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明空,弘治暗争六十八
开题之前首先说些话—— 作者的愿望,世界和平。作者的理想,没有人受到任何伤害。 愿世界人民一切平安,生活幸福。也愿世界上的争执与矛盾,永远只存在于影视艺术作品中。 永远。 ……&&&…… 议毕此题,李治便又转了一问:“近些日子以来,朝中于太子之事可有何说法?朕听说李许二人曾几番扬言,议及国储当易之事……” 李绩看着李治,摇头道:“主上,老臣以为,此事万万急不得。” 李治皱眉:“英国公是以为,不当易储?” 李绩点头:“国储易立为大事,今太子虽无功却也无甚大过,若易之,恐朝野动荡。” 李治再皱眉:“但忠儿终究不是为一国之君的佳选。” 李绩又道:“太子确非佳选,易储也实属应当——此事只怕不止老臣看得明白,便是元舅公也是看得明白。奈何此事此时此人提起……便是不当了。皇后娘娘刚刚立中宫,满天下的人都看着她,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她,若有一分半点儿的急进或者是差错,只怕便是要大毁。何况立储之事,关乎国本,荐储之人,理当德行双全……李许二人虽才名具备,或谋略沉机,却非光明磊落,正直耿介的良臣。以他们二人来引国储易立之事……只怕却是要玷玉沾璧了。” 李治沉默,好一会儿才点头道:“英国公说得有理,是朕太急切了。” 李绩看着李治,轻轻道:“主上最近行事,却是急切了些……莫非有何不解之难?老臣愿效犬马之劳,以为主上解忧。” 李治抬眼,看看他,笑笑,又垂下头,半晌才道:“媚娘这些年,受了太多的苦。” 李绩点头了然道:“老臣明白了。只是主上,您还是得多安些心,平些气的好。凡事,不能急。” 李治再点头,又道:“不过许敬宗已然上疏请易太子……朕不想白白浪费这个机会。” 李绩想想也道:“主上说的是,既然他自己跳出来当了这枚先卒,倒也不妨利用一二。只是这主导之事万然不能是他。” “英国公以为,谁最为得当?” “若臣以为,自当是臣。”李绩淡淡一语,却叫李治也惊了一惊,立时摇头道:“不妥!此事万万不妥!” 李绩一怔:“主上以为,老臣不妥?” 李治摇头:“英国公于朝中素传之名,便是中立不涉。若此时站出来上疏易储,媚娘最近在外人看来,又是恩宠渐重……这岂非叫天下人都以为你趋炎附势?何况若此时你提出易储,那么朝中诸臣必然又要若之前一般,各择其派而立。你毕竟是手执大唐军权之人,亦是朕最后一道长城,何况此事涉及甚多,你名威不可损,此事万万不妥。” 李绩点头道:“主上所料却是不差,然若非老臣,眼下实在也寻不得第二人可拥护易储之事。” “还有一个人。”李治目光平静道:“还有一个人,比你更加合适。” “主上的意思是……元舅公?”这一次,李绩也是吃了好大一惊:他今日来前,便已然预料到李治会与他议论易储一事,也多少想到李治会急于易储(虽然李治的急切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是以他一直以为,此番易储之事,李治会交与他为先导。谁料到李治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 不能不说,李治这样的态度,是叫他感动的。尤其是对比了他对待李许二人的态度之后。——许敬宗此时上疏请易国储,虽其本心就是趋炎附势,迎合拍马。可能在此时上疏,也实在是赌了些勇气出来的。换作其他人,只怕多少都会有些受其所感。然而他了解李治,这个君王看似重情重义,却也绝非滥施善心的那一种所谓仁君,是故他是绝对不肯答应,让自己最疼爱也是最期待的继承人,成为李许二人阿媚邀宠的工具的,必然他是会另寻良臣名臣贤臣直臣,来为自己的小儿子引荐入东宫。 所以在他看来,此番引导易储一事,正是自己向李治表现他的忠诚与立场的时候——毕竟之前他为了避嫌,于新后废立之事上,将自己的余地却留得过大了些。可万没想到,李治居然把他看得这般重,这样的时刻,都会尽力避免让他的声名有损,威望有失…… 这对李绩来说,实在是一种深入心底的恩宠与器重,更让他有几分惭愧与内疚。 是故,此刻的李绩,便是立得了李治一道旨意,着他自断一臂,甚至便就自尽于当场……只怕他也是不会犹豫的。 不,不是只怕,他是绝对不会犹豫的,不止现在,还有未来—— 为了他,为了一个忠于朝廷的武将,这个居然能够把将自己视若明珠的亲舅舅,大唐第一相,半壁朝堂之首都推出来,做了挡箭牌……只为替他李绩引离无数骂名的年青帝王…… ——敬,且畏。 李治看着李绩的目光从震惊,一点点儿转至敬畏,虽不解何意,却也心中暗喜:其实他也多少有些察觉,之前的李绩虽则对自己效忠,却更多是因为他的父皇遗命。是故在立后之事上,李绩的态度,才会如此含混不明。看似偏向于他,实则却是给自己留了退路——不过也着实不能怪他,原本李绩的态度,其实也算坚定,只是自从杨氏与贺兰敏之事发之后…… ——若非这些人,只怕他的媚娘,再也不必受尽那些委屈,更加不必担忧身后不稳的。 李绩此举,实非世故,身为武臣之首,大唐三军之领,他却要格外爱惜自己的威名,断然不能曲膝。是故如今李治的态度这般变化,才会叫他格外惊喜。 惊喜,但面上却依旧不露声色,只是点点头,轻道:“若非舅舅,朕也实在想不到别人能够将此事办得妥当了。” 李绩犹豫一下,到底还是问出了口:“主上,只是此事若一宣起,元舅公必然会招引朝中议论……”