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汉末皇戚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

    面前的徐晃细细说着他羁押秦川到此的前后经过,听完之后的众人都是有些称奇,毕竟不会因私废公,忘却私仇,而为君事分忧的将领,不论何事都值得旁人诧异敬佩,

    “徐将军所为,古之良将莫不如是也!”

    “君侯有此良将,真乃大喜之事!”

    身边的王谋和杨洪这两个蜀中名士,听后更是直接出声赞叹徐晃所为,毕竟若是这事情放在一个有三、四十岁的老行伍身上,以他们的人生阅历,能不记私仇,只为主君谋利倒也不算什么。可是现在的徐晃也只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而已,竟然就有这样的见识,当然会令这两人惊奇夸赞。

    伏泉听后望着徐晃也是不住点头,随后也是看了眼身旁的杨洪笑道:“公明所为,亦是以季休为师也,若非有季休之前鉴,如何会有今日之事?”

    “君侯妙赞,纵是如此,徐将军所为,亦不负‘良将’之名。”杨洪笑着回道,他当然知道伏泉说得是什么,还不是他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后,并没有表露不满,反而是极力促成此事吗?

    “‘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贾生所言,果然有理,季休真有贾生之风也。”

    杨洪听到伏泉所言,脸上不由流露出一丝得意,笑着谢道:“君侯过誉,洪岂可比贾生?‘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此为洪之本职,若以一人之怨而废君事,则非人臣所为,洪岂能为之?”

    贾生,就是前汉文帝时名臣贾谊,世称贾生,其年少能文,是名副其实的大文豪和忠直名臣,为人敬仰。

    文人名士多数都有一个他们共同的爽点之处,就是名声,不然他们直接在家里读读书,写写诗赋就好,还需要出来混名声吗?那种隐姓埋名,不在乎名声利益的文人始终是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愛名声爱利益的人。

    现在伏泉用前汉的名臣贾谊来比拟杨洪自然牢到了他的痒处,谁不想名传千古、流芳百世?而且对于杨洪这类希望出仕州郡,造福一方的地方名士来说,如果连容纳人才的气度都没有,那他们也注定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

    做官,最主要的也就是名声和政绩,不然光有政绩而没有名声,那只会被人成为能吏而已。当初甘宁派人行刺于他,杨洪虽然心中也有怨气,不过既然已为人臣,自当分忧君事,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之后,他便放弃再与甘宁结怨的打算,所以才会有伏泉刚才称赞杨洪有贾谊“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之风的赞语。

    当年贾谊在里所谈及的君臣相处之道,早已在两汉之间深入人心,可谓是影响深远。他在里所言,“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便是深刻明确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也是一生都在以此为准则鞭策自己。

    这句话话的意思是说,君主对群臣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我激动,君主以廉耻约束臣子,人们就会重视气节品行。如果君主以廉耻、礼义对待臣子,而臣子却不用气节品行报答君主,那么他就不像个人了。这种习俗蔚成风气,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只为君主而不顾自己,只为国家而不顾家庭,只考虑大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私利,见到有利益而不轻易沾取,见到危险也不轻易回避,全都按礼义的要求办事。

    后来贾谊这是一直以自己所言鞭策自己,即使他因为谗言被汉文帝贬谪,也从无怨言,甚至一直想回汉文帝身边效力。究其原因,便是汉文帝对臣子以礼相待,并且以廉耻约束臣子,而臣子当然要以忠心和气节品行来回报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使得两汉名臣繁多。

    到了东汉,光武中兴又大肆提倡“忠孝气节”,对于名臣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除了对自身忠心和气节品行来约束意外,对于臣子而言,其在朝野民间的名声也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话,历史上像段颎、阳球等为大汉尽忠职守的臣子,你能说他们没有名臣的品行吗?不是因为他们是阉宦门生,在朝野和民间没有好名声的话,早也就是大汉的“名臣”了。

    杨洪被董扶说动,可不是仅仅来做一个能吏的,否则,他要做能吏,以他在家乡犍为武阳县的名声,郡县还能不征辟他为吏?他之所以要来巴郡投靠辅佐伏泉,还不是看中的是伏泉以后的前途,跟了伏泉,以他和伏泉之间的主臣关系,还怕日后没有高官以待,美名相加吗?

    因此,如今为人臣的杨洪当然不会因小失大,就因为甘宁当初各为其主的派人刺杀自己,就要和他决裂,这太不明智了。对于杨洪来说,他要成名,要的不是一郡一县的名声,而是天下的名声,而要如此,就不能因为这小小的私事,而废了主君的私事。

    否则,杨洪真要这么做的话,下场也只有一个,到时候也只会落一个不忠主君的名声而已,因为他的所为太与“名臣”、“名士”相差甚远。

    想想看,历史上,汉末的朱儁、公孙瓒等人何以成名?靠的就是对郡守无比忠心,危急时刻不离不弃,最终得到天下的赞许,从而走上了“名臣”之路,官运亨通。当然,公孙瓒若非一场黄巾暴乱,引起汉末乱世,最终滋养心中的野心,不然的话,说不得也会如曹cao想成为“征西将军”一样,成为一个在幽州征伐异族的“白马刺史”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