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在线阅读 - 第五百九十六章 铸剑为犁

第五百九十六章 铸剑为犁

    皇帝闻言大悦,下诏令赵充国依计行事,并嘱咐他要多进饭食,小心用兵,保重病体,注意休息。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奏书经得起皇帝拷问、受得住历史敲打,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后世天朝太祖在看到这段记载时,也佩服的在书眉上批注了六个字:“说服效果极强。”

    耐心讲解,“循循善诱”,赵充国如果不当将军,也该是个很好的老师。

    另外一边,赵充国接到诏书,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于是开始着手部署生产建设工作,让大家放下刀枪,拿起农具,开垦荒田,凿井挖渠,伐木筑塞,修缮亭驿,与投降羌人同生产共劳动,并修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而大大加快及提高了青海地区的交通发展与农业生产水平。就这样,赵充国硬生生将这万余汉军士卒,从征服者,又转化成了建设者。

    以最小的杀伤,换取最好的战争结局,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士卒。而所谓“同甘共苦、爱兵如子”,不过表面功夫罢了!要做一名受人爱戴的军事指挥官,不仅要关心将士们的生活,更加要珍惜他们的生命,甚至敌人的生命。

    其实蛮夷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因为生存环境太过艰苦太过恶劣,为了活下去,所以才在他们的人性中掺杂了狼性与侵夺性。只要帮助他们教化他们,让他们“仓廪足而知礼义“,以大汉先进的文化,来感染他们身上的野性。

    于是一时间,整个河湟谷地内,战士放牧,武夫耕田,炊烟袅袅,恬静祥和,牛羊遍野,鸡犬相闻,原本这世上最冷酷最惨烈的战场,竟然变得”生机勃勃“,杀气全无,柔情似水,”诗意盎然“。

    醉里挑灯看田,梦回铸剑为犁,八百里阡陌纵横,五十村落塞外耕,沙场秋收兵。正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国宝隐于战场。“

    现在知道赵充国在后世为什么知名度不太高吧,比起扬尘万里、踏破匈奴的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等人,赵充国却是千方百计的搞屯田招安,他这哪里打的是仗,他打的是寂寞啊!

    可笔者却很欣赏这样的赵充国。卫霍等人固然拉风,但他们rou胡之rou,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空壳。成就他们千秋功业的,不仅是大汉扬威史,同时也是匈奴的血泪史。

    只有赵充国,他的功业是由汗水与感恩凝就,少了几分热血,却多了几分温暖,乃至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与卫霍,同样伟大。

    孙子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皇帝终于同意赵充国的屯田战略,朝中大臣对此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然而纷争并没有就此完全平息,因为还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朝堂中回响,其声音之大,让皇帝不得不对平羌战略再次做出调整。

    这两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两个刚被提拔的主战派将领,强弩将军许延寿和破羌将军辛武贤。

    刘病已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好不容易争得杀敌立功的机会,赵充国三道屯田奏,又将他们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的美梦破灭,换做谁心里也会不痛快。

    强弩将军许延寿还好说,毕竟他本是许皇后亲族,且为人平实,也不是个太霸道的外戚。可号称破羌将军的辛武贤,却一个羌人没破,岂不自觉惭愧?

    所以他们坚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刘病已很头疼。一边是忠心为国的国宝级老将军,一边是情义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作战积极的少壮派将领,手心手背都是rou,两边都不好得罪。帮理不帮亲吧,对自己说不过去;帮亲不帮理吧,对天下说不过去。

    怎么办?

    那也只好两边都迁就了。赵充国要屯田招降,就让他去屯田招降。许、辛要杀敌立功,就他们去杀敌立功。另外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跟着去打,让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双方一体照顾,这叫做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各擅胜场,两全其美。

    皇帝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在搞平衡。权术的关键就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何况,这样还可以防止羌人万一不识相,跑去攻打赵充国的屯田基地。

    果然,这一剿一抚,羌人彻底崩溃了。

    强弩将军许延寿率军方至,四千余羌军不战而降。

    破羌将军辛武贤对降者不感兴趣,他专杀顽抗,一气竟斩首两千余级。

    赵卬则两手并用,招降了千余人,斩首了千余人,战功却也不小。

    此外还有五千多羌军,他们打不过许、辛等人,却跑到赵充国的屯田基地来投降了。

    好一个赵充国,种种田,修修桥,做做思想教育工作,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没办法,谁叫赵充国军纪好、讲信用,这叫人心所向。

    结果,一兵未出,光种田没打仗的赵充国,竟然战功最高。

    不动而显震慑,不战而扬威武。这,便是屯田除经济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处。

    辛武贤气死了,他心里不平衡啊,哪有不打仗也能立大功的,这也太没天理了。于是他还想再打,再斩个千羌军,好超过赵充国,可惜这时皇帝的诏书已至,要大家罢兵回朝,只留赵充国继续屯田招降。

    辛武贤大急,便也想学赵充国上书抗命试试,但又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没赵充国的威望高,二没赵充国的文笔好,无奈只得作罢,心想反正也杀了两千多羌军,这功劳也不小了,皇帝的封赏一定很丰厚。

    大军还朝后,赵充国继续屯田青海,安定西北,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于是高原变江南,西边无旷土,给大汉节约了大笔开支。就这样到了第二年春五月,赵充国按期完成了平羌任务。

    先前作乱的五万多羌军,至此已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扣去被汉军斩杀的七千六百人,以及前后淹死饿死的五六千人,剩下负隅顽抗的羌军不过四千多人,归义的罕羌首领靡忘见状便“自告奋勇“去将他们搞定,根本不必劳烦汉军大驾。于是赵充国上书皇帝,请求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