有人私下议论说,周公旦临终也没有搞出个象样的周礼,只是简单的,初始化的礼制,沿袭古老的什么五常九德之类和沿用商朝体制,他不是儒家的先驱,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中庸,主张德治仁政,注重道德伦理教育的自身修养的教育功能,重视教化,使人在后天的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而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仁义中庸,这在周公旦的身上和执政过程中,荡然无存,无处可循。仅存的推行文王仁德,配天说命,也是为了自己是和武王一样正统,削弱武王的影响力。也许是他的儿子鲁侯伯禽和他的后代在鼓吹。而成王和召公在这方面却可见一斑,推行德治仁政,推行伦理教育,希望人们在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使国家能以礼治国,享受太平社会。
待周公葬礼结束,周公陵修好,成王按照姬陈对毕公的承诺,姬陈将东方伯的位置让出,由毕公担任东方伯,主管东方诸侯事宜,成周本是东方伯的采邑,而姬陈已经入主,如果让君陈立即搬出,这对君陈有点过,何况君陈以孝扬名,以孝而让封地,爵位表率天下,是天下孝道之旗帜,成王对君陈说:“君陈,尔有具德孝恭之美德,淡泊名利,克施有政,朕命汝继续兹政东郊。”最后成王决定,君陈继续管理东郊成周事务,待君陈殡天之后,再由毕公接管成周,现在仍有君陈管理成周殷民。
君陈移交东方伯的印符,毕公自此以东方伯的身份接管东方诸侯事务,太师之职务仍然继任。
再说齐侯姜尚,于同年五月升天,享年105岁,高寿,喜丧。齐太子丁彶早已执政,就等齐侯升天后继承大位。纪侯前来为父守灵,纪侯要求和齐侯丁彶并列一起为父亲尽孝,齐侯丁彶不干,一定要有个先后。按照长幼之别,纪侯为长,嫡长子为大。丁彶说:“在齐国举丧,我为齐侯,我为大,我为主,你为宾,父考始封齐国,我为世袭,尽管你是长房,但这是国丧礼,不是尽孝。”
纪侯觉得齐侯是在强词夺理,但也有一定道理,于是说道:“只要决定按照齐国国丧办丧,而不是纪、齐两国同办,我也无话可说。”
丁彶执意要齐国独家举办姜太公的国丧,于是齐国上下君臣百姓,全国人民为齐侯姜尚举办丧礼,穿褐色或黑色孝服,带麻制孝帽,尽孝五天。
姜尚,于周国从政十五年,任太师兼国丈,西周王朝成立后,受封齐侯,执政齐国二十年,为齐国的发展和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三监之乱期间,利用三监之乱而大肆攻灭周边小国,至于这些小国是否反周,尚不清楚。反正以反周名义灭了他们,也就无所谓当时状况。据此,齐侯姜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齐侯姜尚执政的后十年,因年龄太大,精力不济,让太子丁彶执政,自己为幕后君主,潜心研究学术。后人评价他是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认为《姜尚兵法》八十五篇,来自于文王的《易经》卜辞和《语仲兵法》中,是他老年时期对《易经》研究的成果。如他采《语仲兵法》中兵农之说,非全民皆兵之意,姜尚却当成全民皆兵的兵农,这是重大的误解,贻笑大方。寓兵于农,乃用农器为兵器,是后来的乡保之举。至于《姜尚谋略》八十一篇和《言》七十一篇,是他老年时期对执政的回忆录和总结。也有人否定他在灭商过程的巨大作用,认为是历史夸大了他的功劳,并且神化了他的形象,大家误把他对齐国的功勋放到了西周王朝中去说了。但他对齐国的功勋是无法否定的,他对于齐国来说,是位合格的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被打回原籍的姜尚,把他的一生经历写照的心得著作,《谋》传于其十子易氏,《言》传于十一子尚氏,《六韬八略》传于十二子鄣氏,《兵》传于十三子佐氏。
姜尚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大器太晚成,六十多岁才遇到机会,前半生一直不幸,家庭也没有搞好,事业又无成,一直为生计奔波,遇到武王后,不得不以裙带关系来稳定其在周国的地位,以此来与武王十九个兄弟抗衡。作为当今周成王的外公,被追封为姜太公。
再说卫康叔,仕周司寇,卫国侯,第二年十月毙。卫国侯为周王朝的司法事业立下汗马功勋,他延苗君之刑之法,又广泛的采译,把风俗习惯定为礼,人人都遵守的规矩谓之习俗,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谓之礼,国家对人民的要求谓之法。康叔创立“俗、礼入于刑”,而定制刑法一千条,分为五种刑法,称五刑十十法。当然,后人对于他将礼入法大有看法,认为这是太过,但是作为周王朝刚刚立朝换代,为了统一天下周礼,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强制有效的办法。同时他为周王朝对殷民的治理也立下不朽功勋,是法家的先驱之一。成王赐宝彝,玉盘等于其子姬牟,以示嘉奖。姬牟登基,铸宝彝铭刑律司戮,已祭祀其父。成王命其继续仕周为司寇。
还有一个唐叔虞,成王的弟弟,因突发心脏病,脑溢血,抢救无效,殡天。太后邑姜前去唐虞,陈国公和太姬长公主也去唐虞,她是jiejie,弟弟的哀号传到陈国,长公主大哭不止。他的兄弟应侯,邗侯,韩侯,也赶到唐地奔丧,成王则封他的侄子姬燮(xie)继任大位。
接着丁侯哀号来报,其子献侯继位。
周成王对连续的诸多重臣不幸殡天感到不祥,又是干旱之年,几个月没有下雨,凶年之兆,不祥年份,从民间到朝廷,所有人都确实有点忌讳,荣伯建议,按照民间习俗,对不祥之兆,进行拔除,举行拔除不祥的射杀射牲之礼以及求雨雩(yu)祭。雩祭,求雨祭祀专用名词。
成王悻然同意,并决定在诸侯朝贡和举行阅兵仪式之前,举行亲杀射牲除凶祭祀典礼,以及求雨雩祭,以便解除旱情和顺利举行阅兵式。
成王十九年二月,成王在镐京举行射牲除凶祭祀和求雨雩祭典礼,典礼盛大而繁杂,最为典型的,还是对周公旦的祭祀除凶,因为周公旦是成王心中的魔障,成王令周公第四子辟井侯姬苴,前来镐京参加这次射牲求雨雩祭典礼,以示表示对周公旦的不幸殡天的祭祀除凶。
成王将这次祭祀活动称为“亡涩,雩祭,祓(fu)祀”,涩,心意不安,意思是亡灵不安的意思,近似于“丁忧”行为。雩祭,雩,雨亏,求雨。祓,除灾求福的祭祀。
辟井侯姬苴,从井国来到宗周参加亡涩祭祀活动,干旱的二月,二十四丁亥日,祭祀活动这天,成王在镐京宗庙做了卜诰,然后来到辟雍大学宫,参加辟雍祭祀典礼,继而上了龙船,向沣水河的下游而行,辟井侯姬苴乘着插着赤色旗帜的小船,手里捧着放有茂盛禾苗和水龟的盘子,紧跟其后,丰河两岸的大堤上,已经准备好的牲畜散放其上,成王搭箭而射,射中很多牲畜,以及水中的水禽水鸟,以示除凶抜掉凶魔,也表示这些凶魔都是些牲畜和禽类,不是人类和神仙。
到了傍晚,夕阳下山,成王来到大殿,向上天祷告求雨(雩于王在殿,已夕。),成王令辟井侯姬苴陪同求雨,晚了,就住在宫内,并赐辟井侯玄周戈,家臣两百家,还赏赐王用马车王辇,金銮官印,冂(jiong)衣官服,市舄(xi)官靴。
祭祀结束之后,第二天,辟井侯姬苴启程回到井国。
辟侯井返国后,高举成王旗帜,宣扬成王嘉奖事迹,建筑井国辟侯冂(jiong坰)台,表明井国是王朝的远方篱藩之国之意,同时用来祭祀神明和井辟侯的父亲周公。
这里的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称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古作坰,国邑的象征,远方之国之意。今文从土作坰。都邑的远郊,如《诗鲁颂坰》。这里表明井国和京都镐京的地理位置和关系,井国是朝廷郊外,野外,林外,所设立的篱藩防卫诸侯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向内扩张。
跟随辟井侯姬苴的陪臣井国史官麦,受到井辟侯的赏赐,史麦用井辟侯的赏赐,铸造青铜尊,刻文记下了这段历史。麦尊铭文说:
“王令辟井侯,出埠,侯于井,雩(yu干旱)若二月,侯见于宗周,亡涩,徙王家奔京酉彡(tong)祀,雩于若稫(bi)龟盤(pan),王乘于舟为大豊(丰),王射大龏(gong)禽,侯乘于赤旗舟从,死咸。之曰,王以侯内于寝。侯赐角戈。雩于王在殿,已夕。侯受赐臣二百家,剂用王乘辇、受金勒、冂(jiong)衣、巿舄(xi官靴)。唯归。徙(扬)天子休,告亡又,用龏义宁侯显考于井侯。作册麦锡金于辟侯,麦扬,用作宝尊彝,用用岡(山冈),侯逆覆明令,唯天子休于麦,辟侯之年,孙孙子子,其永望冂冂,用胗德妥,多友友福,游止伸止令。”
用用岡(山冈),侯逆覆明令,意思是说,井国申明王令,用用山冈山峰来表明界限和抵御外来侵略。
尾句,游止伸止令,旨在控制禁止游牧民族向内扩张,对外申明王朝禁止的法令。
成王举行祭祀之后,多日,老天依然没有下雨,成王心里着急,于是,三月,成王举行第二次拔除凶神恶煞的祭祀,这次祭祀活动由献侯出场,祭祀献侯的父亲丁侯的不幸殡天,礼仪同上,随同成王祭祀的盂伯主持祭祀典礼,荣伯赞礼。
活动结束之后,成王也是大赏献侯铜器和贝,给献侯铸造青铜器皿来祭祀他的父亲丁侯。《献侯鼎》铭文说:“唯成王大祓(fu)在宗周,赏献侯器、贝,用作丁侯尊彝。”
第二次拔除恶神鬼怪的祓祭之后,成王不忘再次奖赏辟侯井,也许成王觉得后期愧对周公,成王没有让周公进入毕原祖陵,怕周公变成鬼来找他麻烦,于是,成王令荣伯及内史代王赏赐井辟侯,井侯簋记载说:“隹三月,王令荣及内史曰,舎(she)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厥人濒福,以在上下徙帝,无冬令于佑周,追考(亡父)。对不敢扬,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舎,十里一庐,三十里一舍,侯爵百里之境,设三舍,三舍为州人,重人,庸人,也称三品。
进入四月,雨季来临,风调雨顺,成王心安,成王笑了,成王筹备接见诸侯朝见。
正当成王筹备扩兵经武,完备六师,准备展示国力,举行周王朝成立二十周年大型阅兵式之时,周王朝发生不祥的几件事情,让成王不得不推迟这个计划。
原来是周公旦殡天,接着齐侯姜尚也升天,再接着康叔毙,唐叔虞薨毙,还有几个老诸侯君薨毙。
芮伯,彤伯,太傅毛公都认为这一年是不祥年,谏言成王阅兵推后举行。
成王心里也有点顾忌,于是决定将阅兵式推迟三年,到下一个诸侯朝见时一同举办,还可节约很多费用。
话说公元前1026年,成王十六年二月,周公旦病重前,被君陈从岐山西北卷阿隐居之地带到丰都,在丰都的先王宫进行最后一次的祭祖,也希望在丰都见成王最后一面。
成王最终没有相见,成王担心他临终告诫,对于临终遗言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成王为避免他的告诫,不去相见,也不许他到镐京来。周公旦无奈之下,病危后,又被带到自己曾经的封地成周小儿子君陈处,按照礼制原则,周公应到长子伯禽之地鲁地善终,可他决意要葬于毕地祖陵,或者洛邑成周之地,周公临终时对着伯禽和君陈说:“为父再一次希望自己能葬于祖陵毕地,希望你们能满足为父的最后一个心愿,若不行,那就将我葬于成周,以明吾不离成王。”
成王得知周公旦临终遗言,当时没有表态,心里也有点发毛,这周公旦死后都不离成王,这说明他做鬼也要缠着成王,在这个年代,人们就这么理解的,成王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伯禽和君陈前来镐京求情。“请求陛下看在宗亲的份上,能了却父亲的临终心愿,安葬于祖陵。”
成王说:“祖庙都是王陵,只有为王者才有资格安葬,周公身为公爵,怎好安葬于祖庙王陵?如果他安葬于祖陵,那就是承认他是周朝大王,他的摄政王也就真的是王了,你们觉得这可能吗?那其他的公爵后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他可安葬在成周,也可安葬在鲁地。”
成王已经表态不能安葬在祖陵,周公旦已经殡天三天了,安葬地伯禽和君陈还尚未有个定论。君陈是继位周公成周之地的继承者,位居东方伯,祖陵就在毕公之地的咸阳毕原,君陈无奈之下,找毕公说情。
“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君陈为表孝心,愿意放弃成周世袭城邑。
毕公看看这种情况,也于心不忍,说道:“我去禀告成王。”
毕公去劝说成王。“毕公求见陛下。”
“觐见。”仆仕宣。
“为臣有要事请示陛下。”毕公施礼。
“说。”成王说。
“陛下,君陈说:‘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陛下,还是变通一下,让周公葬在毕原,陵墓离祖陵远一点,有别于葬于祖陵也就是了。一来表明陛下圣明仁德,二来没有违背礼教祖制,三来满足周公临终心愿,四来表达君陈孝顺之义举。这样可把问题全部化解。”毕公求情说道。
“毕公求情变通礼法,也念君陈弃地为孝,那就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吧,周公葬于毕原,但不是祖陵。”成王应允说。
“吾王圣明。”毕公施礼。
毕公得到容许,就在毕原离周祖陵不远的地方画了个地块,让伯禽和君陈赶紧安葬周公,然后再建陵园。周公已经隐退,按照何种丧礼来举行,也是个问题,君陈说:“用成周之君东方伯的规格来举行葬礼,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因为我要举行正式继位成周君主东方伯的典礼,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葬礼举行的让成王比较满意,成王还是以王和晚辈的身份亲自参加周公旦的葬礼。并嘉奖君陈为“孝义君陈”称号。追封周公旦为“大贤周公”
一代枭雄,西周王朝初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儒家思想的先驱,影响中国千年人物周公旦,长眠千古,享年65岁。
周公旦,武王时期,担任内阁总宰,武王驾崩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对十三岁的成王姬涌,提命面授,威吓摧残,与成王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私下摄政行为,遭到他的兄弟们的指责,兄弟们要求共和参政议政,实行议会表决制,民主化,主权不能让他一人专权,周公旦否定了这一先进制度,继而引发三监之乱和徐淮等二十国集团的反周动乱,动乱历时三载,由召公借西部之兵平定三监之乱和徐淮之乱。周公旦杀兄弟姬鲜,逼死兄弟蔡叔度,废兄弟霍叔处。成王长大之后,他仍然没有退位之意,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在太保召公和太王太后太姒的谋划下,为成王举行成人礼仪,使成王亲政。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还百般刁难阻政,和成王之间又发生仇恨,导致成王前去抓捕周公旦,周公旦逃亡到丹江蛮楚,后又在太王太后的庇佑下,成王让步,召回周公旦,北面就臣位,担任东方伯,继续主管东方诸侯事务。晚年为保住东方伯之位,号称归隐,意在让小儿子姬陈世袭东方伯,成王如其愿,归隐两年后,病危,医治无效,逝世。周公旦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历经政治角逐的一生,历经战伐的一生。他执政期间,本不稳定的社会更加不稳定,导致战争频发,动乱不止。
有人私下议论,周公旦的逝世,与成王实施箫清庙宇有关,对周公旦的打击太大。周公旦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朋党比周”的派系被一网打尽,伤心不已,内心的压力导致精神上出了问题,失眠,忧伤,心悸,继而生病,一病不起,箫清吏治运动不到一年,周公旦就老去几十岁,日夜盘心,耗去了他的心血,耗尽了他的精气,一命呜呼哀哉。最终他心里要保得就是他曾经摄政的名头,至死,周公旦也没放下名利。如果他能看破红尘,释怀于山野,做到真正的归隐,也许不是今天的结局。有道是:“生命成可贵,名利价更高,要想破红尘,还需命清高。”
也有人私下议论说,周公旦临终也没有搞出个象样的周礼,只是简单的,初始化的礼制,沿袭古老的什么五常九德之类和沿用商朝体制,他不是儒家的先驱,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中庸,主张德治仁政,注重道德伦理教育的自身修养的教育功能,重视教化,使人在后天的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而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仁义中庸,这在周公旦的身上和执政过程中,荡然无存,无处可循。仅存的推行文王仁德,配天说命,也是为了自己是和武王一样正统,削弱武王的影响力。也许是他的儿子鲁侯伯禽和他的后代在鼓吹。而成王和召公在这方面却可见一斑,推行德治仁政,推行伦理教育,希望人们在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使国家能以礼治国,享受太平社会。
待周公葬礼结束,周公陵修好,成王按照姬陈对毕公的承诺,姬陈将东方伯的位置让出,由毕公担任东方伯,主管东方诸侯事宜,成周本是东方伯的采邑,而姬陈已经入主,如果让君陈立即搬出,这对君陈有点过,何况君陈以孝扬名,以孝而让封地,爵位表率天下,是天下孝道之旗帜,成王对君陈说:“君陈,尔有具德孝恭之美德,淡泊名利,克施有政,朕命汝继续兹政东郊。”最后成王决定,君陈继续管理东郊成周事务,待君陈殡天之后,再由毕公接管成周,现在仍有君陈管理成周殷民。
君陈移交东方伯的印符,毕公自此以东方伯的身份接管东方诸侯事务,太师之职务仍然继任。
再说齐侯姜尚,于同年五月升天,享年105岁,高寿,喜丧。齐太子丁彶早已执政,就等齐侯升天后继承大位。纪侯前来为父守灵,纪侯要求和齐侯丁彶并列一起为父亲尽孝,齐侯丁彶不干,一定要有个先后。按照长幼之别,纪侯为长,嫡长子为大。丁彶说:“在齐国举丧,我为齐侯,我为大,我为主,你为宾,父考始封齐国,我为世袭,尽管你是长房,但这是国丧礼,不是尽孝。”
纪侯觉得齐侯是在强词夺理,但也有一定道理,于是说道:“只要决定按照齐国国丧办丧,而不是纪、齐两国同办,我也无话可说。”
丁彶执意要齐国独家举办姜太公的国丧,于是齐国上下君臣百姓,全国人民为齐侯姜尚举办丧礼,穿褐色或黑色孝服,带麻制孝帽,尽孝五天。
姜尚,于周国从政十五年,任太师兼国丈,西周王朝成立后,受封齐侯,执政齐国二十年,为齐国的发展和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三监之乱期间,利用三监之乱而大肆攻灭周边小国,至于这些小国是否反周,尚不清楚。反正以反周名义灭了他们,也就无所谓当时状况。据此,齐侯姜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齐侯姜尚执政的后十年,因年龄太大,精力不济,让太子丁彶执政,自己为幕后君主,潜心研究学术。后人评价他是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认为《姜尚兵法》八十五篇,来自于文王的《易经》卜辞和《语仲兵法》中,是他老年时期对《易经》研究的成果。如他采《语仲兵法》中兵农之说,非全民皆兵之意,姜尚却当成全民皆兵的兵农,这是重大的误解,贻笑大方。寓兵于农,乃用农器为兵器,是后来的乡保之举。至于《姜尚谋略》八十一篇和《言》七十一篇,是他老年时期对执政的回忆录和总结。也有人否定他在灭商过程的巨大作用,认为是历史夸大了他的功劳,并且神化了他的形象,大家误把他对齐国的功勋放到了西周王朝中去说了。但他对齐国的功勋是无法否定的,他对于齐国来说,是位合格的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被打回原籍的姜尚,把他的一生经历写照的心得著作,《谋》传于其十子易氏,《言》传于十一子尚氏,《六韬八略》传于十二子鄣氏,《兵》传于十三子佐氏。
姜尚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大器太晚成,六十多岁才遇到机会,前半生一直不幸,家庭也没有搞好,事业又无成,一直为生计奔波,遇到武王后,不得不以裙带关系来稳定其在周国的地位,以此来与武王十九个兄弟抗衡。作为当今周成王的外公,被追封为姜太公。
再说卫康叔,仕周司寇,卫国侯,第二年十月毙。卫国侯为周王朝的司法事业立下汗马功勋,他延苗君之刑之法,又广泛的采译,把风俗习惯定为礼,人人都遵守的规矩谓之习俗,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谓之礼,国家对人民的要求谓之法。康叔创立“俗、礼入于刑”,而定制刑法一千条,分为五种刑法,称五刑十十法。当然,后人对于他将礼入法大有看法,认为这是太过,但是作为周王朝刚刚立朝换代,为了统一天下周礼,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强制有效的办法。同时他为周王朝对殷民的治理也立下不朽功勋,是法家的先驱之一。成王赐宝彝,玉盘等于其子姬牟,以示嘉奖。姬牟登基,铸宝彝铭刑律司戮,已祭祀其父。成王命其继续仕周为司寇。
还有一个唐叔虞,成王的弟弟,因突发心脏病,脑溢血,抢救无效,殡天。太后邑姜前去唐虞,陈国公和太姬长公主也去唐虞,她是jiejie,弟弟的哀号传到陈国,长公主大哭不止。他的兄弟应侯,邗侯,韩侯,也赶到唐地奔丧,成王则封他的侄子姬燮(xie)继任大位。
接着丁侯哀号来报,其子献侯继位。
周成王对连续的诸多重臣不幸殡天感到不祥,又是干旱之年,几个月没有下雨,凶年之兆,不祥年份,从民间到朝廷,所有人都确实有点忌讳,荣伯建议,按照民间习俗,对不祥之兆,进行拔除,举行拔除不祥的射杀射牲之礼以及求雨雩(yu)祭。雩祭,求雨祭祀专用名词。
成王悻然同意,并决定在诸侯朝贡和举行阅兵仪式之前,举行亲杀射牲除凶祭祀典礼,以及求雨雩祭,以便解除旱情和顺利举行阅兵式。
成王十九年二月,成王在镐京举行射牲除凶祭祀和求雨雩祭典礼,典礼盛大而繁杂,最为典型的,还是对周公旦的祭祀除凶,因为周公旦是成王心中的魔障,成王令周公第四子辟井侯姬苴,前来镐京参加这次射牲求雨雩祭典礼,以示表示对周公旦的不幸殡天的祭祀除凶。
成王将这次祭祀活动称为“亡涩,雩祭,祓(fu)祀”,涩,心意不安,意思是亡灵不安的意思,近似于“丁忧”行为。雩祭,雩,雨亏,求雨。祓,除灾求福的祭祀。
辟井侯姬苴,从井国来到宗周参加亡涩祭祀活动,干旱的二月,二十四丁亥日,祭祀活动这天,成王在镐京宗庙做了卜诰,然后来到辟雍大学宫,参加辟雍祭祀典礼,继而上了龙船,向沣水河的下游而行,辟井侯姬苴乘着插着赤色旗帜的小船,手里捧着放有茂盛禾苗和水龟的盘子,紧跟其后,丰河两岸的大堤上,已经准备好的牲畜散放其上,成王搭箭而射,射中很多牲畜,以及水中的水禽水鸟,以示除凶抜掉凶魔,也表示这些凶魔都是些牲畜和禽类,不是人类和神仙。
到了傍晚,夕阳下山,成王来到大殿,向上天祷告求雨(雩于王在殿,已夕。),成王令辟井侯姬苴陪同求雨,晚了,就住在宫内,并赐辟井侯玄周戈,家臣两百家,还赏赐王用马车王辇,金銮官印,冂(jiong)衣官服,市舄(xi)官靴。
祭祀结束之后,第二天,辟井侯姬苴启程回到井国。
辟侯井返国后,高举成王旗帜,宣扬成王嘉奖事迹,建筑井国辟侯冂(jiong坰)台,表明井国是王朝的远方篱藩之国之意,同时用来祭祀神明和井辟侯的父亲周公。
这里的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称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古作坰,国邑的象征,远方之国之意。今文从土作坰。都邑的远郊,如《诗鲁颂坰》。这里表明井国和京都镐京的地理位置和关系,井国是朝廷郊外,野外,林外,所设立的篱藩防卫诸侯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向内扩张。
跟随辟井侯姬苴的陪臣井国史官麦,受到井辟侯的赏赐,史麦用井辟侯的赏赐,铸造青铜尊,刻文记下了这段历史。麦尊铭文说:
“王令辟井侯,出埠,侯于井,雩(yu干旱)若二月,侯见于宗周,亡涩,徙王家奔京酉彡(tong)祀,雩于若稫(bi)龟盤(pan),王乘于舟为大豊(丰),王射大龏(gong)禽,侯乘于赤旗舟从,死咸。之曰,王以侯内于寝。侯赐角戈。雩于王在殿,已夕。侯受赐臣二百家,剂用王乘辇、受金勒、冂(jiong)衣、巿舄(xi官靴)。唯归。徙(扬)天子休,告亡又,用龏义宁侯显考于井侯。作册麦锡金于辟侯,麦扬,用作宝尊彝,用用岡(山冈),侯逆覆明令,唯天子休于麦,辟侯之年,孙孙子子,其永望冂冂,用胗德妥,多友友福,游止伸止令。”
用用岡(山冈),侯逆覆明令,意思是说,井国申明王令,用用山冈山峰来表明界限和抵御外来侵略。
尾句,游止伸止令,旨在控制禁止游牧民族向内扩张,对外申明王朝禁止的法令。
成王举行祭祀之后,多日,老天依然没有下雨,成王心里着急,于是,三月,成王举行第二次拔除凶神恶煞的祭祀,这次祭祀活动由献侯出场,祭祀献侯的父亲丁侯的不幸殡天,礼仪同上,随同成王祭祀的盂伯主持祭祀典礼,荣伯赞礼。
活动结束之后,成王也是大赏献侯铜器和贝,给献侯铸造青铜器皿来祭祀他的父亲丁侯。《献侯鼎》铭文说:“唯成王大祓(fu)在宗周,赏献侯器、贝,用作丁侯尊彝。”
第二次拔除恶神鬼怪的祓祭之后,成王不忘再次奖赏辟侯井,也许成王觉得后期愧对周公,成王没有让周公进入毕原祖陵,怕周公变成鬼来找他麻烦,于是,成王令荣伯及内史代王赏赐井辟侯,井侯簋记载说:“隹三月,王令荣及内史曰,舎(she)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厥人濒福,以在上下徙帝,无冬令于佑周,追考(亡父)。对不敢扬,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舎,十里一庐,三十里一舍,侯爵百里之境,设三舍,三舍为州人,重人,庸人,也称三品。
进入四月,雨季来临,风调雨顺,成王心安,成王笑了,成王筹备接见诸侯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