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韦贤不知道的是,刘病已只是先用这二十人来做试验品,当然也是为自己培训执政的班底,未来的科举,会将全国各县,郡全面铺开,再也没有什么报名条件,任何人都可参加,但是难度也会是变态的,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人才,在朝堂中的地位”前途无量“!

    长安城西北,一座检阅军队的校场,刘病已站在阁楼上,看着“成群结队”来自各地的士子进入校场,准备开始考试。

    刘病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转过身子,举起右手捏成的拳头,“慷慨激昂”的,对旁边的张彭祖道:“再过个几十年回头看今天,将会是‘名垂青史’的一天!”

    目前的考举,看起来很不起眼,也可能现在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只会录取二十个人,而且其中一大半的名额,都肯定会给贵族的考举,很可能从此改变整个大汉皇朝的政治格局。

    作为一个穿越者,刘病已却是很清楚的。在本质上来说,他搞的这个考举,相比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更像后世的日不落帝国,在其巅峰时期推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唐代虽然入仕之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却非常严格。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郡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大考。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

    朝廷考试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宏词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廷尉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换句话说,要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郡、朝廷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近乎苛刻的遴选: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这就叫人才!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宋朝科举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扩军,三年一度的一次古典科举,但是一科三等进士,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就算把皇帝临时开的恩科,什么的全都算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此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三年的时间,最多才录用一二千个人,大家可以想像下,这是什么概念。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只会录取金字塔上最拔尖的那一批精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凡唐宋明的科举之中所出的进士,那真是“一步登天”,就拿明朝为例,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先不论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顶级学霸,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院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而那些资质差一点的进士,放到外地起码就是知县级别。

    考上进士就能彻底改变命运,而天才毕竟是少数,俗话说:“勤能补拙!”在这一千人中,起码有一大半人,指把时间全部花在了读书上面,对外部的世界接触很少,不论玩政治手腕还是实践的cao作都有所不足,而他们担任的职务,却是地方上的一把手,他们很容易被当地的地头蛇跟胥吏给cao纵。长此以往,这直接导致了地方宗族势力逐渐坐大,土豪劣绅无视国家法律“横行无忌”,上述种种,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中央政府不能有效掌控地方。

    科举录取人数有限,不利于将所有可用的人才全都纳入政府的掌握之中,像什么黄巢啊洪秀全啊,游离在体制之外……时间长了,就会“揭竿而起!“,造皇帝的反,这才是最让刘病已担心、感到最危险的事情!

    后世的日不落帝国,搞出来的公务员考试就没有这样的弊端了,只要是能通过考试的人,他都照单全收,然后再进行分类,这就使得,参加考试的精英,基本能保证被录取“人尽其材”。

    刘病已实在是太过激动,这种状态之下,很难保持平静,向张彭祖吐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如果几十年之后,所有百石以上的官吏,皆由科举而出,卿知道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张彭祖听了,吓了一跳。他从未想过,刘病已竟然有这样一个宏大的想法。就也许就是穿越者和土著的区别,不是张彭祖不聪明,而是他从来往那方面去想;而刘病已的身上,毕竟还附着穿越者的灵魂,他既熟悉中外历史的种种过往、又有着相比古代人而言的巨大信息量,这样全方面的差距怎么弥补?

    汉家制度并非是真正“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制度。当今之世,不仅仅各地的诸侯王有着任免官吏的权力,就是郡守、县令也能自由的任命他的幕僚与属官。一般郡中主薄、司马都是郡守的亲信,由郡守自己去招徕,朝廷要做的不过是承认。

    不单如此,郡守还会招募和任命乡一级的百石官吏,像一些重要地区譬如产粮区、盐场,都有着各大郡守任命的心腹坐镇,他们的秩比通常只有百石,只担任着蔷夫一类的小职,虽然职位低,他们却是真正在管控地方的人。所以,郡守在这个时代,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