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在线阅读 - 第五百九十三章 陈兵利害

第五百九十三章 陈兵利害

    刘病已不愧是有”真材实学“,”知识渊博“的皇帝,在这篇诏书中,他从经济民生、天时气候、星相占卜三个方面把赵充国的方案批了个”体无完肤“,整篇诏书的言辞犀利如刀剑,看的董通年是“心惊rou跳“,“战战惊惊”,他抬起头来,畏畏缩缩的看着赵充国,说将军要不我们就妥协了吧,就按陛下的指示干得了!

    可赵充国沉思良久,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不能妥协!还记得以前提过的车师之议么,那一次他到最后都没能坚持己见,那一则是为了文武大臣间的团结,二则是因为赵充国也要尊重皇帝的意见。

    可是这一次的情况不同,赵充国兵权在手,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将军自可便宜行事!当年周亚夫不就抗命了吗?我赵充国也要抗命一次!

    客观来说,赵充国的“实事求是”是难能可贵的,否则大汉西北的形势危矣!

    当然,抗命也要讲究策略,周亚夫就是不讲策略最后吃了大亏。赵充国吸取了他的教训,他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是拖,另一个策略是辩,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刘病已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只是一时没有明白过来,只要上书谢罪陈明利害,皇帝最后一定会支持自己的,赵充国有信心。

    在这道著名的上书中,赵充国用他的毕生才学与实地考察,给远在长安、“纸上谈兵”、“因循守旧“、片面短视的朝堂夫子们,好好上了堂古文写作课与军事理论课。

    其文条理明备,线索清晰,分析深刻,干练通达,史称,为后人士大夫为官者必读范本,后世的苏东坡与曾国藩甚至说要学古文,赵充国的奏章为必读之篇,可见其价值。这里我就不引全篇了,诸位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来看。这里只述及大意。

    首先,赵充国不忙着辩解,而是给刘病已戴了顶高帽子,说他前次遣使至羌人罕部对其加以抚慰,此恩泽甚厚,非臣下所能及。臣正是佩服陛下盛德无量、妙计无穷,所以才在羌人部落中大力宣扬天子的盛德与英明,以此来分化瓦解西羌联盟。

    接着,赵充国话锋一转,开始分析敌人的情势:如今羌人的“首恶”先零部落只有九千人,但如果加上罕、幵二部的“胁从”则有两万余精兵。如果我们先打“胁从”,那么“首恶”害怕“胁从”向我们投降,必引兵前来救援,那么原本与先零”同床异梦“、且有旧怨的罕、幵二部心怀感恩,必然反与先零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

    以此联盟两万多的精兵再去胁迫其他西羌小部落,那么我们要对付的羌人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不可收拾。如此平羌便不是一两年的问题了,恐怕”劳民伤财“、兵连祸结十数年也难搞定。所以,必须先打“首恶”先零,此兵法所谓“上兵伐交。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也。”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完敌人的情势后,赵充国又开始分析汉军,重申河西汉军万万不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轻动:如今酒泉和敦煌两郡的兵马甚少,正是兵法所谓“攻不足者守有余”。他们就该守在那里”以逸待劳“,而不是劳师远袭去主动进攻敌人,因为兵法又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也。”善战者要会调动敌人,而不要让敌人调动自己。

    分析完敌我两方的情势后,赵充国又表忠心、明决心道:“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为显列。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无所顾念,但为国家计也。”最后又表示,如今羌虏马肥,粮食方饶,实在不宜进攻。最好还是等到冬天再去打先零,如果搞定先零,罕、幵二部还不归降,那就等到来年初春,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既合用兵之道,又合用兵之时,善之善也,望陛下裁察。

    最终,刘病已又部分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决定河西的兵暂时不发了,而且也先打先零部落,但要立即打,不能拖到冬天,因为他是皇帝,还要为国计民生多方面考虑。

    赵充国发出奏书的时间是六月二十八日,皇帝收到奏书并下诏批复的时间是七月六日,长安与金城远隔一千四百五十里,往返就是两千九百里,再加上群臣商量还有皇帝下诏等所有时间,一整套下来竟然仅仅花了七天,由此可见汉朝人驿传之速、行政效率之高。

    有云:“驿三骑行,日夜千里为程。”以当年之硬件条件,比于现代化之今日,其效率若此,今人汗颜矣。

    赵充国收到诏书后,细致的考虑了一下,觉得自己也该理解皇帝的难处。如今汉军之存粮毕竟已不多,靠关东转运耗费巨大。皇帝因此迫切的想结束这一战。既然这样那不如就先试一试,或许不能取得完胜,但至少也能震慑敌胆,将局势稍微缓和一些,完了再从容想办法,让羌人彻底臣服,永绝后患。

    于是赵充国带上西部都尉府所有骑兵,向先零发动了突然进攻。

    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也”。汉军多日坚守,好吃好喝,士气正在无从发泄,今得一战,自然勇不可挡。而先零人之前见汉军按兵不动,早已放松了警惕,一旦望见赵充国大军压来,毫无防备之下顿时”魂飞魄散“、士气崩溃,纷纷”丢盔弃甲“欲南渡湟水逃回青海。

    好在时值盛夏,河水尚浅,不过及胸口,故虽河水湍急,但只要水性稍好些,且撤退的再有组织性些,全师保渡问题不大,他们依旧可以”卷土重来“。

    可赵充国似乎一点不着急,只率兵在后慢腾腾的追赶。

    他不急,有人急。将士们立功心切,好不容易打了胜仗还不赶紧追,这不犯傻嘛!

    这时赵充国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此穷寇,不可迫。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这句话可厉害了,大家平常总说“穷寇勿追”,其实里的原文是“穷寇勿迫”。穷寇还是要追的,不追就跑了;但不要追的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